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業』是什麼?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2-10-11, 20:28

leeyc2 寫:
shane 寫:G. [正見生起 並證果 ]
當他專注的心如此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自心,使心傾向於漏盡智。
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
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因。』
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
他如實地了知:『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他如實地了知:『這些是諸漏。』
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諸漏的因。』
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諸漏滅。』
他如實地了知:『這是導致諸漏滅之道。』

如此知見,他的心從欲漏當中解脫出來、他的心從有漏當中解脫出來、他的心從無明漏當中解脫出來。
心解脫之後,此智便生起:『心已經解脫。』我了知:『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

~~
不好意思!再貼一經SN56.37供參考,大意是說:於四聖諦如實無間等(現觀)的前導是什麼呢?是正見;具有正見的比丘可被期望什麼?可被期望如實知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

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605

Bhikkhus, this is the forerunner and precursor of the rising of the sun,that is, the dawn.
So,too,bhikkhus,for a bhikkhu this is the forerunner and precursor of the breakthrough to the Four Noble Truths as the(y?) really are ,that is, right view. It is to be expected that a bhikkhu with right view will understand as it really is:‘This is suffering……’This the way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心有戚戚焉!leeyc法友很棒哦!前兩天,本來想針對版主所說「證果前是不是與正見無緣?」提出「現觀與得法眼和證須陀桓」跟「正見」的關係 。現在由leeyc法友提出,再好不過了,看法一致!(本想休息一陣子!)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2-10-11, 21:18

TrueFour1 寫:
希拉版主所說是雜阿含748經,莫非D版主「正見」已然生起,失敬!失敬!

不是我沒明確說明,是版主一直看不懂!我實在也沒辦法!
大家都有心學習佛法,即使看法天差地別,若能彼此能有比較真誠.正直的態度討論,是不是比較好呢?~與朋友共勉 :)

從SN56.37看來:於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如實無間等(現觀) 與 SN45.8 所定義
的正見:關於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的智慧knowledge with regard to the way of practice leading to the stopping of stress並不完全等同的....(暫時不回應了)

頭像
The4
文章: 93
註冊時間: 2012-09-19, 08:00

文章 The4 » 2012-10-12, 06:42

leeyc2 寫:
TrueFour1 寫:
希拉版主所說是雜阿含748經,莫非D版主「正見」已然生起,失敬!失敬!

不是我沒明確說明,是版主一直看不懂!我實在也沒辦法!
大家都有心學習佛法,即使看法天差地別,若能彼此能有比較真誠.正直的態度討論,是不是比較好呢?~與朋友共勉 :)

從SN56.37看來:於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如實無間等(現觀) 與 SN45.8 所定義
的正見:關於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的智慧knowledge with regard to the way of practice leading to the stopping of stress並不完全等同的....(暫時不回應了)

“ knowledge ”常見用於『知識』上,與『智慧』有別!

頭像
shane
文章: 261
註冊時間: 2012-02-08, 08:00

文章 shane » 2012-10-12, 09:07

我覺得在語言文字的角度上討論,有個麻煩地方。
每個人類對於文字的定義跟標籤都不相同~~
尤其文言文這種現象更明顯~~
一個字常常有更多的意思~~
但現代生活目標更多,
組合的概念更多、名詞更多、語法更多、形容的現象更多。
語言的用法必須要更精準,才能有效率的表達。
這幾天去看白話文運動,就更確認這點。

先舉個案例 : 例如 [宅男]
有的人認為 [宅男] 的標籤是= 長時間待在家 + 社交能力差。
有的人認為 [宅男] 的標籤是= [愛看漫畫] [人怪怪的] [硬碟容量大]。
或是有些標籤 例如 [收集公仔] [畏縮] [穿著怪異 俗氣]。
甚至很多女生認為 [長的那種樣子] 就判定是宅男 這種模糊不清的定義也有

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同 ,很難說誰對誰錯,甚至指控為[歧視]。

另一個最常被 [個人定義] 的字就是[愛]。
有的人認為 [愛] 的標籤 = [渴望 想要 一定要擁有 吃醋]
有的人認為 [愛 ] = [無條件付出],
更多的人認為 [愛 ] 是複雜難以解釋, 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要怎麼解釋。
但遇到自己愛的人 ,小孩, 就會說: 我愛他、 我愛這個包包 等等....

