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夢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Re: 緣起中的認識歷程

文章 shane » 2012-12-11, 00:23

serendipity 寫:
shane 寫:中陰身 都來了....
那真的沒甚麼好談的~~

或許你去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會比較很多人懂中陰身~~~
http://tw-buddha.com/forum3/index.php?
你是說雜阿含經是在胡說八道?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五 (640)》
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國中。當有大商主。名曰須陀那。中陰眾生。來入母胎。彼眾生。入母胎時。令母質直柔和。無諸邪想。諸根寂靜。
我只看巴利三藏為主,雜阿含有沒有胡說八道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 你要談中陰身,就很難談下去,沒有交集~~

類似如果我能跟你說 : 這宇宙全是小叮噹搞出來的
佛陀涅槃的法身 其實就是回到小叮噹4次元口袋裡
不信可以去使用 [如果電話亭] ~~
或是說不定有某種全能的阿凡達團隊發明了 五蘊、12緣起法,涅槃。

如果是這樣還談得下去嗎?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Re: 緣起中的認識歷程

文章 VPHC » 2012-12-11, 01:11

serendipity 寫:
VPHC 寫:2. 十二緣起中的識
雜298已釋義識支內容: “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另, 若要探討根/境/識和合之展開, 及十二緣起中識/名色/六入之關係, 可參考水野弘元 "原始佛教的特質-十二緣起"一章.
不要將【識】支的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等與眼識,耳識,鼻識....等搞混在一起。他們是不一樣的東西

你應該還不懂【識入名色】的意思
【識入名色】指的是入胎階段。
所以此【識】是所謂的【入胎識】或結生識
佛經有提到這個入胎【識 - 六識身】,就是中陰身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五 (640)》
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國中。當有大商主。名曰須陀那。
中陰眾生。來入母胎彼眾生。入母胎時。令母質直柔和。無諸邪想。諸根寂靜

所以我才告訴你,不要將【六識身】和[六識]搞混在一起
12因緣法第三支【識】六識身,是指中陰身
3. 意行
上文所引用的雜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其中, “心數法” 意思是 "心所法”, 指心的功能或心於某狀態中所顯示的特徵要素 (一般來說雜含說受,想,行(思)三者, 此經只提到想, 思. 相對應的巴利經文(41:6)則是提到受, 想二者. 有關心所, 各部派論典更各依其理解將此三者細分整理為數十種項目).
這個【想思】並不是你所聲稱五陰中的想、思。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五陰中的【想、思】,是【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觸】後,才出現的
因此【想、思】所依的是【六根六塵六識]和合

但是【意行】是依【心】。而不是依【六根六塵六識】和合
所以你根本就搞錯了兩者

《雜阿含經 卷第十一(273)》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縁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
俱生受想思
有關受想思的開展歷程, 經典中常見敘述的是於由六入處切入十二緣起時的解說: 即,
緣根及境生識, 三事和合觸,
- 雜272: 觸俱生受、想、思 (三者同時生起的情形)
- 雜214: 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三者次第生起)
- 雜276: 觸緣受,觸緣想,觸緣思,觸緣愛」(三者分別生起)
【意行】並不是發生在【觸】後
所以我說你搞錯兩者了
1.十二因緣中識支釋義
雜298: 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有關十二緣起中識支的釋義, 依我於上所引, 我的抉擇是接受經典的意見(相較於您的意見)

2.中陰
有關您提到中陰在雜阿含中的記載, 請參考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 雜阿含640經,依現代的考證,「實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異譯,卻被誤編在《雜阿含經》內」,於此刪除。

中陰的說法在法義流傳中沒有共識, 我目前亦無能力確認. 在此著墨過多無益.

3.認識論
十二緣起的範疇不限於解釋生死流轉的的發生順序 (識入母胎云云).

“當十二支依三世分別時,應明白這只是為了顯示生死輪迴裡的因緣結構. 當知被歸在某一世的緣起支並不是只在該世運作, 而不會在其他世運作, 事實上, 在每一世裡都有這修互相牽連的十二緣起支”--引自菩提比丘之注釋.

另, 十二緣起更有其當下認識論的面向.其中的名色, 不只是被有取識所執取的新一世五蘊, 亦可以是當下認識的外境. 而十二緣起中識/名色/六入的相互關係/順序則有彈性善巧的一面.以下印順法師與水野宏元教授意見有相同的義趣, 值得參考:
- 印順法師引雜297 “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此六觸入處所觸…” 來解釋名色亦有外境之意涵.
- 水野宏原教授-原始佛教的特質:
……故識、名色、六處各各有關係。然此三者之關係,不一定是時間先後的因果關係,亦意味著同時存在之關係或是前途之論理性關係。而且可視為識、名色、六處三者,是表示同時依存之相互關係者。………名色是認識作用及認識物件,即物質(色)與精神(名)。………以認識過程而言,與其依十二緣起之識、名色、六處三者之關係,不如說「緣根境生識」較為普遍。然而兩者皆列出根、境、識三者,唯其列舉之順序有所不同,十二緣起之順序為識、境、根,而一般的認識說則為根、境、識。然則,同為說明依感覺知覺之認識過程,是否容許如此之差異?如前所述,在此認識關係中,根、境、識:三者乃同時存在,故其順序以何者為先均可

小結:
將十二緣起窄化到限於胎生學的範疇, 明顯是後期佛教意見. 對於其運作順序, 古今論述不勝枚舉. 如二十行相, 四攝類, 三輪轉,等等依其因果所作的分類, 或經中常見的二支,五支,九支,十二支等等的善巧開合, 都是緣起運作錯縱複雜的呈現. 若只把十二支生搬硬套, 明顯不合經說,論說, 且刨掉當下修行的當機 (於六觸入處如實知). 但若您有超越以上當代巨學的見解, 那我們真是太幸福了,在同一個時代大師輩出,是世界學佛人之福.

