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purity
- 文章: 21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purity » 2005-02-23, 19:41
seasky 寫:【空】僅是四分之一的【無常】,僅見到四分之一的無常者,能說他見到無常麼?無常無法徹見者,能說他見到緣起麼?
無常的性質是: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成、住、壞、空】反覆不停地循還演變。見空者,只見到【空】,觀察點停留在空,以為空是一切、是涅槃、是真理,未見到其它的【成、住、壞】的現象,忽視【成、住、壞】的存在事實,能說他見到無常麼?無常都無法徹見,如何能見到緣起呢?.
【無常、苦、空、無我】中之空並非【成、住、壞、空】裡的空,後者是四分之一的無常,前者則指整個成住壞空的過程,它即是無常,無常的另一面呈現,另一種說法。
無常是對一切現象正觀後所得結論,也就是說它是一切現象的本質,而苦為此一現象落在五蘊身心所引起的有情感受,至於無我,那是對無常進一步的細部描述,也是對我見具體而有效的對治方便。
如果在無常、苦後插入【空】這一項次,並無任何缺失問題。雜阿含另一處經文有【無常故苦,苦則非我,非我所】,此一【空】字正好可以解釋無常故苦的緣由來自無一獨立自主、恆常不變、主宰一切的主體,此空就是一切現象遷流變化時所涵蓋的成住壞空整個過程,從而也成為其後【苦則非我,非我所】的力證,讓苦與非我非我所間呈現更清晰更令人信服的邏輯關係。
也許後世論師對空義作了擴大性論述,但在討論阿含法義時也無須對它避之如蛇蠍。
-
seasky
- 文章: 770
-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由 seasky » 2005-03-01, 07:14
單獨一字的空義的確是大有問題,並非反對有明確意義所指的空義,像是貪空、瞋空、癡空、我空、空解脫、大空法、第一義空 ... 等等,不離世尊法義者,可容許它的存在。
當觀五蘊「無常、苦、非我」即可,不需要「觀空」。(空解釋為無常則空是多餘的,空解釋為沒自我主體則空是多餘的,空解釋為涅槃則空也是多餘的)那個單獨一字的空義很容易使人觀錯了,你千萬不可以「空」為最後的真理。因為這個空會成為你的執著,變成另一個「我」,你會攀援它,以虛空為身,以空覺為體,最好把「空」捨棄掉。
法遵比丘尼如下的解說,可進一步明白「觀空」的弊病:
性空緣起的論點偏差在焦點模糊,它著重於一切法無自性空的解析。而在正法中,因緣法說明的是一連串生命緣起流轉的現象,是以它並非試圖解釋萬物的組成結構中沒有最基本元素、沒有最高的一元。人們大可發揮豐富的想像力,花費許多力量去證明宇宙一切萬法皆是因緣合和所生,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但這對於說明及消解生命本身的困境,並無任何助益。
佛陀並不關心『水是由兩個氫原子加上一個氧原子所組成,所以水只不過是因緣合和所成、水的自性是空。』這類的緣起法,大家都知道電影、戲劇的情節是虛構的,一旦散場,所有的喜怒哀樂轉眼成空,但這並不妨礙電影、戲劇的叫好與賣座,人們照常花費時間金錢在這些『自性本空』的事物之上。瞭解萬法皆空並不能改變人們的處事態度,日子還是一樣照過,人們的行為模式不會因而有所更動。
佛陀只關心『緣六入生觸;緣觸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的緣起法,畢竟苦、樂才是與眾生休戚相關的切身問題。更何況『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所謂的現象世界,是從『感官接收的資訊』來觀察的,佛陀從不將萬事萬物獨立於生命之外作研究,離開生命本身,根本就談不上世界、宇宙的大道理。
然而一旦錯將注意力轉移到『一切宇宙萬法自性皆空』,那麼整個對緣起法理解、論證的重心,就離開了每個學法者對自身生命的檢視,而僅能成為一門熱鬧有趣的世俗學問:山河大地是空、是非善惡是空、興衰成敗是空,最後連生死涅槃都一股腦地空掉。這樣的佛學研究有如科學家破譯人類基因圖譜、環境評估專家處理各項數據一般,雖然主題仍是針對著人或人的生活,但卻非關研究者的切身大事,他要理解、評估、修正的是所研究的『那個』對像或理論,而不是自身的生命、生活。
這種一切法自性皆空的學說,還提供了容或惡意解讀的空間;若善與惡、是與非、煩惱與解脫等一切法皆空、皆寂、無有真實,那又何必汲汲於去惡向善或辛苦修行呢!將緣起相生的重點放在萬法之上,則忽略了針對生命無常、苦、無我的現象作深入的剖析,及對生命根本、直接的困境----自身老病死憂悲惱苦的關注。
知苦滅苦才是佛陀正覺緣起法則的契機,試圖突破生命困境,讓人取得根除生命中所有痛苦的能力,才是佛陀出家修行的真正目標。[/b]想達成這個理想,熱衷於搜求世間一切萬法的最終自性、或其他不直接切入生命本身的理論是幫不上忙的。討論一切法無自性空的性空緣起,並非佛陀的真實教說。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5-03-01, 10:59
看來物以類聚,轉來轉去都學些佛使、法遵的錯誤的見解,就是不肯回到佛陀的正法律上面來。
提醒一下,中文的“苦”不是對巴利文“dukkham”的準確的翻譯,dukkham具有“苦”、“空”兩種含義,也就是說“苦空”是可以放在一起說的,並非多出一個空,阿含經中的“苦空”就是這麽來的,翻譯阿含的法師不是創造了一個空出來,而是dukknam本來就有“空”的意思。
在對巴利文梵文一竅不通的情況下,根據中文字來否定貶低阿含經實在是不適當的解讀方式。
-
purity
- 文章: 21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purity » 2005-03-01, 20:07
seasky 寫:單獨一字的空義的確是大有問題,並非反對有明確意義所指的空義,像是貪空、瞋空、癡空、我空、空解脫、大空法、第一義空 ... 等等,不離世尊法義者,可容許它的存在。
當觀五蘊「無常、苦、非我」即可,不需要「觀空」。(空解釋為無常則空是多餘的,空解釋為沒自我主體則空是多餘的,空解釋為涅槃則空也是多餘的)那個單獨一字的空義很容易使人觀錯了,你千萬不可以「空」為最後的真理。因為這個空會成為你的執著,變成另一個「我」,你會攀援它,以虛空為身,以空覺為體,最好把「空」捨棄掉。
末學那段文字讓您覺得是在討論單獨的【空】呢?
