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法友所說,我對435經並未細看,臨時翻到且加以引用,目的只爲說明法友的上述說法欠妥罷了。freshman 寫:redredkiss 寫:
吾生,宿命乎?神權乎?或是其他?
花點時間認識自己
常常,我碰到修習佛法的人,都會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修習佛法?
而大家也不假思索地回答:要解脫!解脫生老病死及輪迴之苦。
接著,我再問他們:既然要解脫,那一定是有什麼束縛著你們,那束縛著你們的東西是什麼呢?
他們都會齊口地回答我:是五蘊!是它束縛著我們,使我們不得脫離,以至於生死輪迴一直繼續下去!
那我再問他們:你們知道什麼是五蘊嗎?
他們回答:知道!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五蘊。
接著,我再問他們:什麼是五蘊的內涵?
他們會回答:色蘊─就是由四大及四大所造的色身。
受蘊─就是緣觸生受的受,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三種。
想蘊─就是緣觸生想的想,它可能是一想、兩想、多想、都無所有而作無所有想等四種,也可能是貪想、恚想、害想等三種。
行蘊─就是緣觸生行的行,有六思身:眼思身、耳思身、鼻思身、舌思身、身思身、意思身等六種,行蘊也叫作:為作相,於色為作、於受為作、於想為作、於行為作、於識為作等五種於五蘊的為作。
識蘊─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識。
接著,我再問他們:什麼是那條縛繩?
他們會回答:是欲貪!也就是對五蘊的愛、喜、貪。
再來,我問他們:五蘊有什麼不好?你們為什麼要斷五蘊?
他們會回答:若於五蘊欲未斷、貪未斷、愛未斷、念未斷、渴未斷,彼五蘊若變若異,則起憂悲惱苦!若於五蘊欲斷、貪斷、愛斷、念斷、渴斷,彼五蘊若變若異,則不起憂悲惱苦!
講到這裡為止,他們的佛學常識都很好! 回答的也很不錯!因為,經書上都有教!
再下來,我問他們:你們既然都知道是五蘊束縛著你們,使你們無法出離,也知道什麼是五蘊。那麼,平常的日子裡,你們花多少時間認識自己的五蘊?認識你們自己?
回答:............。
常常,我碰到修習佛法的人,都會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修習佛法?
而大家也不假思索地回答:要解脫!解脫生老病死及輪迴之苦。
接著,我再問他們:既然要解脫,那一定是有什麼束縛著你們,那束縛著你們的東西是什麼呢?
他們都會齊口地回答我:是五蘊!是它束縛著我們,使我們不得脫離,以至於生死輪迴一直繼續下去!
那我再問他們:你們知道什麼是五蘊嗎?
他們回答:知道!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五蘊。
接著,我再問他們:什麼是五蘊的內涵?
他們會回答:色蘊─就是由四大及四大所造的色身。
受蘊─就是緣觸生受的受,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三種。
想蘊─就是緣觸生想的想,它可能是一想、兩想、多想、都無所有而作無所有想等四種,也可能是貪想、恚想、害想等三種。
行蘊─就是緣觸生行的行,有六思身:眼思身、耳思身、鼻思身、舌思身、身思身、意思身等六種,行蘊也叫作:為作相,於色為作、於受為作、於想為作、於行為作、於識為作等五種於五蘊的為作。
識蘊─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識。
接著,我再問他們:什麼是那條縛繩?
他們會回答:是欲貪!也就是對五蘊的愛、喜、貪。
再來,我問他們:五蘊有什麼不好?你們為什麼要斷五蘊?
他們會回答:若於五蘊欲未斷、貪未斷、愛未斷、念未斷、渴未斷,彼五蘊若變若異,則起憂悲惱苦!若於五蘊欲斷、貪斷、愛斷、念斷、渴斷,彼五蘊若變若異,則不起憂悲惱苦!
講到這裡為止,他們的佛學常識都很好! 回答的也很不錯!因為,經書上都有教!
再下來,我問他們:你們既然都知道是五蘊束縛著你們,使你們無法出離,也知道什麼是五蘊。那麼,平常的日子裡,你們花多少時間認識自己的五蘊?認識你們自己?
回答:............。
無明
無明!無明!無明!研習佛法的人,口上常掛著的,就是無明!雜阿含經256、257、258三經,就是在闡述「無明」!
所謂「無明」,就是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一、何所不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磨滅法,受、想、行、識磨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生滅法,受、想、行、識生滅法如實不知。─256經。
二、何所不知?謂色、色集、色滅、導致色滅之道不如實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導致「受、想、行、識」滅之道不如實知。─257經。
三、何所不知?謂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受、想、行、識」味、「受、想、行、識」患、「受、想、行、識」離不如實知。─258經。
於經中,「無明」其實寫的很清楚!只是大家沒有用心去體會而已!不過,這也不能怪你!,從歷史的傳承來看,像法大興,正法隱諱!大家都是可憐人!...........。
「無明」─你不能把它當作,真有一個無明存在!「無明」,它只是在形容凡夫的內心中,對真實的自己,所認知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對於真實的自己,看不清楚而已。若以世俗的文字來表達,就是如上的內容。不過,因為它只是在形容凡夫的內心中,對真實的自己,所認知的狀態而已,所以,沒有一點任何「識」的氣息,而它也不是六塵中的「法塵」,這是一般人常曲解的地方!