甚至!! 更不穩定的真相就是 :
每個人對同件事情的定義還一直變化!!
其實問題都出在,每個語言的那個字 或語法 在他心中所代表的定義。
最可怕的是 定意還隨時都可能變化~~
--------------------------------------------------------------


我覺得[正見]這個議題,偶而可以用另個角度來檢視,
例如 , 檢視像我這種一般人,
因為我確認我沒有生起 4諦的了知。
那麼顯然我沒有生起[正見]。
但我現在仍在設法達到 [正見]。

依照經典,那麼我就必須要 [了知4締],才能達到目的。
尤其是第三項,我的心一定要親自體驗過涅槃,
才是真正的完整的[正見]。
但那時後, 至少已經是初果了,
也就是道心生起 ,之後想要再度體驗 [滅諦] 就要生起果心,
那兩個心緣取的目標都是涅槃,顯然我沒體驗過!!
那麼我的正見就一定是歪的 、不夠正的。
但經典教導我們許多方法,有幾個關鍵點~~
不是看經書,靠邏輯判斷就能達到的。

那就是佛陀在很多經裡面來都提到,4禪穩定後,
生起天眼智、宿命智。
為什麼這兩個功能這麼重要?
雖然不是必要,但過去生沒有累積一定的程度,
恐怕多數人還是要體驗過 ,才能破除 輪迴的疑慮~~~跟無數的問題。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
親自去體驗,輪迴的過程、輪迴的原因、
親自體驗五趣的存在、
親自體驗[我流過的眼淚比海洋還多] ......
這時後才能慢慢確認,甚麼是全面的[苦]、[苦的原因]。
慢慢把八正道 [導成正的]。

那麼經過努力實踐八正道的過程中,
若有一天心導入[ 無常、苦、無我] +道業的累積夠,
就有足夠的力量生起初果道心...
道心生起,體驗過[滅諦] ,力量足以讓你永遠斷除[我見]。
然後真正生起 : 佛陀說的是對的,他沒唬爛。 不壞淨就正式產生。

若用這種有無體驗涅槃的角度,
來檢視自己是否有完整的[正見] 這個名詞。

畢竟語言文字,有他的優缺點,
優點 : 文字探討可以快速表達、 傳播快速、傳播量大等等。
缺點: 上面提過的每個人的文字標籤不同,用的地方不同,
意思就不同、就算是佛陀也無法避免這個問題。因為語言講出來
要每個人都完整準確的了知,這根本不可能。

語文是轉換心中想要描述的現象。用聲音跟符號轉換出來。
這個過程被稱為 : [表達]
這說明了一個重點!!!!在轉換上就會有誤差跟每個人認知不同!!

所以佛陀常常提到 : [親見],[見法]、[證知]這類的字眼。
這些字眼是無法透過 [語文或是思考] 出來的,
一定要心親自[體驗過]、 [證明過] 才能知道。

就算是佛陀的學生聽幾句話就證果,那也是他過去生都體驗過這些,
只是在輪迴的過程,無法追憶過去生,但累積的善業仍能有效協助。

頭像
The4
文章: 93
註冊時間: 2012-09-19, 08:00

文章 The4 » 2012-10-13, 16:16

東方佛教徒,對於「苦」的認知,是西方人無法想像的。也沒有合適的英文可以表達,以至於用 “ stress ”來代表「苦」字。或許,翻譯者知道原來的語意,有學南北傳經文者也知道!但是,若干年後,西方人以英譯本學佛法時,那可就............可能會質疑「怎麼東方佛教徒有這麼多『壓力』要舒緩?」

一樣的話(佛語):

1、巴利經文:─
“Katamā ca, bhikkhave, sammādiṭṭhi ? Yaṃ kho, bhikkhave, dukkhe naṇaṃ, dukkhasamudaye naṇaṃ, dukkhanirodhe naṇaṃ, dukkhanirodhagāminiyā paṭipadāya naṇaṃ– ayam vuccati, bhikkhave, sammādiṭṭhi ‧

2、巴利中譯:─
諸比丘!云何為「正見」耶?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見」。

3、巴利英譯:─
.........knowledge with regard to the way of practice leading to the stopping of stress.........

