無明先斷嗎?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The4
文章: 93
註冊時間: 2012-09-19, 08:00

文章 The4 » 2013-03-10, 22:20

VPHC 寫:To: The4
謝謝The4 法友提點。先前已拜讀水野弘元教授的「佛教教理之研究」,助益良多。
若我說:行緣識是指因無明見我而對識生貪愛,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接下來的觸已俱足根境識則生受;因於認識過程生不正思惟有思願(行蘊?)則生愛取;有取則有有,有指的是繼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循環。‧‧‧
可能我扯太遠了‧‧‧


※→《 VPHC說:若我說:行緣識是指因無明見我而對識生貪愛,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接下來的觸已俱足根境識則生受;因於認識過程生不正思惟有思願(行蘊?)則生愛取;有取則有有,有指的是繼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循環。‧‧‧ 》



1、→您把「行緣識」解成是指「因無明見我而對識生貪愛」。


2、→您把「名色」解成是指「六境,四取蘊」。


3、→您把「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解成是指「識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


4、→您把「名色緣六入」解成是指「識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的「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


5、→您在「受」與「愛」之間,加入了「不正思惟有思願(行蘊?)的『思』」。


6、→您把「有」解成是指「繼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循環。」。




法友:

─如果「行」是指「對識生貪愛」而言。→您倒不如把「行」改為是指「對五蘊生貪愛」會更好!


─如果「名色」是指「六境,四取蘊」。那麼,您定義中「名色」的「色」,應該是指「六境」喔!?「名」,應該是指「受、想、行、識等四取蘊」喔!?→如此一來,「識緣名色」時,尚未生「觸」,您如何以「識」為緣,而生「六境」?您如何以「識」為緣,而生「受、想、行、識等四取蘊」?


雜阿含39經所說:《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36);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37)。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指的是凡夫「識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識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而言,即「四取攀緣識住後,識會生長增廣」之義。

法友如果要把「此義」與您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是指「識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硬逗在一起的話,不仿逗逗看吧!


─在「受」與「愛」之間,加入了「不正思惟有思願(行蘊?)的『思』」!?→不知能不能這樣湊合!?


─把「有」解成是指「繼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循環。」。→可是!‧經文上「緣起法」的內容是《 緣「有」之後,才有「生」。 》喔!而您的「有」,即「繼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循環。」之後,是「六入」哦!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3-03-12, 19:26

To: The4 法友

我對名色的理解是如同雜39中的色,受,想,行四者. (雖然雜298把識也算到名裡面, 但與雜288似有矛盾. SN12.2對名的釋義也只列出心所而沒有識)

以下是我對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的理解: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3-03-12, 22:35

freshman 寫:
VPHC 寫: *到此A.無明-行;B.(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C.生-老死,除了大家所習慣把這12支作串聯解釋。是否也該當作三種不同面向的緣起說明?
就像是說明汽車引擎運作原理,你可以說A.是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或B.是引擎作進氣-加壓-爆炸-排氣的具體過程,或3.是內燃機做循環燃燒。三種不同面向的解釋都在說明同一件事。但若是要將這三種側面完全當依時間的前後來做排列,那可能就容易產生解說的困難。[/color[/size]]
其實我已經講過很多了,再詳說一下吧。

5年前我就說過,我認為12緣起應該是“兩世三層”----如果是串聯,要用三種不同的線。

1)生----老死,這是一世。無明----有,這是一世。
2)生----老死,這是一層;識----有,這是第二層;無明----行,這是第三層。

佛說,緣起甚深,極甚深。所以,我認為,這是個層次問題,不是“面向”問題。如果要用汽車引擎運作原理來比喻,就應該是這樣的:

1,化學能(凡夫的五蘊運作----於五蘊纏綿)轉換成機械能(必然流轉生死)----第一層

2,深入分析第一層(仔細分析化學能----如何於五蘊纏綿):化學能是通過燃燒汽油而得能量釋放----第二層認識到了汽油而不是粗略地說化學能。

3,深入分析第二層,汽油為何燃燒?因為汽油符合特定的“條件(機制)”----第三層認識到了“條件(機制)”而不是粗略地說汽油。

所以,這是一個層層深入的問題,越深入,就越接近事物的底層規律。然後,從底層機制(無明)下手來改變整個事態的發展方向。
謝謝解悟法友分享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3-03-13, 09:14

