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什麼四聖諦要倒裝??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10-21, 10:00

bigboll 寫:到底是八正道的內容包含滅苦的方法,還是滅苦的方法裡包含八正道???
八正道以「正見」為首,那麼「正見」又是什麼?雜阿含寫得很清楚,(出世間)正見就是「四聖諦」,這說明了,任何人如果想獲(證)得「正見」必須從「苦諦」開始學習,「見苦」是學習八正道的入門鑰,也是踏上八正道惟一的入門階。「見苦」是要「見」什麼「苦」?「苦」又是什麼?又隱藏在那裏?如何得見?雜阿含經又說,「見苦」必須見「五取蘊苦」,人生之苦總結為「五取蘊苦」,所以「見苦」必須由「五取蘊」下手。所謂,「無常」是「苦」,見五取蘊無常,必見五取蘊苦。也惟有見五取蘊苦,才能放下對於「五蘊」的「執取」,放下五蘊的執取,「解脫智證」便油然而生。

以前曾花過一些時間整理過雜阿含對於「正見」一詞的釋義,內容大致如上。原理雖然可以瞭解,但證悟卻必須下硬功夫,否則便如同「井水喻」:知道看到水卻還沒有真的喝到水,口渴未解,是因為尚未汲水來喝;猶如知道滅苦之理,卻未能真正履行,自然知道苦尚未真滅。「井水喻」在語言表達上其實很單純,講這個譬喻的人,就是在說明他什麼果位都沒有證得。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10-21, 10:26

bigboll 寫:所以Dogbert法友所解釋的『苦滅去的原因』,『導致苦滅的方法』兩者是重複的。
滅諦的無明滅則行滅.....,跟道諦的八正道重複在哪裡?一個揭露苦滅的可能,一個開示苦滅的方法,到底哪裡重複了?

就像是,家中蟑螂沒食物則不會再繁殖,跟妥善處理家中剩餘食物,這兩者到底重複在哪裡?

頭像
carnation
文章: 79
註冊時間: 2005-07-14, 08:00
來自: 天涯海角
聯繫:

文章 carnation » 2010-10-21, 11:05

bigboll 寫:到底是八正道的內容包含滅苦的方法,還是滅苦的方法裡包含八正道???

若八正道是方法而不是結果,為何雜阿含經總是把道諦擺最後面???若八正道是結果,那把八正道當作是三十七道品的其中之一的法門,也會是個謬誤,因為 『涅槃』 或『寂滅』,這種描述某種狀態或程度的名詞,到後來也沒被歸在三十七道品裡。

若道諦的意思就是滅苦的種種方法,那滅諦就不得不解釋成『苦的滅除』了,因為滅諦若再解釋成 『用種種方式來滅除苦』,就跟道諦重複了。

所以Dogbert法友所解釋的『苦滅去的原因』,『導致苦滅的方法』兩者是重複的。

而『苦的滅除』也就是『苦諦』變成只能是一種狀態的描述,一種對於苦已經滅除的『狀態』,既然如此,『苦集道滅』這種倒裝語的出現就是一種必然。因為不經過『道諦』就無法達成那種狀態(滅諦)。

如此就變成『苦集道滅』了。

所以把道諦當做是八正道就是『道滅』倒裝的主因。

可是翻遍阿含經,應該是找不到『苦集道滅』這種順序的,且依照雜阿含389經,就不是把道諦解釋成『方法』,反而當做一種狀態的描述,一種五已經滅除的『狀態』。

所以,如此看來把道諦解釋成八正道,是有機會是歷史的玩笑的,是有這個可能的。
為避免斷章取義,這邊以上我引言全部。
這位法友,您陷在四聖諦有一個『因果』『順序』的思維中了!
對照一下中巴:
苦 Dukkha
集 Dukkha Samudaya
滅 Dukkha Nirodha
道 Dukkha Nirodha Gamini Patipada Magga

苦:見苦
集:見苦之集,或說見苦之所以升起
你能見苦,但不一定能見苦之所以升起。但你一旦見苦,你或許會想要探究苦之所以升起。
你若連苦都見不到,遑論苦之所以升起。就好比你沒見過太陽,那你怎麼能理解日出是怎麼一回事?

滅:苦之熄滅
道:通往苦之熄滅的道路
苦之熄滅如何知道?就好比遠方有一座高山被濃霧擋住,濃霧偶爾被吹散的時候,你可以見到那座高山,所以你可以確定那座高山在那邊。

若苦是濃霧,若你能見苦,你也可以偶爾瞥見苦滅。不是嗎?

你可以看到遠處那座山,你確定遠處有座山,但你卻不一定走在通往那座山的正確道路上阿!

『苦滅去的原因』,『導致苦滅的方法』兩者是不一樣的。

至於法友提到的雜阿含389經,看不出來為甚饃會把道諦當作一種狀態?