..................................................................

●轉貼節錄自水野弘元教授 所寫的“ 佛教教理研究 ”中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 ”的片段:

.........

在原始佛教中,智與慧一語被視為相同,例如《轉法輪經》中,三轉十二行法輪之說亦云:

Idam dukkham ariyasaccan ti me bhikkhave pubbe ananussutesu dhammesu cakkhum udāpadi nanaṁ udapādi pannā udapadi vijjā udapādi āloko udapādi.

此是苦聖諦,諸比丘!前所未聞法,而我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

眼(cakkhu)、智(nāna)、慧(panna)、明(vijjā)、光明(āloka)皆是同義語,用於表示聖智之意。

..................................................................

(1.3)其次,nana「智」是「知」「知之作用」之意,其定義如《無礙解道》所云:

nataṭṭhenan nanam(依了知義而為智)

如前多次所敘述的,自原始佛教至阿毘達磨以來,nana(智)即與pannā(慧)同義使用。因此,智也有有漏智、無漏智、世間智、出世間智,而有漏之世間智亦不只有善智,也包括不善煩惱之邪智;於無漏智中,也有從初步聖者乃至最高聖者之智,種種階段程度的智。從這點來看,智完全與慧相同。

但是,從阿含經以及後世佛教之用例來看,智用於指無漏聖慧的情形似乎很多。例如,八正道的慧是正見,它通於有漏及無漏;但是,對於更高層次的阿羅漢之慧,即列出之前所沒有提到的正智(sammā-nāna)。
實際上,與聖位有關的慧,通常多用「智」一語,如:四諦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盡智、無生智、四無礙解智、六神通智、佛十力智、佛十八不共智等。對於這些詞,通常不用「慧」一語。在後世巴利佛教的修道論中,對於聖位前後的慧也用「智」來稱呼。

.................................................................

(3)其次,從dṛś「見」的語根所產生之語:

(3.1)首先有dassana(Skt.daṛśana)「見」。它也是指智慧之意,如:nāna-dassana「智見」、nānan ca dassanaṁ「智與見」等,「見」被作為「智」的同義語而使用。此外,sammā-dassana「正見」即是正確
的智慧。

(3.2)其次,diṭṭhi(Skt.dṛşṭi)「見」一語在原始經典中亦常被使用。diṭṭhi多被用於micchā-diṭṭhi「邪見」或diṭṭhigata「成見」「惡見」,亦即邪惡的智慧之意,如:六十二見或五見的見。所謂「五見」,說一切有部是說總括惡見者,被列為十種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五見)之一。「五見」是指身見(sakkāya-diṭṭhi, Skt. satkāya- dṛşṭi,有身見、薩迦耶見)、邊見(antaggāha-diṭṭhi, Skt. antāgrahaka-dṛşṭi,邊執見)、邪見(micchā-d. Skt. mithyā-d.)、見取(dittṭṭhi-parāmāsa, Skt. dṛşṭi-parāmarśa,見取見)、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 Skt. Śīlavrata-parāmarśa,戒禁取見),從佛教的立場來看,即是總括一切錯誤的想法。這些見惑(見所斷煩惱)因為都是理論上的迷妄,[74]在見道位時,若能理解掌握佛教正確的理論,就能直接被斷除,所以它們又被稱為「五利使」。

因為diṭṭhi是「見」「知」,所以本來不只包含邪惡的見,也包含正確的見。sammā-diṭṭhi「正見」被放在八正道的第一位,是有漏、無漏的正確智智慧,即有關四諦、緣起等的智慧。初學八正道時最初的有漏正見,並未能充分理解把握四諦或緣起等的道理,只是在聽聞之後信受的階段,所以初步的正見是正信。sammā-diṭṭhi 與前述的sammā-dassana意思大致相同,但是diṭṭhi多意指邪惡之見,相對於此,dassana多指善淨之見。

說一切有部將心所法「惡見」也都視為慧的心所,並未別立出來,但是巴利佛教則如前所述,慧心所只限於善淨的知性作用,對於不善煩惱之邪惡的知性作用diṭṭhi,另外別立於慧之外。唯識學將「惡見」作為煩惱心所(根本煩惱),別立於慧心所之外,更將不正知立為隨煩惱,這也是與知性作用有關者。

..................................................................

