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12-11-25, 18:35
leeyc2 寫:據我所知,不少禪修老師敎導安般安正是強調:just be mindful 的,這是實際上真正會影響禪修者修行方式的!
所以呢?just be mindful 究竟是對還是不對?如果它不對,正確的方法是什麼?

-
leeyc2
- 文章: 548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leeyc2 » 2012-11-25, 18:39
Mahanama 寫:leeyc2 寫:據我所知,不少禪修老師敎導安般安正是強調:just be mindful 的,這是實際上真正會影響禪修者修行方式的!
所以呢?just be mindful 究竟是對還是不對?如果它不對,正確的方法是什麼?

這正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跟曾老師Slake居士學習的地方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2-11-25, 18:46
leeyc2 寫:leeyc2 寫:
據我所知,不少禪修老師敎導安般安正是強調:just be mindful 的,這是實際上真正會影響禪修者修行方式的!
這個just be mindful 加上所謂的bare attention或bare awareness:[不要改變什麼比如呼吸,而只去觀察禪修時的
生滅現象],事實上,是許多禪修老師的教法,也實際大大影響了不少的在家禪修者
ps.生滅udayabbay和[集.滅]的混淆,前面已經表達過個人淺見..
因為你沒有寫出這裏的禪修老師的具體名字,所以我也不好說什麽。不過,我要提醒你的是,緬甸馬哈西法師的方法在身念住的階段,要學人觀察身體上升起滅去的現象是沒有錯誤的。所依據的經文前面也提過了。
否則的話,你不方說說身念住時,如何觀集滅?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2-11-25, 18:53
leeyc2 寫:Mahanama 寫:leeyc2 寫:據我所知,不少禪修老師敎導安般安正是強調:just be mindful 的,這是實際上真正會影響禪修者修行方式的!
所以呢?just be mindful 究竟是對還是不對?如果它不對,正確的方法是什麼?

這正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跟曾老師Slake居士學習的地方
非常歡迎你將slake老師的方法整理出來發在論壇上,使得沒有機會去現場的朋友們有機會可以多參考一種方法,當然也給了slake老師機會推廣應用,並有機會得到大家的檢查和提醒(萬一他的方法也有法義方面的盲點的話)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12-11-25, 18:55
leeyc2 寫:Mahanama 寫:leeyc2 寫:據我所知,不少禪修老師敎導安般安正是強調:just be mindful 的,這是實際上真正會影響禪修者修行方式的!
所以呢?just be mindful 究竟是對還是不對?如果它不對,正確的方法是什麼?

這正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跟曾老師Slake居士學習的地方
所以你認為just be mindful是錯的,而正確的方法你也不知道?

-
peacecila
- 文章: 1547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12-11-25, 21:49
生滅與集滅的不同之處,我個人的理解,「集、滅」通常是指因緣的集滅而言,譬如,貪欲的因緣集與貪欲的因緣滅,這是跟身心現象的生滅最大不同之處,看到自己的身心現象生滅,這是觀,但觀察審知貪欲的因緣集與證知貪欲的因緣滅,這是更進一步的功夫,記得南傳的內觀十六階智,好像是在講這些區別,十六階智應該是從古典經文歸納出來的。
那麼問好了,見到身心的生滅現象到底對於瞭解貪欲的因緣集與貪欲的因緣滅有沒有影響呢?因為,身心的生滅現象一直都存在,但導致我們無窮盡再生的則是「欲染的因緣集起」,那明顯我們努力的目標應該是放在「證知欲染的因緣滅盡」,這才是解脫之道。
我個人覺得雜阿含四七四經,佛陀提到他證知無常的方式,應該就是證知因緣滅最有力的說明: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
TrueFour1
- 文章: 103
-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由 TrueFour1 » 2012-11-26, 09:11
peacecila 寫:生滅與集滅的不同之處,我個人的理解,「集、滅」通常是指因緣的集滅而言,譬如,貪欲的因緣集與貪欲的因緣滅,這是跟身心現象的生滅最大不同之處,看到自己的身心現象生滅,這是觀,但觀察審知貪欲的因緣集與證知貪欲的因緣滅,這是更進一步的功夫,記得南傳的內觀十六階智,好像是在講這些區別,十六階智應該是從古典經文歸納出來的。
那麼問好了,見到身心的生滅現象到底對於瞭解貪欲的因緣集與貪欲的因緣滅有沒有影響呢?因為,身心的生滅現象一直都存在,但導致我們無窮盡再生的則是「欲染的因緣集起」,那明顯我們努力的目標應該是放在「證知欲染的因緣滅盡」,這才是解脫之道。
我個人覺得雜阿含四七四經,佛陀提到他證知無常的方式,應該就是證知因緣滅最有力的說明: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請教leeyc2法友:─之前leeyc2法友所說的「生滅」與「集滅」的區別,不知是不是如希拉版主所言?
另外請教兩位大德:─
................................................................
●雜阿含59經:─
(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
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
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比丘!
如是色集、色滅,是為色集、色滅;如是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是為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不知要如何解?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12-11-26, 12:30
雜阿含四七四經談的是證得禪定後的事,至於如何從欲界進入初禪,則隻字未提。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2-11-27, 19:27
peacecila 寫:生滅與集滅的不同之處,我個人的理解,「集、滅」通常是指因緣的集滅而言,譬如,貪欲的因緣集與貪欲的因緣滅,這是跟身心現象的生滅最大不同之處,看到自己的身心現象生滅,這是觀,但觀察審知貪欲的因緣集與證知貪欲的因緣滅,這是更進一步的功夫,
這一段是對的,重點在於,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身心現象生滅,如何能夠觀察審知貪欲的因緣集與證知貪欲的因緣滅?
這就是為何佛法是“轉轉深,轉轉勝”啊。

-
TrueFour1
- 文章: 103
-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由 TrueFour1 » 2012-11-30, 10:56
請教法友:
─
1、四禪中的「喜」、「樂」,譬如初禪「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中的「喜」、「樂」,是「身受」?還是「心受」?
坦尼沙羅比丘的「呼吸禪定」一文中,「喜」、「樂」,好像是「身受」─《......隨著念頭越來越少,不去干擾呼吸能量的流動,一種滿足感(sense of fullness)會從身體發出來。經文中把這種滿足感稱爲“喜”(rapture),而稱隨之而來的自在感(sense of ease)爲“樂”(pleasure)。.......》
解悟法友的解悟禪法,好像也是指「身受」!
2、安那般那念中「.......覺知喜、覺知樂.........」─文中「喜」、「樂」是「身受」?還是「心受」?
阿姜布拉姆所著的「禪悅」書中第98頁提到「.......當安定的呼吸維持不動時,喜與樂也遲早會出現在你心中,.........」─可知‧阿姜查是主張「禪定中的喜樂是心受」!
3、前面提到《「念住於呼吸」的動作》,若依「根」緣「塵」生「識」,三者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的說法,是屬於何根?何塵?何識?的範疇。
解悟法友所答「身根、所觸塵、身識」,不知各位有無新解?
而‧「呼吸」行為,是屬於鼻根的功能?還是身根的功能?
「念住」行為─是「身識」所為?還是「意識」所為?
大家來討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