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的業報觀?
業與果報的問題,在雜阿含經中很少提到。
在《雜阿含58經》中,有相關的詞句出現,佛陀直接呵責這是無明邪見。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谷-禾+卵]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佛陀直接從觀察五受陰非我的角度破除這樣的無明。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
可是在其它阿含經和南傳經論中,業與果報的關系的經文經常提到,既然信奉三藏經典,總不能視而不見。這也給學佛者帶來不同抉擇的立場。
就我個人來看,我是忽略涉及業與果報這樣的經論,不管是南傳的或者是北傳的。
在《雜阿含58經》中,有相關的詞句出現,佛陀直接呵責這是無明邪見。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谷-禾+卵]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佛陀直接從觀察五受陰非我的角度破除這樣的無明。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
可是在其它阿含經和南傳經論中,業與果報的關系的經文經常提到,既然信奉三藏經典,總不能視而不見。這也給學佛者帶來不同抉擇的立場。
就我個人來看,我是忽略涉及業與果報這樣的經論,不管是南傳的或者是北傳的。
大迦葉尊者看到很稀有的那種墮落苦道者(如肉片狀、骨節狀等)這件事情在經、律中有相同的記載。
在經中也多有(並非偶爾)記載業與果報內容,如:黑白業報、歸於六通之一的天眼通、無始輪迴、無業無報無業報被指為邪見的經文等等,比比皆是。
事實上,業報與無我或者說輪迴與無我並不矛盾,以無我而否定輪迴,或以輪迴否定無我,這兩個做法才是真正的極端。
在經中也多有(並非偶爾)記載業與果報內容,如:黑白業報、歸於六通之一的天眼通、無始輪迴、無業無報無業報被指為邪見的經文等等,比比皆是。
事實上,業報與無我或者說輪迴與無我並不矛盾,以無我而否定輪迴,或以輪迴否定無我,這兩個做法才是真正的極端。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法友,我談談個人看法。lxd127 寫:大迦葉尊者看到很稀有的那種墮落苦道者(如肉片狀、骨節狀等)這件事情在經、律中有相同的記載。
在經中也多有(並非偶爾)記載業與果報內容,如:黑白業報、歸於六通之一的天眼通、無始輪迴、無業無報無業報被指為邪見的經文等等,比比皆是。
事實上,業報與無我或者說輪迴與無我並不矛盾,以無我而否定輪迴,或以輪迴否定無我,這兩個做法才是真正的極端。
1)
無我和輪迴並不矛盾,因為無我才會輪回。假如有我。就能做主讓輪回停止,只樂不苦,那是每個人的渴望。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真相是無我。
“「比丘們!色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色有我,色不應導致病苦,也應能願色為:『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
但,比丘們!因為色無我,因此,色導致病苦,也不能願色為:『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相應部22相應59經/無我相經》(莊春江譯)
2)
只是眾生不如實知真相,就這樣糊塗的輪回不斷,永住顛倒。
佛陀的偉大,在於他如實知一切皆無我,才能出離輪回,永不住顛倒。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雜阿含13經】
3)
另外,個人理解,業報和輪回是不同的概念。
輪回是表示生命現象不斷集起,背後的推動者是欲貪,所以佛陀說法的主要目的既是-----調伏欲貪。(業報的概念,我就不說了,各有立場,多論無益。)
“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閻浮提人聰明利根。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長者.若沙門。必當問汝。汝彼大師雲何說法。以何教教汝。當答言。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教。”【雜阿含108經】