大家可以多了解『倒數第二段』的意思!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2-12-16, 09:32

TO: Thefour1

您的文意真是峰迴路轉, 不容易看懂.下面是我對您意見的整理:
- 八正道僅是屬於聖人的範疇
- 您懷疑戒, 與正八正道中語/業/命的內容不同. 八正道中的正語/業/命另有其意義, 並該給予新詮.
- 雜785是後世加料的經文. 八正道無法分為世間及出世間兩種

我的想法:
1. 佛世很多外道對守戒很熱衷, 狗戒牛戒等, 守戒前要先了解守戒的意義及正確的內容, 這種“了解”照你的意思不算是“正見”? 還是你認為要給其他的形容才恰當?
2. 既然入流聖人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正見, 而且, 照你所說, 正見要嗎有, 要嗎就沒有, 不會有九分八分的. 又說初果聖者的戒才是圓滿的. 照這邏輯, 我又沒有斷戒盡取,那凡夫守的戒也是盲目的嗎? 反正都是瞎猜,那是不是凡夫對守戒這件事也不用費心了? 反之, 若您的意思是守戒可以是漸進的 (既然守戒可以分為緣滿或不緣滿), 那正見為何不能次第達成?
3. 正念, 正定等都是八正道的內容, 是不是也只有入流者來修才有意義? 延續你的邏輯, 要有聖人才有的正見為先導, 才能起正念, 正定, 那你提到的那些修行念處與禪定境界不錯的老一輩是在盲修瞎練?
4. 照你說, 既然正見是聖流範圍, 那身為凡夫的我在修行上到底能做什麼? 在入聖流前要如何能有十分保證來確定方向正確? 按照這邏輯, 那解脫豈不成了不可能的事? 在證法眼的那一刻之前是否都無所事事就在那等著那一刻來臨後頓悟? 循環論證, 聽不太懂.
5. 佛入滅前說八正道讓外道凡夫正果, 既然八正道是適用入流者得高級課程,那與這經文不是矛盾嗎? 亦或這部經也是偽經. 別忘了, 在雜阿含中還有很多部其他的經也提到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6. 「不殺、不盜、不淫」僅僅是消極的守戒行為? 當機會在面前, 而你選擇了做或不做, 某種意義上你已經主動的作了些什麼.要說消極, 應該說有人僅在外在形式上守戒而不善用戒行所營造出的清境條件來努力內寂其心, 如實觀察.
7. 雜阿含第二經的正思維, 指的是如裡作意, 與八正道裡的正思維不同. 對照相對的巴利藏即可知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2-12-17, 15:37

VPHC 寫:TO: Thefour1

您的文意真是峰迴路轉, 不容易看懂.下面是我對您意見的整理:
- 八正道僅是屬於聖人的範疇
- 您懷疑戒, 與正八正道中語/業/命的內容不同. 八正道中的正語/業/命另有其意義, 並該給予新詮.
- 雜785是後世加料的經文. 八正道無法分為世間及出世間兩種

