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 須深故事《雜阿含經卷第十四-347》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2-01-19, 13:03

leeyc2 寫: PS2.說實話,有位師兄以前曾提到過ㄧ個名詞[注釋經],雖然他沒做什麼解釋,但是這個名詞開始逐漸對我產生了影響..
(先休息一陣子 :) )
對不起!更正一下

查到以前這位師兄的文章,事實上他是有簡短的說明,是我記憶力不夠好!後來類似的概念,則先是發現在Ven.Sujato大念處經的演講時有提過,再來是ㄧ些提及佛法演變的學術文章中有談到此事(我英文不太好,讀的也少)...可惜自己現在還沒有培養出足夠好的眼力!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05-03, 03:06

說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初禪定力,沒有神通。
這都是凡夫光從表面文字所得出的錯誤膚淺見解。
--------------------------------------------------------------------

摩訶僧祇律卷第四
過人法者。十智法智未知智等智他心智苦集滅道智盡智無生智。滅盡解脫增上善心。淳熟善根淨不淨解脫。明法須陀洹果及所攝三昧。善入出住正受作證。所謂止觀三三昧三明。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聖道四聖種四聖諦四沙門果。五枝定五根五力五解脫處。六無上法六聖法六出要界六念六通。七財七無著法七三昧七漏盡力七覺支。八正道八勝處八解脫八向道迹。九想九歡喜法九淨行滿足九次第定。十賢聖住處十一切入十離熾然法十無學法十種漏盡力。此名過人法。

聖知見者。所謂佛及佛弟子所有知見...........云何名非知非見。亦不言我知四真諦乃至自識宿命。是名非知非見。得殊勝者。如是知。如是見。實不知言知。不見言見。後若撿挍若不撿挍。撿挍者有人問言。長老。汝得聖道果耶。從何等法師學得此果。汝何處得。得時云何。是名撿挍。不撿挍者無人問。若問若不問。不實自言得過人法
----------------------------------------------------------------------------------------------

對於所證得的「過人法」,若有人問若無人問,皆不實自言得過人法
因此比丘對於須深的問題,一概回答「不」
這種回答方式,是得殊勝者的一種「聖知見」,稱為「非知非見

所以不要用凡人知見解讀慧解脫阿羅漢的「聖知見」。那一定是錯得離譜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05-03, 03:18

freshman 寫: 4.
"Then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a bhikkhu’s mind is seized by agitation concerning the Dhamma ( dhammuddhaccaviggahitam manasam) . But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his mind becomes internally steadied , settles down, and becomes unified and concentrated ( samadhiyati) ; then the path arises in him. He now frequents that path, cultivates, and pursues it. While he is doing so his fetters are abandoned and the underlying tendencies destroyed.

這裏的第四種方法,似乎說的就是不經過禪那?
「his mind becomes internally steadied , settles down, and becomes unified and concentrated」

「心穩定安住,並且專一,集中」這句話如果沒有禪定的意思,那你認為是什麼意思?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05-03, 03:42

freshman 寫:
freshman 寫:【中阿含經】第205經 五下分結經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無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無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其心不向而不清凈。不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羸人無有力也。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有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心向清凈而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力人

阿難。猶如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或有人來彼岸。有事則便求度。彼求度時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而可度者。我於彼岸有事欲度。當以何方便令我安隱至彼岸耶。復作是念。我今寧可於此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彼便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隱至彼。如是。阿難。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


在這裏,初禪只是渡河的方便(船),如果一個人心有力,好像可以不需要?
身今有力令我安隱至彼岸。
像你這種不求甚解的解經法,會不會太膚淺!

什麼叫做「心有力」。請你解釋一下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05-03, 03:45

freshman 寫:說白了吧,我理解古時候的很多阿羅漢包括佛在內都不是嚴謹的學者,他們所說的話,如果拿現在的很多知識水平來嚴格的判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矛盾。
自己看不懂佛經,就說矛盾

哪裡有矛盾。請舉例。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2-05-03, 16:09

對於所證得的「過人法」,若有人問若無人問,皆不實自言得過人法
因此比丘對於須深的問題,一概回答「不」
這種回答方式,是得殊勝者的一種「聖知見」,稱為「非知非見」

------------------------

那麽,比丘卻對於須深說,他們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不是過人法?:lol: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2-05-19, 21:32

freshman 寫:對於所證得的「過人法」,若有人問若無人問,皆不實自言得過人法
因此比丘對於須深的問題,一概回答「不」
這種回答方式,是得殊勝者的一種「聖知見」,稱為「非知非見」
------------------------

那麽,比丘卻對於須深說,他們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不是過人法?:lol:
比丘不可以對未受具足戒者說自己得“過人法”。在《雜阿含》347經裏,外道須深出家受具足戒,所以其他比丘可以對須深比丘說自己得“過人法”。因此,serendipity法友的理由不成立。

不對未受具足戒者說自己得“過人法”,就是不說,而不是回答“不”。

阿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當然是“過人法”。

頭像
serendipity
文章: 303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serendipity » 2012-07-04, 05:17

potato 寫:
freshman 寫:對於所證得的「過人法」,若有人問若無人問,皆不實自言得過人法
因此比丘對於須深的問題,一概回答「不」
這種回答方式,是得殊勝者的一種「聖知見」,稱為「非知非見」
------------------------

那麽,比丘卻對於須深說,他們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不是過人法?:lol:
比丘不可以對未受具足戒者說自己得“過人法”。在《雜阿含》347經裏,外道須深出家受具足戒,所以其他比丘可以對須深比丘說自己得“過人法”。因此,serendipity法友的理由不成立。

不對未受具足戒者說自己得“過人法”,就是不說,而不是回答“不”。

阿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當然是“過人法”。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462)》
若色界眾生。及住無色界
不識滅界者。還復受諸有
斷於色界。不住無色界
滅界心解脫。永離於生死


解脫者是不依三界的
凡是有關三界的一切,祂們都不沾。不著
這才是祂們回答『不』的原因

你們依此斷定祂們沒有色界無色界的禪定能力
實在是大錯特錯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2-07-04, 14:22

serendipity 寫:解脫者是不依三界的
凡是有關三界的一切,祂們都不沾。不著
這才是祂們回答『不』的原因

你們依此斷定祂們沒有色界無色界的禪定能力
實在是大錯特錯
解脫者不依三界,但是解脫者對別人提出的各種各樣問題,並非都回答“不”來表示自己不依三界、不沾、不著。 :o 最明顯的例子是,佛講了許多經說了許多法,他並不是對各種各樣問題都回答“不”,而是给予正确、恰当的回答。

另外說明一下,我個人沒有斷定“解脫者可以沒有色界禪定能力”。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2-07-04, 17:09

serendipity 寫:……

你們依此斷定祂們沒有色界無色界的禪定能力
實在是大錯特錯
你要找慧解脱者具有色界禪定能力(正定,初、二、三、四禪)的經典证據,去找《增支部》經看看吧。AN. 5.24經:“比丘們!對無戒者、戒壞失者來說,正定失去近因;當沒有正定時,對正定壞失者來說,如實智見失去近因;當沒有如實智見時,對如實智見壞失者來說,厭與離貪失去近因;當沒有厭與離貪時,對厭與離貪壞失者來說,解脫與智見失去近因。”

AN. 10.3-5經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47.htm
AN. 11.3-5經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48.htm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