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討論:“法次法向”“法隨法行”?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2-05-29, 12:40

potato 寫:在以前的討論中,我對“法隨法行”的一種理解是,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法隨法行”前後對照起來;按這樣的思路,我理解第一個“法”和第二個“法”的含義一樣。……
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highlight=
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highlight=
goofy 寫:
potato 寫:值得注意、值得參考的是《婆沙》的第(四)種解釋,在這個解釋中,第一個“法”= 第二個“法”,(修行者)受此法名爲“隨法”,若于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隨”字表示的是修行者與“法”的關系。
:roll:
大哥:經過幾番思索,個人同意您的解法,謝謝指教!
goofy法友說:“‘法隨法行’:這裡大家歧見最多!”是啊,在以前的兩個討論主題以及引用的有關資料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理解、解析。

請goofy法友不着急,那個是我以前的解法。現在,我不同意自己以前那個解法了哦,接下來,我會說明。

頭像
goofy
文章: 102
註冊時間: 2012-04-01, 08:00

文章 goofy » 2012-05-29, 23:33

potato 寫:
potato 寫:在以前的討論中,我對“法隨法行”的一種理解是,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法隨法行”前後對照起來;按這樣的思路,我理解第一個“法”和第二個“法”的含義一樣。……
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highlight=
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highlight=
goofy 寫:
potato 寫:值得注意、值得參考的是《婆沙》的第(四)種解釋,在這個解釋中,第一個“法”= 第二個“法”,(修行者)受此法名爲“隨法”,若于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隨”字表示的是修行者與“法”的關系。
:roll:
大哥:經過幾番思索,個人同意您的解法,謝謝指教!
goofy法友說:“‘法隨法行’:這裡大家歧見最多!”是啊,在以前的兩個討論主題以及引用的有關資料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理解、解析。

請goofy法友不着急,那個是我以前的解法。現在,我不同意自己以前那個解法了哦,接下來,我會說明。

●諸位前輩:

個人於剛剛做「禪思」之中,得到如下的靈感:僅作參考!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四預流支內容: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思惟),法隨法行。』



─1、『親近善士』:親近的善士,當然是四雙八輩之流。

─2、『聽聞正法』:正法就是『四聖諦』。

─3、『如理作意(思惟)』:就是從根源或源頭去用心思惟。

─4、『法隨法行』:



※『法隨法行』:

其中的第一個「法」應該是指『所聽聞的正法』,(這裡「四預流支」中,第一個「法」應是指『四聖諦』!)


其中的第二個「法」應該是指─『如理作意(思惟)』的方法:就是「從根源或源頭去用心思惟」的方法。

因此,



『法隨法行』:的意思─就是指《把『所聽聞的正法』(『四聖諦』)》,隨順著《『如理作意(思惟)』的方法》去行(做or實踐)。


而,


當你對『所聽聞的正法』(『四聖諦』)做完『如理作意(思惟)』的工作之後,你就已經具備「進入」『入流』的資格了!


再來,


就等你完成『四聖諦』中的『至苦滅之道』─亦即『八正道』的工作時,你就證得「初果」(入流果)了。



※至於,雜阿含27經,也是一樣!



...........................................................................................................

佛說:「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於受、想、行、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



●第一個「法」是指「五蘊」,而第二個「法」是指「對『五蘊』的『厭』、『離欲』、『滅盡』等工作」。



所以,


此處的『法次法向』(就是『法隨法行』),意思就是─對於「五蘊」,要隨順著『厭』、『離欲』、『滅盡』等方法去行(做or實踐)。



以上,是個人的淺見!僅供參考!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2-05-30, 07:25

goofy 寫:● 個人於剛剛做「禪思」之中,得到如下的靈感:僅作參考!

※『法隨法行』:

其中的第一個「法」應該是指『所聽聞的正法』,(這裡「四預流支」中,第一個「法」應是指『四聖諦』!)