我的想法:
1. 佛世很多外道對守戒很熱衷, 狗戒牛戒等, 守戒前要先了解守戒的意義及正確的內容, 這種“了解”照你的意思不算是“正見”? 還是你認為要給其他的形容才恰當?
2. 既然入流聖人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正見, 而且, 照你所說, 正見要嗎有, 要嗎就沒有, 不會有九分八分的. 又說初果聖者的戒才是圓滿的. 照這邏輯, 我又沒有斷戒盡取,那凡夫守的戒也是盲目的嗎? 反正都是瞎猜,那是不是凡夫對守戒這件事也不用費心了? 反之, 若您的意思是守戒可以是漸進的 (既然守戒可以分為緣滿或不緣滿), 那正見為何不能次第達成?
3. 正念, 正定等都是八正道的內容, 是不是也只有入流者來修才有意義? 延續你的邏輯, 要有聖人才有的正見為先導, 才能起正念, 正定, 那你提到的那些修行念處與禪定境界不錯的老一輩是在盲修瞎練?
4. 照你說, 既然正見是聖流範圍, 那身為凡夫的我在修行上到底能做什麼? 在入聖流前要如何能有十分保證來確定方向正確? 按照這邏輯, 那解脫豈不成了不可能的事? 在證法眼的那一刻之前是否都無所事事就在那等著那一刻來臨後頓悟? 循環論證, 聽不太懂.
5. 佛入滅前說八正道讓外道凡夫正果, 既然八正道是適用入流者得高級課程,那與這經文不是矛盾嗎? 亦或這部經也是偽經. 別忘了, 在雜阿含中還有很多部其他的經也提到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6. 「不殺、不盜、不淫」僅僅是消極的守戒行為? 當機會在面前, 而你選擇了做或不做, 某種意義上你已經主動的作了些什麼.要說消極, 應該說有人僅在外在形式上守戒而不善用戒行所營造出的清境條件來努力內寂其心, 如實觀察.
7. 雜阿含第二經的正思維, 指的是如裡作意, 與八正道裡的正思維不同. 對照相對的巴利藏即可知


1、 VPHC法友:這篇內容裡面有很多可看性,因為有很多法友參與討論!不過,要看仔細哦!

2、「預流」Po成「入流」,是我被D版主糾正而更正的,裡面有寫。(依“大般涅槃經”文及雜阿含843經,我只推測「八正道」是預入聖流的道程。請不要搞混了。)D版主人不錯!是位盡責的版面管理者。

3、裡面談的「戒」,都是佛教的,不要兩邊搞混!

4、「正見」是「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相應部有寫,請自查。

5、「雜阿含第二經的正思維, 指的是如裡作意, 與八正道裡的正思維不同.」─leeyc2法友在裡面有說,謝謝重複提醒。

6、不殺、不盜、不淫當然是好戒行!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當然也是好戒行!斷邪命,如法求取飲食、衣服、醫藥、臥具更是好的律行!

但是,這裡,我的疑問是:「正語」、「正業」、「正命」這三者的內容,與「苦滅聖諦」即「滅當來有的愛、喜、貪」相應嗎?

7、現在,換我想反問你好嗎?

一位學佛者,職業不管是士、農、工、商(但不是以殺業為生者),就以一位職場工作者為例,他一天當中(上班、下班),「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正當生活著」,請問他是不是具備「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支?如果依佛經所說,他今天就具備此三支哦!


某位務農者(習佛),閒餘,抽根菸,泡個茶,於屋簷下休息,悠哉悠哉!他也「不殺、不盜、不淫」,也「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正當生活著」,請問他是不是也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支呢?如果依佛經所說,他此時就具備此三支哦!


再稍後,如果 VPHC法友‧你回覆我時,也「不殺、不盜、不淫」,也「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正當生活著」,請問你是不是也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支呢?如果依佛經所說,你下一刻就具備此三支哦!
......................................................................................................................................................................................................................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2-12-17, 17:41

你有看過經典中有任何一位佛第子沒有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還能「滅當來有的愛、喜、貪」嗎?

如果你有看過,不妨舉個例子讓大家看看。如果沒有,那表示「正語」、「正業」、「正命」是「滅當來有的愛、喜、貪」的條件之一,那你還需要繼續問這個問題嗎?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2-12-18, 15:32

TrueFour1 寫:
VPHC 寫:TO: Thefour1

您的文意真是峰迴路轉, 不容易看懂.下面是我對您意見的整理:
- 八正道僅是屬於聖人的範疇
- 您懷疑戒, 與正八正道中語/業/命的內容不同. 八正道中的正語/業/命另有其意義, 並該給予新詮.
- 雜785是後世加料的經文. 八正道無法分為世間及出世間兩種