VPHC 寫:To: The4
謝謝The4 法友提點。先前已拜讀水野弘元教授的「佛教教理之研究」,助益良多。
若我說:行緣識是指因無明見我而對識生貪愛,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接下來的觸已俱足根境識則生受;因於認識過程生不正思惟有思願(行蘊?)則生愛取;有取則有有,有指的是繼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循環。‧‧‧
可能我扯太遠了‧‧‧


對於前文內容,有些不解,可不可以先請教一下VPHC法友:


※「名色」等於「四識住」(色、受、想、行);「名色」等於「六境」;那‧是不是: 「六境」等於「四識住」(色、受、想、行)?─經文那裡有提,可否告知?(雜阿含39、64經及相應部 SN12─2 與 SN22─54都沒提「四識住」是「名色」!)


※法友說:「行緣識是指因無明見我而對識生貪愛,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

─這段,可不可請法友再仔細說明一下好嗎?

─照理說「因無明見我」,應該是於「五蘊」見我,那,所生的「貪愛」也理應是所緣之「五蘊」才對!怎麼變成了「對識貪愛」呢?

─「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這段話,若依文意,應解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再緣六入」!而並不是「名色緣六入」喔!

─如果,依法友的定義:「名色=六境=四取蘊=四識住」。那麼,「名色緣六入」這一句要怎麼緣?法友的解讀是「對四取蘊的貪愛而作動六入追逐」。→但是,依法友的文意,而用您的解讀方式,應是「名色(四識住)緣行(貪愛),再緣六入」或者「名色(六境)緣行(貪愛),再緣六入」才對!

─如果「名色緣六入」是如您所說的「對四取蘊的貪愛而作動六入追逐」那樣。那麼‧「六入緣觸」,是不是也照辦,成為是「對六入的貪愛而作動觸去追逐」呢?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3-03-13, 17:29

※雜阿含39經:

─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雜阿含64經: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

..........................................................................................................................................................................................................................................


上述兩經,是在敘述「凡夫為何會『五蘊熾盛』的過程!」。好像沒有說這就是「識緣名色」吧!?

真要說,也只能說是「識緣四識住」罷!

如果,「名色=六境=四取識=四識住」的話,那好幾部經都要被推翻了!

能夠聽聽其他資深法友們或版主們的意見嗎?先謝謝啦!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3-03-14, 09:32

freshman 寫:......................................................................................................................................................................
5年前我就說過,我認為12緣起應該是“兩世三層”----如果是串聯,要用三種不同的線。

1)生----老死,這是一世。無明----有,這是一世。
2)生----老死,這是一層;識----有,這是第二層;無明----行,這是第三層。color]


個人對解悟法友的「十二緣起兩世說」很有興趣!不知有沒有這個榮幸能聽聽解悟法友對「十二緣起兩世說」的進一步細說!?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03-15, 17:36

除了識緣名色以外,我在前面不是已經說清楚了嗎?兩世三層阿.

關於識緣名色這個問題,我還不是很肯定,因為經典當中的依據不太支持我的看法,所以就不想說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03-15, 17:55

freshman 寫:再有,雜298當中的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是指雜335有業報而無作者嗎?我看參考【中阿含經】第189經 聖道經 更貼切一些吧?

雲何邪見。謂此見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邪見。雲何正見。謂此見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
freshman 寫:
The4 寫:這裡有個問題,請了解的人回答好了!

另外,雜阿含298經內容所說「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者,
─阿羅漢,真的知道所有的「業、報、業報」嗎?
─若能知,但‧只知某部分的業!某部分的報!某部分的業報!其他部分不知!那‧是不是也不符合雜阿含298經(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內容?

