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個問題——意根到底指什麼?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ubao
文章: 77
註冊時間: 2010-06-28, 08:00

根據推理意根是能思考的東西

文章 dubao » 2011-09-04, 19:07

根據推理,根是由於能看見東西顏色而增長煩惱的器官,是能聽聲音的器官,是能嗅到氣味的器官,舌頭是能嘗到滋味的器官。(前面這些是感官)。身體是能感覺到身體觸動的器官集合。(這是形成了身體感覺)。那麼意根是能知道內心活動內容的器官系統集合。
人總是因看見的顏色形狀(別人的臉色)而引起煩惱,以為那是造成煩惱的根本;因聲音而起煩惱(環境噪音),因氣味而煩惱(狐臭臭味),因味道而煩惱(飯菜的咸和淡),因觸覺變化(疼痛癢麻酸困)而起煩惱,因內心的活動(自己知道的知識見解觀念)而起煩惱。
而不知道實際最根本原因是因為有眼,眼不對這種起煩惱,也可能對那種起煩惱,除非沒有眼了,就再也沒有因顏色而起的煩惱了。耳、鼻、舌、身、意根同理。永遠沒有這六根了,也就是涅槃(滅盡)的境界。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根據推理意根是能思考的東西

文章 peacecila » 2011-09-10, 22:23

dubao 寫:根據推理,根是由於能看見東西顏色而增長煩惱的器官,是能聽聲音的器官,是能嗅到氣味的器官,舌頭是能嘗到滋味的器官。(前面這些是感官)。身體是能感覺到身體觸動的器官集合。(這是形成了身體感覺)。那麼意根是能知道內心活動內容的器官系統集合。
人總是因看見的顏色形狀(別人的臉色)而引起煩惱,以為那是造成煩惱的根本;因聲音而起煩惱(環境噪音),因氣味而煩惱(狐臭臭味),因味道而煩惱(飯菜的咸和淡),因觸覺變化(疼痛癢麻酸困)而起煩惱,因內心的活動(自己知道的知識見解觀念)而起煩惱。
而不知道實際最根本原因是因為有眼,眼不對這種起煩惱,也可能對那種起煩惱,除非沒有眼了,就再也沒有因顏色而起的煩惱了。耳、鼻、舌、身、意根同理。永遠沒有這六根了,也就是涅槃(滅盡)的境界。
如果會因為「色身的存在」而起煩惱的人,這樣就證明這個人不會是「解脫者」;如果強調會因為色身或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觸而起煩惱的人,這樣更加證明這個人絕對不會是「解脫者」。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提個問題——意根到底指什麼?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0-10, 22:07

wsykm 寫:請教各位法友,意根具體是指什麽?它和意識有什麽區別?投胎的到底是意根還是意識呢?
意根是什麼?
這個問題對於阿含與大乘學者一樣混淆不清。
基本上,如果沒把12因緣法學通,就很容易因為望生義,而錯誤解讀佛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 328》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眼耳鼻舌身 意根為第六
此處池流迴 此無安立處
名色不起轉 此處得盡滅

《別譯雜阿含經 卷五一 (7)》
王白佛言:「此三行中何者最重?身行耶?口行耶?意行?」
佛告王曰:「此三行中意行最重,口行、身行蓋不足言。」
王白佛言:「復何因緣故,說念意最為第一?」
佛告王曰:「夫人所行,先意念,然後口發,口已發,便身行殺、盜、婬,舌根不定,亦無端緒,正使彼人命終,身根、舌根在。大王!彼人何以故身、口不有所設耶?」
王白佛言:「彼人以無意根故,致斯變耳。」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意根最為重,餘二者輕。」


這兩段佛經證明意根在佛經其實有兩種意思。
1. 六入中的意入處有時也被中譯為意根
2. 支中的意行有時也被中譯為意根

這兩者在12因緣法中(無明,,識,名色,六入,觸,受.....),分屬不同的
但一般人看到意根這2個字,常自然而然將它視為是意入處
熟不知佛經所講的心法意根時,是指支中的意行,而不是指六入中的意入處

將眼耳鼻舌身中的誤認為心法的人,就是被這樣的中譯問題所誤導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提個問題——意根到底指什麼?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10-11, 00:23

wsykm 寫:佛告摩訶男:
  「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法友有不同看法,還望不吝指教哦。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 (3)》
有時識神趣胎。父行不在。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時識神來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復父母身倶得疾病。則非成胎。若復比丘。父母集在一處。父母無患識神來趣。然復父母倶相有兒。此則成胎。是謂有此三因縁而來受胎。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斷三因緣。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 (640)》
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國中。當有大商主。名曰須陀那。中陰衆生。來入母胎。彼衆生。入母胎時。令母質直柔和。無諸邪想。諸根寂靜。



死後去投胎的是識神或稱為神識。又稱為 中陰身
去投胎的絕不是意識。因為意識的生出,須依賴於法塵意入處

《雜阿含經卷第九 (248)》
有意有法有意識不。答曰有。
尊者阿難復問。為緣意及法生意識不。答曰如是。


問題是,死時,法塵和意入處已腐朽敗壞,所以意識無從生起。
前五識也一樣無從生起。譬如色塵和眼入處已腐朽敗壞,所以眼識無從生起。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