而37道品,簡單說,佛陀初轉法輪時,只講了八正道而已。其他的29個方法,是往後說法過程中由八正道衍申出來的相輔相成的方法。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0-21, 14:32

發在樓上的帖子出錯了。再發一下:
bigboll 寫:其實這一切的癥結都是因為道諦就是八聖道。
當趣向涅槃的道路等於八聖道的時候,一個本來是方法或方向的東西成為一個結果,然後變的詭異艱澀。八聖道本是三十七道品中的項目,應該跟四聖諦是兩碼子事,如今兩者合為一體,為了解釋得通不得不更改其順序,以致於原本做為佛法基本教理的四聖諦因此變得面目全非。

滅諦變成涅槃,道諦變成八聖道,順序可以依個人喜好顛倒。或者可以說,佛教的中心思想已經在根本上受到嚴重腐蝕,實在是令人唏噓!!
bigboll法友可以去讀一下《大念處經》,在“于法隨觀法”的內容裏,就明確地說“道諦是八支聖道”。不知 bigboll法友以何理由,認爲“道諦不是八聖道”?

在把問題討論清楚之前,請 bigboll法友不要急着“扣帽子”,呵。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0-21, 14:45

請版主把樓上出錯的那個帖子刪掉。謝謝。
Dogbert 寫:四聖諦沒有「順序」的問題,因為不管你怎麼排順序,都無法改變這四個事實。只是用苦、苦集、苦滅、苦滅之道的順序來解釋,讓人比較容易懂而已。

舉例來說,房子有很多蟑螂,蟑螂多的原因是因為蟑螂有食物,蟑螂絕跡的原因是因為蟑螂沒食物,所以滅除蟑螂的方法就是吃剩的食物要妥善處理,不要讓蟑螂有辦法吃到。

即使是我們平常跟人解釋、說明如何處理問題,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原因是這樣解釋容易懂。

而四聖諦只是揭露苦的事實、苦集起的原因、苦滅去的原因、導致苦滅的方法,而方法就是八正道。
謝謝 Dogbert法友的解說,學習了。“用苦、苦集、苦滅、苦滅之道的順序來解釋,讓人比較容易懂”,俺也是這樣理解的。 :roll:

佛教“苦諦”的內容,遠比我們平時遭遇的一時的痛苦更複雜,例如生死輪回,凡夫對此未如實現觀,那麽就不能如實知生死輪回的苦,那麽怎麽辦呢,就要按“道諦”來修行,這時候,請問 bigboll法友,苦諦、道諦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應該是沒有先後的,應該是苦諦、道諦互相配合的。

還有,對緣起法的解說,按“無明……觸……愛……生,老死、煩惱”來解說,就是先說集、後說苦;也可以按“老死、煩惱,生……愛……觸……無明”來解說,就是先說苦、後說集。對于苦諦、集諦,哪個先說哪個後說都是可以的。還有,若這樣說,修行八正道,可以達到“無明……觸……愛……生,老死、煩惱”的滅盡,這是先說道諦、後說滅諦;也可以這樣說,要達到“無明……觸……愛……生,老死、煩惱”的滅盡,應當修行八正道,這是先說滅諦、後說道諦。先說、後說都是可以的。

頭像
bigboll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10-10-15, 08:00

文章 bigboll » 2010-10-21, 15:39

我也知道只要是論及四聖諦的意義,基本上都是把道諦解釋成八聖道。但像雜阿含389經不以道諦為滅苦方法的譬喻也確實存在。當然在篇幅上,將道諦解釋成八聖道是占絕對多數,而將道諦譬喻成一種『結果』(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於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於未來世永不復起)的篇幅我目前只知道醫喻經。而八聖道明顯是『方法』,而非『結果』。

如此,就變成四聖諦可能可以有兩套解釋方式。這就令人玩味了。

而根據醫喻經的解釋方式,在我看來是更能彰顯『滅苦』概念與進程的方式,且把道諦當做八聖道會讓我產生理解上困難和心理受持上的衝突,也會產生順序上的改變。

若順序的改變並不重要,又只有我會產生受持上的衝突的話,當然將道諦解釋成八聖道就一點都不奇怪。

單純以滅苦的思想來說,應該並不一定要強調方法是什麼。十二因緣說沒有愛欲就沒有生老病死苦,這就是很單純的滅苦思想,並未提及到任何除去愛欲的具體方式。很顯然,若以十二因緣對照四聖諦,生老病死苦作為苦諦,愛欲作為集諦,除去愛欲就沒有生老病死苦作為滅諦,那『八聖道』就很難找到在十二因緣相對應的東西。

可見滅苦思想裡若沒有八聖道,也許更能告訴人家『你看,我們有苦,只要找的苦的根源,並把它滅除,就能止息生死輪迴。』

這個滅苦觀念就是佛法最可貴獨特的地方,也是只有佛弟子才能成就漏盡通的原因,外道就算五神通再強也不會有漏盡通。

我認為方法是其次,滅苦觀才是第一優先,先有滅苦觀,講八聖道才有意義。若將八聖道參雜其中,會降低滅苦觀的彰顯效果,無法讓人立刻意會佛法的目的。要判斷一個修行方式正不正確,也是從觀察這個方法有沒有符合滅苦觀作為標準。這時候方法是什麼其實只是依個人或時間或地點而可以取捨的事。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0-21, 19:41

bigboll 寫:可是翻遍阿含經,應該是找不到『苦集道滅』這種順序的,且依照雜阿含389經,就不是把道諦解釋成『方法』,反而當做一種狀態的描述,一種五()已經滅除的『狀態』。