我們‧是不是要等到
─知道所有的「業、報、業報」之後,「無明」才能斷!?同樣地,要知道所有的「業、報、業報」,要不然,尚有「無明」殘留喔!
─..............................................................................
這個問題其實也不很難。

如果你真地看懂了我前面所說的話:“明”或“無明”都不是對於一個“道理”而言,而是對於一層層“功夫”而言。

從功夫的層面上來看,你可能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1),,,
2)(不)知業/報/業報,也是一樣,不是要你知道這個人受車禍是因為前世他造了某某業。而是先從道理上知道有業有報有業報,然後從行動上觀照自己的身口意(行)(知道業),時刻(盡量)走在八正道上(實踐正業-完成正業-得生善處/或聖果/報)。所以,【中阿含經】第189經 叫“聖道”經。而知道業/報/業報又叫正見(或者叫“明”)。

而所有這些,都要在證四果才會最終完成。
補充一點經證,是我今天瀏覽其他網站時讀到的,用在這裏非常貼切.

【南傳中部】第61經 庵婆檗林教誡羅喉羅經
,,,,

世尊曰:“羅喉羅!實如是,應省察而省察身作業也。應省察而省察口作業也。應省察而省察意作業也。”  
  “羅喉羅!若汝欲以身作業時,則其時應省察汝身業:“我將作身業,予欲以身作此業,此予之身業可轉起自害、亦可轉起害他、亦可轉起自他兩害者也!此身業為不善,成苦果、苦報者也。”羅喉羅!若汝省察時則知如是:“我將作身業,予欲以身作此業,此我之身業可轉起自害、亦可轉起害他、方可轉起兩害者,此身業為不善,受苦果、苦報。”羅喉羅!汝實不該作如此之身業。羅喉羅!若汝省察時則知如是:“我將作身業,予欲以身作此業,此我之身業不轉起自害、亦不轉起害他、亦不轉起兩害者,此身業為善、樂果、樂報。”羅喉羅!汝該作如此之身業。羅喉羅!汝正以身作業時,恰在其時,應省察汝之身業:“我今以身作此業,此我之身業轉起自害、亦轉起害他、亦轉起兩害也!此身業為不善、苦果、苦報也。”羅喉羅!若汝正於省察時,則知如是:“我今以身作此業,此我之身業轉起自害、亦轉起害他、亦轉起兩害者,此身業為不善、苦果、苦報者也。”羅猴羅!汝應舍如是身業。羅喉羅!又,若汝省察時則知如是:“我今以身作此業,此我之身業為不轉起自害、亦不轉起害他、亦不轉起兩害者,此之身業為善、樂果、樂報者也。”羅喉羅!汝對如是身業應續行之。羅喉羅!汝已作身業時,應省察汝之身業:“我已作身業,此我之身業為轉起自害、亦轉起害他、亦轉起兩害也!此身業為不善、苦果、苦報也。”羅猴羅!若汝正省察時,則知如是:“我已作身業,此我之身業為轉起自害、亦轉起害他、亦轉起兩害者,此身業為不善、苦果、苦報也。”羅喉羅!汝之如是身業,當對師長、智者、同梵行者懺悔之、應發露之、應顯發之;懺悔已、發露已、顯發已,應成就將來之防護他不再犯。羅喉羅!又,若汝正省察時則知如是:“我已以身作此業,此我之身業為不轉起自害、亦不轉起害他、亦不轉起兩害者,此身業為善、樂果、樂報也。”羅喉羅!如是汝當晝夜隨學善法,住喜悅中。
   羅喉羅!若汝欲以口作業時,則其時應省察汝之口業:“我將作口業,我欲以口作此業,此我之口業,可轉起自害、亦可轉起害他、方可轉起兩害者也!此口業為不善、成苦果、苦報也。”羅喉羅:若汝正省察時則知如是:“我將作口業,我欲以口作此業,此我之口業……乃至……可轉起兩害者,此口業為不善、苦果、苦報也。”羅喉羅!我實不該作如此之口業。羅喉羅!若汝省察時則知如是:“我將作口業我欲以口作此業,此我之口業為不轉起自害……乃至……不轉起兩害者,此口業為善、樂果、樂報也。”羅喉羅!汝該作如此之口業。羅喉羅!汝正以口作業時,恰在其時,應省察汝之口業:“我今以口作此業,此我之口業為轉起自害、轉起害他、轉起兩害者也!此口業為不善、苦果、苦報也。”羅喉羅!若汝正在省察時則知如是:“我今以口作此業,此我之口業……乃至……轉起兩害者,此口業為不善、苦果、苦報者也。”羅喉羅!汝應舍如是口業。羅喉羅!若汝正省察時則知如是:“予今以口作此業,予之此口業為不轉起自害……乃至……不轉起兩害者,此口業為善、樂果、樂報者也。”羅喉羅!汝對如是口業宜續行之。羅喉羅!汝已作口業時,應省察汝之口業:“我已作口業,我已以口作此業,此我之口業為轉起自害、亦可轉起害他、亦可轉起兩害也!此口業為不善、苦果、苦報也。”羅喉羅!若汝正省察時則知如是:“我己作口業,我已以口作此業,此我之口業……乃至……轉起兩害者,此口業為不善、苦果、苦報者也。”羅喉羅!汝之如是口業,當對於師長、智者、同梵行者懺悔之、應發露之、應顯發之;懺悔已、發露已、顯發已、應成就將來之防護也。羅喉羅!若汝正省察時則知如是:“我已以口作此業,此我之口業為不轉起自害……乃至……不轉起兩害者,此口業為善,樂果、樂報者也。”
.......