末學不是一直都在【無常、苦、空、無我】的關係上談空?
以成住壞空來描述【無常】不是您的帖文嗎?
您如何來解說【苦則非我】呢?
-
student2
- 文章: 14
- 註冊時間: 2004-09-30, 08:00
文章
由 student2 » 2005-03-01, 23:43
苦有空義。
北傳阿含經中,12-14經中,{苦,空,非我,亦復如是‥}的苦空中逗點應無,應為一体的。若參照南傳相應三的29頁的苦。不宜單獨解空的。
-
seasky
- 文章: 770
-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由 seasky » 2005-03-03, 14:10
shanguan 寫:提醒一下,中文的“苦”不是對巴利文“dukkham”的準確的翻譯,dukkham具有“苦”、“空”兩種含義,也就是說“苦空”是可以放在一起說的,並非多出一個空,阿含經中的“苦空”就是這麽來的,翻譯阿含的法師不是創造了一個空出來,而是dukknam本來就有“空”的意思。
在對巴利文梵文一竅不通的情況下,根據中文字來否定貶低阿含經實在是不適當的解讀方式。
雜阿含經以“苦”對應巴利文 dukkham 其譯義精確完整相當,再說“無常、苦、非我”三者當中皆涵蓋了“空”的味道、應無必要於“苦”一項多出個空。
-
seasky
- 文章: 770
-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由 seasky » 2005-03-03, 14:15
student2 寫:苦有空義。
北傳阿含經中,12-14經中,{苦,空,非我,亦復如是‥}的苦空中逗點應無,應為一体的。若參照南傳相應三的29頁的苦。不宜單獨解空的。
“無常、苦、非我”三者都有空義。“無常、苦、非我”即可正向於世尊教法,多個“空”反而會出問題。
-
seasky
- 文章: 770
-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由 seasky » 2005-03-03, 14:24
purity 寫:如果在無常、苦後插入【空】這一項次,並無任何缺失問題。雜阿含另一處經文有【無常故苦,苦則非我,非我所】,此一【空】字正好可以解釋無常故苦的緣由來自無一獨立自主、恆常不變、主宰一切的主體,此空就是一切現象遷流變化時所涵蓋的成住壞空整個過程,從而也成為其後【苦則非我,非我所】的力證,讓苦與非我非我所間呈現更清晰更令人信服的邏輯關係。
也許後世論師對空義作了擴大性論述,但在討論阿含法義時也無須對它避之如蛇蠍。
對【非我、無我】的理解,真的不需透過【空】來輔助喔。
雜阿含經內,您必定見過世尊時常說【苦則非我,非我所】,您可曾見過世尊說過【苦則空,空則非我,非我所】???為什麼???
-
seasky
- 文章: 770
-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由 seasky » 2005-03-03, 14:55
purity 寫:末學那段文字讓您覺得是在討論單獨的【空】呢?
末學不是一直都在【無常、苦、空、無我】的關係上談空?
以成住壞空來描述【無常】不是您的帖文嗎?
您如何來解說【苦則非我】呢?
雜阿含一經,把【空】代入【無常】的位置,整理一下變成了:
「當觀色空」,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當觀受空」,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當觀想空」,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當觀行空」,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當觀識空」,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您看,般若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正是由雜阿含一經所化出,可是心經的內容已離開了世尊教說,學者只知空,卻不知要空些什麼 ..
【苦則非我】這個正是問題的重心!當初我也很難體會為什麼,總感覺世尊這個說法好像不合邏輯推演,直到看了一個雜阿含經的故事,及對五蘊瞭解後,終於明白世尊說【苦則非我】,它真的不需透過空義來理解,下次有時間我再把故事打字上來 ..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5-03-03, 15:06
《心經》的問題不在于五蘊皆空,而在於色空不二,空本來是對五蘊的無常、苦、無我特性的統稱,但在《心經》中偷換概念成了一個涅槃的同義詞。那就形成了“生死即涅槃”的荒唐結論,這是《心經》錯誤的地方,但《阿含經》中並沒有這樣的錯誤,你不要把它們混爲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