4.. 意行
雜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
- 心數法=心所法, 此在佛學辭典即察的到, 輪不到我們爭論.
- 心所法包含了受想思(行),(當然也有更細微的開展),這是佛法ABC.
- “想思是心數法”,經裡以明言想思兩者是心所法. 對讀同一經所對應的巴利藏(41:6)內容, 內容則是受想兩者, 依然是在說心所法.
- 依文脈,心所法當然是依於心, 但心所法不等於心.
- 在此又是僵硬理解十二緣起的錯誤示範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2-11, 02:12

《佛説長阿含經 卷第十(13)》
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増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縁知。名色由識。縁識有名色。我所説者義在於此。阿難。縁名色有識。此爲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2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縁知。識由名色。縁名色有識。我所説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縁識。識縁名色。


只有六識嗎?
怎麼不解釋一下這個入胎的【識】,是六識中的哪一識?

把這個問題講明白。就知道是不是只有六識
其他的不用牽扯太多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2-12-11, 03:22

serendipity 寫:《佛説長阿含經 卷第十(13)》
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増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縁知。名色由識。縁識有名色。我所説者義在於此。阿難。縁名色有識。此爲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2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縁知。識由名色。縁名色有識。我所説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縁識。識縁名色。


只有六識嗎?
怎麼不解釋一下這個入胎的【識】,是六識中的哪一識?

把這個問題講明白。就知道是不是只有六識
其他的不用牽扯太多
六識身
補充:
六識=六識身=六類識. 不會多個"身"字就變成中陰身.
"身"是種類的意思. 例: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 巴利藏亦作六類受/想/思/識.
這無關理解的問題, 這純粹是單辭釋義.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攀緣四識住

文章 VPHC » 2012-12-11, 03:25

serendipity 寫:《佛説長阿含經 卷第十(13)》
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増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縁知。名色由識。縁識有名色。我所説者義在於此。阿難。縁名色有識。此爲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2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縁知。識由名色。縁名色有識。我所説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縁識。識縁名色。


只有六識嗎?
怎麼不解釋一下這個入胎的【識】,是六識中的哪一識?

把這個問題講明白。就知道是不是只有六識
其他的不用牽扯太多

攀緣識住
可參考雜39. 大意是識無法獨存, 其發生必須要攀緣依住在四個識住上, 也就是色,受,想,行, 也就是名色.

有關"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的問題, 事實上, 與六識的理論不衝突. 識不只在攀緣新一世的名色時才作動, 日常生活中生起的每個識, 也都建立在辨識諸色,受,想,行等所緣之上. 試想, 若再往生時需要在六識之外另立某個識(中陰身等,云云)才能執行, 那麼一生中不斷變化的名色, 是否也需某個"主體"來貫穿才能延續? (若要討論生命中有"恆常獨立"的某種"主體", 恕我不參與).

回到雜39:
識離開執取攀緣名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文章 shane » 2012-12-11, 03:43

serendipity 寫:《佛説長阿含經 卷第十(13)》
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増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縁知。名色由識。縁識有名色。我所説者義在於此。阿難。縁名色有識。此爲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2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縁知。識由名色。縁名色有識。我所説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縁識。識縁名色。


只有六識嗎?
怎麼不解釋一下這個入胎的【識】,是六識中的哪一識?

把這個問題講明白。就知道是不是只有六識
其他的不用牽扯太多
[識蘊] :
特相 : 識知目標
作用 : 領先識知目標
現起: 與後生心連接,以便名相續流不中斷
近因: 名色

[識蘊]
可分為 離路心 & 路心 兩種

三種離路心 [結生心 有分心 死亡心]
投生的第一個生起的心/識 , 稱為 結生心/識
結生心/識 ,前一個心/識,稱為死亡心/識


路心
1 五門轉向
2 意門轉向
3五識 : (眼耳鼻舌身)識
4 領受
5 推度
6 確定
7 速行 (善 、惡、生笑)
8 彼所緣


=======================

但我想你還是適合法身不滅的說法~~
我想阿彌陀佛會認同你 大大表揚你的~~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2-12-11, 13:52

serendipity 寫:12因緣法: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陀說六識是由【根、塵】和合所得
而六根是12因緣法中的第五支【六入】
也就是說,六識是【六入】與【觸】這階段出現的

如果只有六識,這表示【無明, 行, 識, 名色】這四支都沒有心識作用
因此說,【唯六識】言論是一種違背12因緣法的無知邪見
受,愛,取,有,生,老死也有心識作用,所以你還要再多加六個識才符合你的邏輯。 :wink: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