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菩薩道的研究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undarika
文章: 17
註冊時間: 2010-12-02, 08:00

文章 pundarika » 2011-01-05, 15:15

treeshadow 寫:
wuih 寫:不需引用經文,因為你這裡的“授記”,沒有任何憑據,不是空口無憑是什麼呢?
“像我這樣超凡之人,在燃燈佛的教法之中,證得阿羅漢果與涅槃而成為一個普通弟子,這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但予無須虛偽為滅盡煩惱到達涅槃姿態之必要”
上述兩段清清楚楚地說明,說出這話的人連初果還沒證得,五蘊無常、苦、非我都沒徹知,哪裡還有“即刻証得阿羅漢、涅槃”的可能?
五蘊無常、苦、非我乃是真實正觀,不存在“凡夫之蘊”無常、“聖者之蘊”可自由操控之事,有經為證:
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清涼、永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我只想大家實際地了解現在所能看到的經典的成書過程,因為我不是佛經的考證家,沒興趣也無能力對佛經作出詳盡考證,但是,類似這樣的文字
“像我這樣超凡之人,在燃燈佛的教法之中,證得阿羅漢果與涅槃而成為一個普通弟子,這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但予無須虛偽為滅盡煩惱到達涅槃姿態之必要”
不管出現在哪部經中,這些話都絕非佛說。
以下的呢?

善慧之誓愿 彼俯伏卧于泥土上,再睁目时,拜观燃灯十力佛之尊严,彼如是
14 思惟:“若此,予望灭尽一切烦恼,为僧团中之后辈,入喜乐城。但予无须虚伪为灭
尽烦恼到达涅盘姿态之必要,应如燃灯佛达最上之觉者,载众人于法船,救脱轮回
之海,而后予始入大涅盘,如是实与予相应。”彼决心结八法 1当成佛,于是俯卧,
如是作偈:
我想朋友你如果能提供佛种姓经以外的经文比较可靠,毕竟此经是后期加入的,尤其是菩萨思想大行其道的时代。

頭像
wuih
文章: 27
註冊時間: 2010-04-01, 08:00

文章 wuih » 2011-01-05, 15:24

“予望滅盡一切煩惱,為僧團中之後輩,入喜樂城。但予無須虛偽為滅盡煩惱到達涅槃姿態之必要,應如燃燈佛達最上之覺者,載眾人於法船,救脫輪迴之海,而後予始入大涅槃”
貪嗔癡盡者,必證涅槃、不受後有。此為聖者之證,沒有例外。
前面已說到重點所在,而兄一直未予以回應。

頭像
treeshadow
文章: 35
註冊時間: 2011-01-03, 08:00

文章 treeshadow » 2011-01-05, 16:24

[二六] 第五 味(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我昔做菩萨未现正等正觉时,作如是思惟:
四 ‘以何为色味?以何有过患?以何为出离耶?以何为受之……想之……行之……识之味,以何过患,以何为出离耶?’
五 诸比丘!于此我如是思惟:
六 ‘缘于色而生喜乐,此为色之味。色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色之过患。调伏色之欲贪,以断欲爱,此为色之出离。
七 缘于受……
八 缘于想……
九 缘于行而生喜乐,此为行之味。行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行之过患。调伏行之欲爱,以断欲爱,此为行之出离。
一〇 缘于识而生喜乐,此为识之味。识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识之过患。调伏识之欲爱,以断欲爱,此为识之出离。
一一 诸比丘!我于此五取蕴,未知如是之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未如实证知之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人、天之众生界,未称现等觉之无上正等觉。
一二 诸比丘!然则,我于此五取蕴,已知如是之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称现等觉之无上正等觉。
一三 又于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乃我之最后生,不再受后有。’’

——————

以上来自犍度篇.蕴相应

大家可以看见,佛陀前世已经能够“不再受后有。”
大家似乎不大了解“不受后有”。。。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11-01-05, 16:37

treeshadow 寫:
BBCALL 寫:本生經遠因緣譚這段也只是預言善慧將來可成佛。
:“若此,予望灭尽一切烦恼,为僧团中之后辈,入喜乐城。但予无须虚伪为灭
尽烦恼到达涅盘姿态之必要,应如燃灯佛达最上之觉者,载众人于法船,救脱轮回
之海,而后予始入大涅盘,如是实与予相应。”

