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Four1 寫:VPHC 寫:To: The4
謝謝The4 法友提點。先前已拜讀水野弘元教授的「佛教教理之研究」,助益良多。
若我說:行緣識是指因無明見我而對識生貪愛,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接下來的觸已俱足根境識則生受;因於認識過程生不正思惟有思願(行蘊?)則生愛取;有取則有有,有指的是繼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循環。‧‧‧
可能我扯太遠了‧‧‧
對於前文內容,有些不解,可不可以先請教一下VPHC法友:
※「名色」等於「四識住」(色、受、想、行);「名色」等於「六境」;那‧是不是: 「六境」等於「四識住」(色、受、想、行)?─經文那裡有提,可否告知?(雜阿含39、64經及相應部 SN12─2 與 SN22─54都沒提「四識住」是「名色」!)
※法友說:「行緣識是指因無明見我而對識生貪愛,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
─這段,可不可請法友再仔細說明一下好嗎?
─照理說「因無明見我」,應該是於「五蘊」見我,那,所生的「貪愛」也理應是所緣之「五蘊」才對!怎麼變成了「對識貪愛」呢?
─「欲追逐名色(六境,四取蘊)以期待識能再生,進而發動六入追逐」這段話,若依文意,應解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再緣六入」!而並不是「名色緣六入」喔!
─如果,依法友的定義:「名色=六境=四取蘊=四識住」。那麼,「名色緣六入」這一句要怎麼緣?法友的解讀是「對四取蘊的貪愛而作動六入追逐」。→但是,依法友的文意,而用您的解讀方式,應是「名色(四識住)緣行(貪愛),再緣六入」或者「名色(六境)緣行(貪愛),再緣六入」才對!
─如果「名色緣六入」是如您所說的「對四取蘊的貪愛而作動六入追逐」那樣。那麼‧「六入緣觸」,是不是也照辦,成為是「對六入的貪愛而作動觸去追逐」呢?
我並沒有將「名色」限制在單一解釋。「名色」在經文脈絡中“也可以”是指「被認識對象」(六境)。我要嘗試的是將名色理解為「被認識對象」,然後看看以這個解釋來說明經文能走多遠。(除此當然也有其他經文說到識入母胎與名色的關係)
先略說我的想法(姑且說是假設),稍後再引經文參考。
1. 「識」加上「名色」即是五蘊。名色指「色卅受卅想卅行」四蘊。
2. 「識」與「名色」的關係是「認識」本身與「被認識對象」(或說六境:色=色聲香味觸;名=法=受想行)。
3. 「認識」不能單獨生起,生起時必須有相應的「被認識對象」。所以雜39說:若離色卅受卅想卅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4.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已簡略說明五蘊集起的過程。即,「認識」與「被認識對象」因無明愛取而成為輾轉依靠,互為前提的存續過程。
5. 一時間的認識行為已然有相對應的被認識對象;這裡的識與名色沒有先後的問題。雜288經中識與名色輾轉相依的前後關係應是由迷惑為因而對五蘊(識+名色)生愛,招致識持續追逐名色(境界),以能夠繼續認識境界(雜284: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
6. 承上述幾點,對「被認識境界」的貪,是不是等同於對「依境界生起的認識」的貪?
7. 依上述幾點,既然識的生起已然俱足名色,而識加上名色即是五蘊,那為何不乾脆說“行緣五蘊"而要費事說“行緣識,識緣名色”,然後又補充說“名色緣識”?我想這樣的順序安排,重點不在說明當下五蘊的成分(若將時間停格來論當下五蘊成分,也只是論理罷),而在於闡述識與名色如何持續的因緣而集起。
8. 由六入切入說明緣起在雜阿含六入處頌中常見。若討論六入支在12支緣起中的意義,我想,承先可說是緣於對「認識境界」的貪求而發動六入追逐,啟後是著重於具體說明認識歷程如何發生,其與“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是對同一循環過程的不同表述方式。(所以要分為前世今生來搭配說明也未嘗不可,但不可說成是互不重疊,互相獨立的緣起要素)。由六入支說起的緣起亦不缺少對於五蘊如何集起的說明:雜306
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士夫、福伽羅、耆婆、禪頭。 ......
......
耳/鼻/舌/身、觸緣,生身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是無色陰,身根是色陰,此名為人......
......
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為人
文獻參考:
***色受想行=四識住;識的生起須依於色受想行;識與色受想行的關連由喜貪建立
雜39: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色(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受……想……行)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受……想……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名色=識住(?)
依298,十二緣起的名謂四無色陰,包括受想行識,重複了一次識支的內容。可能是為了將僅能名狀的心理現象廣納其項下。
雜288中,看來是將識由298名色的定義中獨立出來以能說明識與其餘名色內容(受想行)的關係。依此定義,則名色指的是受想行+識四者。此四者與雜39中的識住內容相符。
***識持續住於名色(識追逐名色)則有生死
雜361: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雜374 :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諸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當來有不生長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滅。」
莊春江譯:「入於名色」,南傳作「則有名色的下生」(nāmarūpassa avakkanti hoti),《雜阿含284經》作「追逐名色」。
***因貪愛,心(識)會追逐名色:
雜284: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
***識與名色展轉相依而得竪立
288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名色”也可以”被解讀為認識行為中的被認識物件,也就是六境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識是認識關係的識,名色是作為識之對象的六境,「緣於名色而有識,緣於識而有名色」 是說明認識關係的識(六識)與名色(六境)相互依存的狀態。......
......但是十二緣起說的識、名色、六處,本來就是從認識關係的根、境、識而來,吩於三者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其列舉順序不論 是識、名色(境)、六處(根),或者是根、境、識,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