我的想法:
1. 佛世很多外道對守戒很熱衷, 狗戒牛戒等, 守戒前要先了解守戒的意義及正確的內容, 這種“了解”照你的意思不算是“正見”? 還是你認為要給其他的形容才恰當?
2. 既然入流聖人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正見, 而且, 照你所說, 正見要嗎有, 要嗎就沒有, 不會有九分八分的. 又說初果聖者的戒才是圓滿的. 照這邏輯, 我又沒有斷戒盡取,那凡夫守的戒也是盲目的嗎? 反正都是瞎猜,那是不是凡夫對守戒這件事也不用費心了? 反之, 若您的意思是守戒可以是漸進的 (既然守戒可以分為緣滿或不緣滿), 那正見為何不能次第達成?
3. 正念, 正定等都是八正道的內容, 是不是也只有入流者來修才有意義? 延續你的邏輯, 要有聖人才有的正見為先導, 才能起正念, 正定, 那你提到的那些修行念處與禪定境界不錯的老一輩是在盲修瞎練?
4. 照你說, 既然正見是聖流範圍, 那身為凡夫的我在修行上到底能做什麼? 在入聖流前要如何能有十分保證來確定方向正確? 按照這邏輯, 那解脫豈不成了不可能的事? 在證法眼的那一刻之前是否都無所事事就在那等著那一刻來臨後頓悟? 循環論證, 聽不太懂.
5. 佛入滅前說八正道讓外道凡夫正果, 既然八正道是適用入流者得高級課程,那與這經文不是矛盾嗎? 亦或這部經也是偽經. 別忘了, 在雜阿含中還有很多部其他的經也提到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6. 「不殺、不盜、不淫」僅僅是消極的守戒行為? 當機會在面前, 而你選擇了做或不做, 某種意義上你已經主動的作了些什麼.要說消極, 應該說有人僅在外在形式上守戒而不善用戒行所營造出的清境條件來努力內寂其心, 如實觀察.
7. 雜阿含第二經的正思維, 指的是如裡作意, 與八正道裡的正思維不同. 對照相對的巴利藏即可知


1、 VPHC法友:這篇內容裡面有很多可看性,因為有很多法友參與討論!不過,要看仔細哦!

2、「預流」Po成「入流」,是我被D版主糾正而更正的,裡面有寫。(依“大般涅槃經”文及雜阿含843經,我只推測「八正道」是預入聖流的道程。請不要搞混了。)D版主人不錯!是位盡責的版面管理者。

3、裡面談的「戒」,都是佛教的,不要兩邊搞混!

4、「正見」是「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相應部有寫,請自查。

5、「雜阿含第二經的正思維, 指的是如裡作意, 與八正道裡的正思維不同.」─leeyc2法友在裡面有說,謝謝重複提醒。

6、不殺、不盜、不淫當然是好戒行!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當然也是好戒行!斷邪命,如法求取飲食、衣服、醫藥、臥具更是好的律行!

但是,這裡,我的疑問是:「正語」、「正業」、「正命」這三者的內容,與「苦滅聖諦」即「滅當來有的愛、喜、貪」相應嗎?

7、現在,換我想反問你好嗎?

一位學佛者,職業不管是士、農、工、商(但不是以殺業為生者),就以一位職場工作者為例,他一天當中(上班、下班),「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正當生活著」,請問他是不是具備「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支?如果依佛經所說,他今天就具備此三支哦!


某位務農者(習佛),閒餘,抽根菸,泡個茶,於屋簷下休息,悠哉悠哉!他也「不殺、不盜、不淫」,也「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正當生活著」,請問他是不是也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支呢?如果依佛經所說,他此時就具備此三支哦!


再稍後,如果 VPHC法友‧你回覆我時,也「不殺、不盜、不淫」,也「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正當生活著」,請問你是不是也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支呢?如果依佛經所說,你下一刻就具備此三支哦!
......................................................................................................................................................................................................................
謝謝答覆

世間八正道?
請問您是以經文中“正見是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的描述, 得到八正道只適用於現觀四諦的有學聖人的結論? 而後依此質疑一般對正語、正業、正命的敘述(如雜785)對有學聖者來說是多餘的?