——————

你應該看看以上藍色的句子。
法友你也應當再看上面的句子。我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我回應你此句只是告訴你這段文字是不能證明瞿曇在以往當時就有擁有超凡能力成為阿羅漢。

而本句明明只是善慧之誓願,就是願望而已。

另外我已經說本生經遠因緣譚只是預言善慧將來可成佛,就在本經第15段
也就是善慧有這個願望後,燃燈佛檢視善慧誓願之後說善慧可於四阿僧祇十萬劫,將成名謂瞿曇佛。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1-01-05, 16:38

你似乎中文程度有問題,經文一開始說「我昔做菩萨未现正等正觉时」,後面就解釋什麼是「未现正等正觉」,即「我于此五取蕴,未知如是之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未如实证知之时...」。

未知兩個字很明顯,這樣也會看不見啊?8)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11-01-05, 16:46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須彌陀發願成佛的內容,我說過長老是引自佛史及論,這內容比小部經典更不可靠,有其他可佐證的經文嗎?

頭像
pundarika
文章: 17
註冊時間: 2010-12-02, 08:00

文章 pundarika » 2011-01-05, 16:46

Dogbert 寫:你似乎中文程度有問題,經文一開始說「我昔做菩萨未现正等正觉时」,後面就解釋什麼是「未现正等正觉」,即「我于此五取蕴,未知如是之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未如实证知之时...」。

未知兩個字很明顯,這樣也會看不見啊?8)
呵呵,我也觉得他有断章取义之嫌兼不知此经为何而说?

此经主要带来的意思就是佛陀分别他还是菩萨与成佛后的区别,不懂朋友你想表达什么?

佛陀是证得无上菩提后才不受后有,菩萨还未证得无上菩提又如何不受后有呢?

頭像
wuih
文章: 27
註冊時間: 2010-04-01, 08:00

文章 wuih » 2011-01-05, 16:49

此經文明顯有誤,一方面前世“此乃我之最後生,不再受後有”,另一方面卻有能憶“此乃我之最後生”的後世?本身就自相矛盾。
當經與經之間(甚至同一部經的不同經文之間)出現矛盾時怎麼辦?

頭像
treeshadow
文章: 35
註冊時間: 2011-01-03, 08:00

文章 treeshadow » 2011-01-05, 16:55

treeshadow 寫:[二六] 第五 味(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我昔做菩萨未现正等正觉时,作如是思惟:
四 ‘以何为色味?以何有过患?以何为出离耶?以何为受之……想之……行之……识之味,以何过患,以何为出离耶?’
五 诸比丘!于此我如是思惟:
六 ‘缘于色而生喜乐,此为色之味。色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色之过患。调伏色之欲贪,以断欲爱,此为色之出离。
七 缘于受……
八 缘于想……
九 缘于行而生喜乐,此为行之味。行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行之过患。调伏行之欲爱,以断欲爱,此为行之出离。
一〇 缘于识而生喜乐,此为识之味。识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识之过患。调伏识之欲爱,以断欲爱,此为识之出离。
一一 诸比丘!我于此五取蕴,未知如是之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未如实证知之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人、天之众生界,未称现等觉之无上正等觉。
一二 诸比丘!然则,我于此五取蕴,已知如是之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称现等觉之无上正等觉。
一三 又于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乃我之最后生,不再受后有。’’

——————

以上来自犍度篇.蕴相应

大家可以看见,佛陀前世已经能够“不再受后有。”
大家似乎不大了解“不受后有”。。。
佛陀還是菩薩的時候,已經有能力思考五蘊的過患以及斷滅欲望就是五蘊的出離。請看:
九 缘于行而生喜乐,此为行之味。行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行之过患。调伏行之欲爱,以断欲爱,此为行之出离。
一〇 缘于识而生喜乐,此为识之味。识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识之过患。调伏识之欲爱,以断欲爱,此为识之出离。

以上是佛陀當時的思考,

但是,如果他還沒知道的時候,他就是未知,所以還不是正等正覺,
如果他知道后,他就是已知,就成就了正等正覺,不受后有。

以上的發生,屬於昔日。

頭像
pundarika
文章: 17
註冊時間: 2010-12-02, 08:00

文章 pundarika » 2011-01-05, 16:57

引用此经(中部-鞞婆陵耆經)在佛陀还是菩萨的时候与成佛后的区别:

阿難!我於爾時(菩萨时-童子優多羅)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证得佛道时)
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
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看出分别了吗?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