這才是"知業,知報,知業報", 而不是那個能夠解釋一切的"有業報而無作者"叫知業報.這點非常重要.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3-03-19, 01:47

TrueFour1 寫:
VPHC 寫:To: The4
謝謝The4 法友提點。先前已拜讀水野弘元教授的「佛教教理之研究」,助益良多。
若我說:行緣識是指因無明見我而對識生貪愛,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接下來的觸已俱足根境識則生受;因於認識過程生不正思惟有思願(行蘊?)則生愛取;有取則有有,有指的是繼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循環。‧‧‧
可能我扯太遠了‧‧‧


對於前文內容,有些不解,可不可以先請教一下VPHC法友:


※「名色」等於「四識住」(色、受、想、行);「名色」等於「六境」;那‧是不是: 「六境」等於「四識住」(色、受、想、行)?─經文那裡有提,可否告知?(雜阿含39、64經及相應部 SN12─2 與 SN22─54都沒提「四識住」是「名色」!)


※法友說:「行緣識是指因無明見我而對識生貪愛,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

─這段,可不可請法友再仔細說明一下好嗎?

─照理說「因無明見我」,應該是於「五蘊」見我,那,所生的「貪愛」也理應是所緣之「五蘊」才對!怎麼變成了「對識貪愛」呢?

─「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這段話,若依文意,應解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再緣六入」!而並不是「名色緣六入」喔!

─如果,依法友的定義:「名色=六境=四取蘊=四識住」。那麼,「名色緣六入」這一句要怎麼緣?法友的解讀是「對四取蘊的貪愛而作動六入追逐」。→但是,依法友的文意,而用您的解讀方式,應是「名色(四識住)緣行(貪愛),再緣六入」或者「名色(六境)緣行(貪愛),再緣六入」才對!

─如果「名色緣六入」是如您所說的「對四取蘊的貪愛而作動六入追逐」那樣。那麼‧「六入緣觸」,是不是也照辦,成為是「對六入的貪愛而作動觸去追逐」呢?
我並沒有將「名色」限制在單一解釋。「名色」在經文脈絡中“也可以”是指「被認識對象」(六境)。我要嘗試的是將名色理解為「被認識對象」,然後看看以這個解釋來說明經文能走多遠。(除此當然也有其他經文說到識入母胎與名色的關係)