其中的第二個「法」應該是指─『如理作意(思惟)』的方法:就是「從根源或源頭去用心思惟」的方法。

因此,
『法隨法行』:的意思─就是指《把『所聽聞的正法』(『四聖諦』)》,隨順著《『如理作意(思惟)』的方法》去行(做or實踐)。

……


※ 至於,雜阿含27經,也是一樣!

佛說:「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於受、想、行、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 第一個「法」是指「五蘊」,而第二個「法」是指「對『五蘊』的『厭』、『離欲』、『滅盡』等工作」。

所以,
此處的『法次法向』(就是『法隨法行』),意思就是─對於「五蘊」,要隨順著『厭』、『離欲』、『滅盡』等方法去行(做or實踐)。
好!你的這個“靈感”,比較接近了。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2-05-30, 07:42

potato 寫: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c&start=10

http://www.fjdh.com/wumin/2009/04/07412953227.html
《婆沙》卷一八一說:「如契經說『法隨法行』,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云何『隨法』、云何『法隨法行』?」由此可見,雖然「法次法向(法隨法行)」這個術語常出現於契經中,但郤從來不曾給予解析式的說明,難怪會引生一些疑惑和誤解。--……
云何“法隨法行”?云何“隨法”?契經對此是有說明的。而這樣、這樣做爲什麽稱爲“法、隨法”“法隨法行”?契經未作解析式的說明。然而,要找解析式的說明,答案就在契經的說明裏:SN. 22. 39-42經,SN. 22. 115-116經,SA. 27經。SN. 12. 16經,SA. 364經。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2-05-30, 08:11

potato 寫: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c&start=10

http://www.fjdh.com/wumin/2009/04/07412953227.html
《婆沙》卷一八一說:「如契經說『法隨法行』,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云何『隨法』、云何『法隨法行』?」由此可見,雖然「法次法向(法隨法行)」這個術語常出現於契經中,但郤從來不曾給予解析式的說明,難怪會引生一些疑惑和誤解。--……
這段引文的原網址:http://arts.cuhk.edu.hk/~hkshp/scholar/WenJinKe/l08.htm,現已失效。在這裏:http://www.fjdh.com/wumin/2009/04/07412953227.html,找到了這篇《法次法向(法隨法行)詮釋的再斟酌》。

上帖的網址,在後面打了一個冒號,打不開了,這帖改過來了。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2-05-31, 10:09

:?: :roll::?: :roll: 。…… :arrow::wink: :)


SN. 22. 39-42經:“比丘們!這是法、隨法行比丘的隨法:應該住於在色上熱心於厭,受、想、行、識……。”“應該住於在色上隨觀無常,受、想、行、識……。”“應該住於在色上隨觀苦,受、想、行、識……。”“應該住於在色上隨觀無我,受、想、行、識……。”SN. 22. 115-116經:“比丘!如果對色為了厭、離貪、滅而行,‘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受、想、行、識……。”

SA. 27經:“比丘!於色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受、想、行、識……。”

SN. 12. 16經:“比丘!如果對老死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生、有、取、渴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

SA. 364經:“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生……乃至行……。”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2-05-31, 10:26

potato 寫:云何“法隨法行”?云何“隨法”?契經對此是有說明的。而這樣、這樣做爲什麽稱爲“法、隨法”“法隨法行”?契經未作解析式的說明。然而,要找解析式的說明,答案就在契經的說明裏:SN. 22. 39-42經,SN. 22. 115-116經。SN. 12. 16經。
所謂“諸法”、所謂“諸法無我”,“諸法”是指什麽呢?指五蘊、六處,指緣起法則裏的諸缘生法。這些“法”,修行者以什麽作爲它們的“隨法”呢?以“住於隨觀無常、隨觀苦、隨觀無我”作爲它們的“隨法”,以“為了厭、離貪、滅”作爲它們的“隨法”。