所以,如此看來把道諦解釋成八正道,是有機會是歷史的玩笑的,是有這個可能的。
potato 寫:bigboll法友可以去讀一下《大念處經》,在“于法隨觀法”的內容裏,就明確地說“道諦是八支聖道”。不知 bigboll法友以何理由,認爲“道諦不是八聖道”?
俺原來沒有仔細讀你在第2頁的這一帖,道歉!原來你的理由是依照《雜阿含》389經,認爲有可能“道諦不是八聖道”。
bigboll 寫:我也知道只要是論及四聖諦的意義,基本上都是把道諦解釋成八聖道。但像雜阿含389經不以道諦為滅苦方法的譬喻也確實存在。當然在篇幅上,將道諦解釋成八聖道是占絕對多數,而將道諦譬喻成一種『結果』(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於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於未來世永不復起)的篇幅我目前只知道醫喻經。而八聖道明顯是『方法』,而非『結果』。
有關“篇幅”的多少不是關鍵,關鍵在于經文的義理。以義理來說,《雜阿含》389經的經文,顯然“云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這個比喻與“苦滅道迹聖諦”相對應。“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于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于未來世永不複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這個比喻與“苦滅聖諦”相對應(?)。

而且,以“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于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于未來世永不複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來比喻、解說滅諦,俺覺得有些不妥。集諦說的是苦“因何”生起,滅諦說的是苦“因何”滅除,“因何”滅除是滅諦的核心內容。而最後的結果“令究竟除,更不動發”“已經滅除的‘狀態’”“正確地達到苦之邊際”,既是滅諦的指向,也是苦諦、集諦、道諦的指向(見《相應部》56. 32經)。

(附帶說一下,《雜阿含》389經沒有對應的南傳經文。)

頭像
bigboll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10-10-15, 08:00

文章 bigboll » 2010-10-21, 22:35

恩,我懂了,佛陀似乎是先說明甚麼是苦,甚麼是苦的聚集,甚麼是苦的滅除,才說到苦集道跡和苦滅道跡的差別。

雜 阿含經
(四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如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毘婆尸佛,如是式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我釋迦文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亦復如是。

所以應該是有苦,然後苦可以延伸出兩種結果,一種苦集,一種苦滅,苦集道跡導致苦集,苦滅道跡導致苦滅。

所以苦集和苦滅是屬於『狀態』或『結果』,苦集道跡和苦滅道跡是屬於『方法』或『條件』。

所以應該是這樣:

苦集 <-- 苦集道跡
/

\
苦滅 <-- 苦滅道跡

至於雜阿含389經我就此持保留態度....感謝這裡各位法友的教誨。

頭像
bigboll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10-10-15, 08:00

文章 bigboll » 2010-10-21, 23:09

我目前又有些許疑問想提出來,剛剛才發現的....

(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有身?謂五受陰。
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云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滅?當來有愛,貪、喜俱,
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是名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滅道。云何有身集趣道?愚癡無聞凡夫,見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故,愛樂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識廣說,是名有身集趣道。比丘!有身集趣道,當知即是苦集趣道。「云何有身集滅道?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於色不樂、不歎、不著、不住;不樂、不歎、不著、不住故,彼色愛樂滅;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滅道跡』。有身滅道跡,則是苦滅道跡,是故說有身滅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以上兩經,一樣是『身滅道跡』,可是71經是解為八聖道,69經卻是用十二因緣解釋,這很有趣....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10-22, 10:03

bigboll
我認為方法是其次,滅苦觀才是第一優先,先有滅苦觀,講八聖道才有意義。若將八聖道參雜其中,會降低滅苦觀的彰顯效果,無法讓人立刻意會佛法的目的。要判斷一個修行方式正不正確,也是從觀察這個方法有沒有符合滅苦觀作為標準。這時候方法是什麼其實只是依個人或時間或地點而可以取捨的事。
法友不能這樣理解八聖道、四聖諦以及因緣法,這些概念都是互相融合的。
八聖道的正見即是如實知四聖諦的集滅----[因緣觀],怎麼能將滅苦觀和八聖道分開理解。
如實知四聖諦的集滅[明見因緣法],即是建立正見的階段----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
佛陀說正見是日出前相、明相初光。也就是說如實知苦、苦集、苦滅,才能真正踏上滅苦之道----八圣道。也可以說是先知法住、後知涅磐,才是真正趨入法流,正向苦邊。
這時候,你會發現佛陀的偉大,為何把苦滅道跡放在最後。
試想,一個都不知道的方向的學佛者,怎樣的努力都是不正行。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