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一篇,有關「行」的解釋,萊特賀爾法友曾經有提及,經書中,不同的經文所提到的「行」有不同的意義!「法」也是一樣!不同的經文所提到的「法」也有不同的意義!此處雜阿含322經所提到的「法」,是指「六入處」中的「外入處」中的「法外入處」,簡單地說即「六塵」中的「法塵」,既名為「塵」就是有「外來」、「染著」之意!所以,是指「六根」所攀緣的「六塵」而言!是意根所認識的對象,所攀緣的目標。也因此,「意識」方能生起。所以,並非是「五蘊法」的意思!
「根」、「塵」互緣,而「識」生,「識」再與「名色」互緣,個人的身心活動於焉展開,然後「識」再深入「名色」中的「六入處」,此中「六入處」,「識」先緣「六內入處」,然後再以「識」所緣的「六內入處」去緣「六外入處」,「觸」因而生起,於是接觸外境的認識活動就此啟動!因接觸的因緣生起,「受」生起、「想」生起、「行」生起,由此可知!「六外入處」的「法外入處」與「五蘊法」是不同意思!
「根」緣「塵」的舉動,首先由「前五根」緣「前五塵」開始,即「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所觸」等五者,而由此緣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識,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識再與「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所觸」等五者,和合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等五觸,然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識再與「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所觸」等五者以及「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等五觸三者為緣而生起「受」、「想」、「行」,以上所有這些行為活動,我就稱它為『外觸的法塵』,之後,每當「意緣法」時,此「法」即『外觸的法塵』,「意識」生起,「意識」再與「意緣法」三者和合生起「意觸」,然後再由,「意識」、「意緣法」、「意觸」為緣而生起「意受」、「意想」、「意行」等,而所有這些行為活動,我就稱它為『內觸的法塵』,『外觸的法塵』加上『內觸的法塵』就是『全部的法塵』。─你的一生,就是由這無數的『外觸的法塵』與『內觸的法塵』交插編織而成!你的日常生活就函蓋在裡面!裡面有你的『五蘊』!有你的『六入』!有你的『十二處』!有你的『十八界』!有你的日常生活的『緣起』!諸位要「現觀五蘊」或「現觀緣起」,這裡就是最好的著手點!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法外入處,十一入所不攝。」的內函!而這也就是雜阿含321經所言:『一切法』的真諦!所不同者,只是我把「想」、「行」也加進來,如此,更能補強「法外入處」的總意!(印順長老於其所著 佛法概論 中提到:「法」除了含有「受」之外,尚含有「想」、「行」之意。)
什麼是「六塵」中的「法」塵?「法」塵住於何處?
wuu12345 寫: 請問有那位法友能告知「法塵」住於何處?以雜阿阿含經322經來說:「法塵」不住於「心」、不住於「意」、不住於「識」,請問:「法塵」到底住於何處?為何「意」要緣「法」時,「法」隨憶念隨出現!?
法友這是不正思維,走進尋找第一因的迷惑。
‘法’的本質是‘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如果‘法’是實在的,就會有個住處。
因為‘法’是不實在,非有非無,才能說是緣起。正如佛陀所說:“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在究竟法的理解上面,必須突破日常的思維方式,你用日常的慣性思維,是解不開的。
另一方面,在‘法’面前,不管你有沒有修學佛法,‘法’是不會改變的。能夠改變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對於凡夫來說,由於不如實知‘法’,所以會‘虛偽而分別,欲貪轉增廣’,只能糊塗的承受不實在的純大苦聚。
對於聖者來說,由於如實知‘法’,體會的是‘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不再承受不必要的純大苦聚。
看看佛陀是怎樣說的:“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雜阿含296經】
一個概念、事件可以用各種方式敘述或是保存下來,例如語言、文字、圖形、數位資料...等等。但是這些語言、文字、圖形、數位資料...等等所代表的意義,你覺得有住處的問題嗎?wuu12345 寫: 版主認為「個人的法塵」沒有住處!?日常生活中,電腦的資料用過都會存於硬碟中,我們的用具及衣物也都有各自的歸處,等到我們要用時,方能調出來使用,如何我們「個人經歷過的法塵」就沒有住處?難道「法塵」會「無中生有」「自己變現」?當我們「憶念」時,它就自然出現?應該沒有這麼神奇吧!你「個人經歷過的法塵」,你去想它,它就會出現!但是,別人去想,它不會出現喔!?我們學習佛法,要遠塵離垢,個人的塵垢,個人遠離!那怎麼能說「自己的塵垢」它沒有住處?沒有住處的「塵垢」如何掃除!?
簡單舉個例子,我在2010年買了一隻手錶,手錶這個物體可以被看到、觸摸、有個存放處。那麼「我在2010年買了一隻手錶」這個「事件」,你覺得它有「住」在哪裡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