不過,因為「無明」,只是ㄧ種對個人心靈狀態的描述,所以,世間不會真有一個叫做「無明」的,存在那邊讓你去破除!但是,諸位!對於「無明」的認知,我們絕對不要再以果的方式來解說因!也不要用反果為因的方式來做說明!要破除自己內心中的無明,是要靠真正的「修習」來達成,『修慧』尤其重要!我們要藉由修慧,來看清楚真實的自己。而修慧當中,聞慧是起步,思慧居在中,觀慧為最上!諸位可以想想看,佛世時的潛心修行者,如「隨信行者」、「隨法行者」、「一果」、「二果」、「三果」聖者,他們都已經知道『無明』的意義及『四諦』的內涵,但是,他們還不知道自己的前際、後際、前後際.......,他們深信!只要依照佛陀的教誨,繼續修行,待證得「四果」,一切自然清楚!但是,這裡特別要注意!我們不能把證得「四果」後,所知道的一切及獲得的能力,以否定式反過來說,沒有這些就叫「無明」。這落入"世人有兩種依,因取所觸,不是依有,就是依無,.... "的思考方式。非黑,不一定就是白。 但如果,我們只談閱讀後所知的「無明」,那麼這裡,可能有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的前際、後際、前後際.......嗎?,應該不知!
處於今日,去佛世日遠,在佛教解脫道的修行過程中,佛陀教導我們應該:「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隨法行法。」,前述的四句,每句都很重要!第一句,要看你有沒有這個善因緣,第二句,就是聞慧,閱讀佛經及聽人廣說,都是聞慧的一種,此時的心態,都是引經據典,以佛經為主,第三句,就是對佛法的內容,深入地去思惟去探索,一般,會碰到瓶頸都在此處, 因此,困擾也最多!此處如果不突破,第四句根本沒辦法去履行,修習也容易走歪!,尤其是「隨法行法」這句,它是要我們,隨法去履行!如果我們無法隨法去履行,那麼這一切,只會像井水之喻一樣!都只是空談!但是,假如我們能夠隨順著法的次第來修行,那麼,你的智慧將會一次又一次地增長,待若干時日後的某一時刻 ,你的慧力勃發,智光顯耀,它會照亮你的一切,你會自然明白,無始以來的一切緣由,不由他而能自知,這就是「明」!而你就是道地的「明」親證者,「無明」自然消失無蹤!
於無始生死,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這無始「無明」,勢力之大,非短暫時日的精進所能清除!更何況後面還有深深糾纏的「愛結」?經中說:『眾生』,眾生者,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若能於色境界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如來說作苦邊。但如果我們於色、受、想、行、識五蘊,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此是我的」,「此即是我」,「此是我的真我」。言「我」真實不捨!則長夜輪迴,溺沒生死苦海裡!
一般,我們對於自己的色(肉體)「無有恆常」的現象,都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對於自己的色(肉體)是「會磨損壞滅的東西」,也是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對於自己的色(肉體)是「生起而漸漸消滅的東西」,也是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相同地,對於自己的受、想、行、識「無有恆常」的現象,也都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對於自己的受、想、行、識是「會磨損壞滅的事物」,也是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對於自己的受、想、行、識是「生起而漸漸消滅的事物」,也是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對於這個『五蘊』,構成人的五種蘊藏體,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知曉?無法看見?無法現觀證悟?愚昧、昏闇、不明白。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地去現觀它!我們沒有仔細地去看見它!此時,我們正處於『無明』罩頂!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
應當仔細地觀察色(肉體)是無常的,像這樣的觀察,叫做『正確的(看)見』,能夠正確的(看)見的人,就會對色(肉體)產生「厭離」;已生「厭離」的人,內心對色(肉體)的「喜貪就會消盡」,內心對色(肉體)的「喜貪消盡」的人,我說「心才會解脫」。
相同地,應當仔細地觀察:受....想....行....識....是無常的,像這樣的觀察,叫做『正確的(看)見』,能夠正確的(看)見的人,就會對受...想...行...識...產生「厭離」;已生「厭離」的人,內心對受...想...行...識...的「喜貪就會消盡」,內心對受...想...行...識...的「喜貪消盡」的人,我說「心才會解脫」。
像這樣,心已解脫的人,若想自己證明,就能以「通智」自己證明,自己知道:自己迷妄的生涯已經盡了(不再延續),清淨的行為已經實踐(內心喜貪消盡),所應作的都已經作了(心已解脫),以後不再到「此狀態」(於五蘊有愛喜貪)。
像這樣觀察「無常」一樣地,觀察「苦」,觀察「非我」,也做相同地觀察!