- 785經提到八正道有世俗, 有聖二種. 與四聖諦相應的, 是聖. 同一經也釋義正語, 正業, 正命的內容. 您認為此經是解套的產物. 敢問您是否是聽過哪位法師作此說法? 還是這推論來自正見只建立在四諦的現觀上?
- 平常大家在修念處, 禪定, 也沒有以見諦的正見為前導. 若如您所說, 正見無法以部份或次地形式建立, 請問在沒有現觀四諦的正見為前提下要修行如何可能?
- 若785經對正語、正業、正命的敘述對有學來說來說太簡單了, 是形同虛設. 同理, 既然聖人不會有邪見, 那是否正見是否也可以從八正道拿掉?
- 只有現觀苦/集/滅/道才是正見的範圍嗎?下述經文摘錄的內容也是在說正見, 不知道您是否也認為這些教導僅適用於有學聖者? 我的了解, 在某些傳統, 下述很多階段都是還是世間觀智的範疇.
- - -觀察五蘊無常是正見
- - -觀察一切五蘊非我、非我所是正見
- - -於根境識處受染淨如實知是正見
- - -不落有無二邊是正見
- - -觀樂受是苦,苦受如箭刺,捨受無常是正見
- 既然我們沒有現觀苦/集/滅/道的正見,那是否代表我們凡夫也不以認何形式了解苦? 我們僅僅是在猜測自己很苦?你先前發文也提到生命是苦,莫非您已......?(您可保持聖默然)

我們來參考一下下述南傳上座部的見解, 不曉得您是否也認為他們在自圓其說;
- 雖然八聖道分也能在具備德行的凡夫的世間善心中生起,但它們的結果卻還不肯定,因為凡夫的性格還有可能會改變,而捨棄正法。但對於已達到入流的聖弟子,這些道分的終點已肯定,必定會有如河水之流般趣向涅槃。
- 當知在菩提分一篇裡的八道分可以是屬於世間或出世間法,但在四聖諦教法裡,它們則純粹屬於出世間法。


有關我們是否有正語,正業,正命的問題,繼續看上座部怎麼說;
- 在出世間心裡,所有三離必定一起出現。
- 八聖道分的正語、正業、正命。對於凡夫,只有當有機會造惡,而刻意克制自己不犯時,三離才會生起。世間心裡三離是不能共存的,若其中一個存在,另兩個必定不存在。若所遇到的是殺生的機會,那麼所生起的正業只屬於遠離殺生;若所遇到的是偷盜的機會,那麼所生起的正業只屬於遠離偷盜。


回到您問我是否已生起三離,依上述定義,並沒有(小弟是凡夫, 沒有經驗過三種德行俱生的情況)。若在此刻我克制自己出惡口,那麼應可理解為升起了正語。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2-12-18, 16:20

1、謝謝VPHC法友你還有性趣繼續談,你沒看D版主在之前都陪我談一陣子了,很感謝他!不過,就如前文已有說過,我是自找麻煩!要挑戰經文內容,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是藉此激起大家另類的思惟而已。

2、說實在的,我只想談「出世八正道」而已!也就是「四聖諦」中苦、集、滅、道的「道諦」。世間善法,「五戒」、「十善」應已足矣。

3、你於佛學也是飽學之士,看得出來。現在的佛學討論網站,好像於無形中興起一股南傳巴利優過北傳之風,解悟兄之前也感嘆過!但我可不認為哦!大可不必偏廢一方。

4、有關「正語」、「正業」、「正命」三支,上座部怎講,于予尊重!就依你所說:「....... 八聖道分的正語、正業、正命。對於凡夫,只有當有機會造惡,而刻意克制自己不犯時,三離才會生起。.......」,這句話,我可不可以請教你:「一位虔心修行者,於寂靜處,精進禪修,於此處,無機會造惡!也不刻意克制自己不犯!因其心中已無此犯心,只是一心一意精進於佛道,如此,是否認定他不具備「正語」、「正業」、「正命」等三支?」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