先略說我的想法(姑且說是假設),稍後再引經文參考。
1. 「識」加上「名色」即是五蘊。名色指「色卅受卅想卅行」四蘊。

2. 「識」與「名色」的關係是「認識」本身與「被認識對象」(或說六境:色=色聲香味觸;名=法=受想行)。

3. 「認識」不能單獨生起,生起時必須有相應的「被認識對象」。所以雜39說:若離色卅受卅想卅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4.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已簡略說明五蘊集起的過程。即,「認識」與「被認識對象」因無明愛取而成為輾轉依靠,互為前提的存續過程。

5. 一時間的認識行為已然有相對應的被認識對象;這裡的識與名色沒有先後的問題。雜288經中識與名色輾轉相依的前後關係應是由迷惑為因而對五蘊(識+名色)生愛,招致識持續追逐名色(境界),以能夠繼續認識境界(雜284: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

6. 承上述幾點,對「被認識境界」的貪,是不是等同於對「依境界生起的認識」的貪?

7. 依上述幾點,既然識的生起已然俱足名色,而識加上名色即是五蘊,那為何不乾脆說“行緣五蘊"而要費事說“行緣識,識緣名色”,然後又補充說“名色緣識”?我想這樣的順序安排,重點不在說明當下五蘊的成分(若將時間停格來論當下五蘊成分,也只是論理罷),而在於闡述識與名色如何持續的因緣而集起。

8. 由六入切入說明緣起在雜阿含六入處頌中常見。若討論六入支在12支緣起中的意義,我想,承先可說是緣於對「認識境界」的貪求而發動六入追逐,啟後是著重於具體說明認識歷程如何發生,其與“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是對同一循環過程的不同表述方式。(所以要分為前世今生來搭配說明也未嘗不可,但不可說成是互不重疊,互相獨立的緣起要素)。由六入支說起的緣起亦不缺少對於五蘊如何集起的說明:雜306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士夫、福伽羅、耆婆、禪頭。 ......
......耳/鼻/舌/身、觸緣,生身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是無色陰,身根是色陰,此名為人......
......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為人


文獻參考:

***色受想行=四識住;識的生起須依於色受想行;識與色受想行的關連由喜貪建立
雜39: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色(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受……想……行)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受……想……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名色=識住(?)
依298,十二緣起的名謂四無色陰,包括受想行識,重複了一次識支的內容。可能是為了將僅能名狀的心理現象廣納其項下。
雜288中,看來是將識由298名色的定義中獨立出來以能說明識與其餘名色內容(受想行)的關係。依此定義,則名色指的是受想行+識四者。此四者與雜39中的識住內容相符。

***識持續住於名色(識追逐名色)則有生死
雜361: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雜374 :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諸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當來有不生長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滅。」

莊春江譯:「入於名色」,南傳作「則有名色的下生」(nāmarūpassa avakkanti hoti),《雜阿含284經》作「追逐名色」。

***因貪愛,心(識)會追逐名色:
雜284: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

***識與名色展轉相依而得竪立
288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名色”也可以”被解讀為認識行為中的被認識物件,也就是六境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識是認識關係的識,名色是作為識之對象的六境,「緣於名色而有識,緣於識而有名色」 是說明認識關係的識(六識)與名色(六境)相互依存的狀態。......
......但是十二緣起說的識、名色、六處,本來就是從認識關係的根、境、識而來,吩於三者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其列舉順序不論 是識、名色(境)、六處(根),或者是根、境、識,皆是一樣的……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3-03-19, 08:48

法友!請教您:

1、法友說:

「 3. 「認識」不能單獨生起,生起時必須有相應的「被認識對象」。所以雜39說:若離色卅受卅想卅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

→那法友是認為「意緣法」─「法」是指「受、想、行」,是不是?

→「名色」中的「名」,法友認為是「法」,也是指「受、想、行」;「色」‧法友認為是「色聲香味觸」。那,五蘊中的「色」蘊,到哪裡去了?「識」加「名色」就不是「五蘊」囉?

2、雜39: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色(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受……想……行)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受……想……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那表示,凡夫是於「色、受、想、行」有貪故,「識」住、攀緣、喜貪,增長。─這與法友先前所說 《 「行」是指於「識」貪愛 》 一詞,是不是鈎不上?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