yunshui法友誤解這篇經的意思了。這個比丘提出這樣的問題:“若無我者,作無我業,于未來世,誰當受報?”說明他還沒有理解“無我”。佛呵責這是“愚癡、無智明”,不是因爲這個比丘說有業、有業報,而是因爲這個比丘仍然執著于有一個承受業報的“誰”(主體我)。yunshui 寫:業與果報的問題,在雜阿含經中很少提到。
在《雜阿含58經》中,有相關的詞句出現,佛陀直接呵責這是無明邪見。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穀-禾+卵]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佛陀直接從觀察五受陰非我的角度破除這樣的無明。
是的,關于“業與果報”,除了 peacecila法友提到的《雜阿含》508-534經,還有一些《雜阿含》經篇也提到了。俺查找了一下,還有以下這些:93經、95經、110經、154經、264經、281經、298經、335經、482經、539經、592經、661經、698經、784經、907經、908經、912經、923經、999經、1039經、1145經、1232經、1233經。lxd127 寫:大迦葉尊者看到很稀有的那種墮落苦道者(如肉片狀、骨節狀等)這件事情在經、律中有相同的記載。
在經中也多有(並非偶爾)記載業與果報內容,如:黑白業報、歸於六通之一的天眼通、無始輪迴、無業無報無業報被指為邪見的經文等等,比比皆是。
我的文章主題寫的是:「原始佛法的業報觀」,為了讓人容易瞭解,最初撰文時就希望舉經典實例做切入面,順便也敘說自己讀這些經文的看法,關於這些經文內容真假如果沒有更進一步有效的舉證前,當然是先當做「真有此事」處理,否則我也不知道如何舉經典實例說明。
有部的「三世實有」,個人不知道這個名詞的真實含義為何?其實,經典(不分南北傳)對三世的描述到底是怎麼描述就如其描述而理解就行了,實在無須畫蛇添足。
著名的經文也有「有業報無作者」之說,業報隨其因緣成就,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必與「緣起法則」:「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符應。但受報與否?業報成熟時對於苦樂的感受,則決定於當事人對於五蘊的執著程度而定,以緣起法來說,雖無作者,也無受報者,但由於凡夫無明障覆不識緣起,當隨其因緣與對於五蘊的執著而招感苦樂。覺得痛苦煩惱就是惡業,覺得平安喜樂就是善業。
有部的「三世實有」,個人不知道這個名詞的真實含義為何?其實,經典(不分南北傳)對三世的描述到底是怎麼描述就如其描述而理解就行了,實在無須畫蛇添足。
著名的經文也有「有業報無作者」之說,業報隨其因緣成就,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必與「緣起法則」:「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符應。但受報與否?業報成熟時對於苦樂的感受,則決定於當事人對於五蘊的執著程度而定,以緣起法來說,雖無作者,也無受報者,但由於凡夫無明障覆不識緣起,當隨其因緣與對於五蘊的執著而招感苦樂。覺得痛苦煩惱就是惡業,覺得平安喜樂就是善業。
我覺得實務上,應該沒有影響。我仔細去翻這篇經文來看,也參考摩訶男師兄的白話譯文。佛陀有說明原因,他反對『「苦自作」或「苦他作」』這種問題的理由是因為「受報者與造因者這兩者受到無常與緣起影響因此不會是完全不變的同一人,但也不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個人。」簡單地說,阿支羅迦葉問了一個「只見表相」卻「不明究理」的問題。Upavana 寫:希拉法友,五O八到五三四經的內容,拿來作為理論的基礎是有些疑問的。
當佛陀認為「苦自作」或「苦他作」都不是正確的問題時,怎會引用誰誰誰過去世犯了何種錯誤,導致此世身受其苦?
在經中佛陀相當重視例子的引用,對他教學無益甚至牴觸的範例,是不太應該出現的。
況且這幾經實在都具備了「三世實有」的概念,最好僅供參考地先放一邊。
提供法友參考。
再進一步的說明,神通者可以看見今世某人其前世所做行為導致了今世的某些重要生活事件的影響,但是具足緣起正見的神通者瞭解今世的此人與前世並非完全不變的同一人,但也不是另一個完全不相關的人。簡單地說,就是神通者可以直述其所見所聞,但是惟有具足緣起正見的神通者才有足夠的智慧說出其內在的「真相」。
總之,不具緣起正見的神通者只能就其表面所看到的事件作說明,雖然可以看到的『資訊』多於常人,但也只能以常人的邏輯思考去理解他所看到的這些多出來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