這樣修行,稱爲“法-隨法行”!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6-06-18, 10:24

potato 寫:
freshman 寫: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c&start=10

法與法之間的次第,何止是七覺分呢?四果、四禪、五蘊、六入、十二緣起、八正道。佛法當中,法與法之間的次第,觸目皆是。

妳想過壹個間單的問題嗎?“按照次第,壹法壹法地修不止是在證初果這用。要證解脫,不也是要“按照次第,壹法壹法地修”?
在討論中,法友們注意到了預流的“階段”問題。這些討論,主要由論書的一個解釋而引起。論書的這個解釋,是否“僅僅適用于”預流階段?討論到這里,答案已很明顯:不“僅僅適用于”預流階段。

那麽,一個解釋不“僅僅適用于”預流階段,這個解釋就是不恰當的嗎?這首先要解決下面這個問題:

“法隨法行”僅僅是四預流支之一嗎?“法隨法行”僅屬于預流階段嗎?
導向初果乃至二果、三果、四果作證的四法:親近善士、聽聞正法、yonisomanasikāro,法-隨法行。“法-隨法行”是四法之一。(見:《相應部》55.55 入流果經;55.56 一來果經;55.57 不還果經 ;55.58 阿羅漢果經)

但是,《相應部》55.55經有對照的《雜阿含》1125經,而《相應部》55.56經、55.57經、55.58經沒有對照的《雜阿含》經文。

也就是說,如果依據《相應部》經文,“法-隨法行”是導向初果作證的四法之一,也是導向二、三、四果作證的四法之一。如果依據《雜阿含》經文,“法次法向”僅僅是導向初果作證的四法之一?“法次法向”僅屬于預流階段?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6-06-20, 16:02

potato 寫:也就是說,如果依據《相應部》經文,“法-隨法行”是導向初果作證的四法之一,也是導向二、三、四果作證的四法之一。如果依據《雜阿含》經文,“法次法向”僅僅是導向初果作證的四法之一?“法次法向”僅屬于預流階段?
peacecila 寫: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1610&start=40

……

就是說,所依修法為:「正觀色、受、想、行、識」(法次)「歷經了於五蘊無常不再生喜愛、離欲、滅盡的過程。」(法向),最終才可以自證:「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所以,使用“法次法向“一語時,就是為了說明清楚所修法與修法的過程(或修法後的結果)。修法後,之後的三果都一直處在這樣的過程中,直到最後的阿羅漢果,阿羅漢已經是「無學聖人」了,於解脫法已學無可學(所作已作),這個「法次法向」的過程在證得阿羅漢時就結束了。
這個理解,“之後的三果都一直處在這樣的過程中”,符合《相應部》55.56經、55.57經、55.58經所說。:)

至於“法次法向”是否拆解為“法次、法向”?暫且不再討論。因為有《相應部》55.55經、55.56經、55.57經、55.58經這些經文,那麽還是對“法隨法行”(dhammānudhammappaṭipatti),來作探討、解讀。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6-06-25, 17:06

先提ㄧ個問題:[法隨法行]是四預流支(four factors for stream-entry)其中之一沒問題,那證果以後就不能[法隨法行practise the Dhamm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了嗎?或者說[法隨法行]未必只是四預流支而已?...
potato 寫:因為有《相應部》55.55經、55.56經、55.57經、55.58經這些經文,那麽還是對“法隨法行”(dhammānudhammappaṭipatti),來作探討、解讀。
“證初果以後就不能[法隨法行practise the Dhamm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了嗎?或者說[法隨法行]未必只是四預流支而已?”這個問題依據經文,已得解決。依據《相應部》經文,“法-隨法行”是導向初果作證的四法之一,也是導向二、三、四果作證的四法之一。

那麽,什麽是“法隨法行”(dhammānudhammappaṭipatti),導向初果乃至二、三、四果作證的“法-隨法行”?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