行者的足跡:現觀五蘊無常、苦、非我(認識真正的自己),接著,實踐內心對五蘊的愛、喜、貪消盡(生厭、離貪、滅盡),作到讓自己的心從五蘊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解脫),從此,不再回到於五蘊有愛喜貪的狀態(涅槃)。
諸位!是不是很熟悉!其實雜阿含經中都有提到,只是大家沒花多少時間去學習!經文雖然是短短的數行,但是,它所函蓋的層面卻是非常的廣泛!值得大家去品味!就拿自己的色(肉體)來說,你可曾花一點時間去認識?去面對自己的肉體!它從過去的幼兒期,漸漸長大,歷經少年、青少年、青年,以至於壯年(可能是現在大多數的法友年紀),再要越過的,就是中年、老年(可能是某部分法友的歲數,或者是某些法友的未來),最後,就是這一生的終點─死。而每一個時期,都有每一個時期的長相和特色,同中帶點相異,異中又似乎看到自己,曾經,我年少輕狂,到來,還是老態龍鐘。不禁懷疑,那是我嗎?不要懷疑!那就是你自己。過去的歲月,值得你回憶!也值得你深省!每一個人都有童年,每一個人都有中年,每一個人都有老年,早夭者除外!當你,憶念著你的過去,看著你的現在,想像著你的未來,心中定會響起,為什麼歲月不饒人!為什麼歲月摧人老!的聲音,不過,當你認真地觀過每一時期的你之後,你還會認為年輕的色身會常在,熟悉的容顏能久留嗎?當然不會!話雖如此!可是,每個人的心中都還是很期待!期待什麼呢?期待著明天的到來。有人期待著明天,自己可以更了解一些佛法的內涵,有人期待著明天,自己能夠大澈大悟,也有人期待著明天,善知識、善友能夠到來。而你─你在期待什麼呢?一坏黃土不遠!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無明!無明!無明!研習佛法的人,口上常掛著的,就是無明!雜阿含經256、257、258三經,就是在闡述「無明」!
所謂「無明」,就是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一、何所不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磨滅法,受、想、行、識磨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生滅法,受、想、行、識生滅法如實不知。─256經。
二、何所不知?謂色、色集、色滅、導致色滅之道不如實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導致「受、想、行、識」滅之道不如實知。─257經。
三、何所不知?謂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受、想、行、識」味、「受、想、行、識」患、「受、想、行、識」離不如實知。─258經。
於經中,「無明」其實寫的很清楚!只是大家沒有用心去體會而已!不過,這也不能怪你!,從歷史的傳承來看,像法大興,正法隱諱!大家都是可憐人!...........。
「無明」─你不能把它當作,真有一個無明存在!「無明」,它只是在形容凡夫的內心中,對真實的自己,所認知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對於真實的自己,看不清楚而已。若以世俗的文字來表達,就是如上的內容。不過,因為它只是在形容凡夫的內心中,對真實的自己,所認知的狀態而已,所以,沒有一點任何「識」的氣息,而它也不是六塵中的「法塵」,這是一般人常曲解的地方!
不過,因為「無明」,只是ㄧ種對個人心靈狀態的描述,所以,世間不會真有一個叫做「無明」的,存在那邊讓你去破除!但是,諸位!對於「無明」的認知,我們絕對不要再以果的方式來解說因!也不要用反果為因的方式來做說明!要破除自己內心中的無明,是要靠真正的「修習」來達成,『修慧』尤其重要!我們要藉由修慧,來看清楚真實的自己。而修慧當中,聞慧是起步,思慧居在中,觀慧為最上!諸位可以想想看,佛世時的潛心修行者,如「隨信行者」、「隨法行者」、「一果」、「二果」、「三果」聖者,他們都已經知道『無明』的意義及『四諦』的內涵,但是,他們還不知道自己的前際、後際、前後際.......,他們深信!只要依照佛陀的教誨,繼續修行,待證得「四果」,一切自然清楚!但是,這裡特別要注意!我們不能把證得「四果」後,所知道的一切及獲得的能力,以否定式反過來說,沒有這些就叫「無明」。這落入"世人有兩種依,因取所觸,不是依有,就是依無,.... "的思考方式。非黑,不一定就是白。 但如果,我們只談閱讀後所知的「無明」,那麼這裡,可能有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的前際、後際、前後際.......嗎?,應該不知!
處於今日,去佛世日遠,在佛教解脫道的修行過程中,佛陀教導我們應該:「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隨法行法。」,前述的四句,每句都很重要!第一句,要看你有沒有這個善因緣,第二句,就是聞慧,閱讀佛經及聽人廣說,都是聞慧的一種,此時的心態,都是引經據典,以佛經為主,第三句,就是對佛法的內容,深入地去思惟去探索,一般,會碰到瓶頸都在此處, 因此,困擾也最多!此處如果不突破,第四句根本沒辦法去履行,修習也容易走歪!,尤其是「隨法行法」這句,它是要我們,隨法去履行!如果我們無法隨法去履行,那麼這一切,只會像井水之喻一樣!都只是空談!但是,假如我們能夠隨順著法的次第來修行,那麼,你的智慧將會一次又一次地增長,待若干時日後的某一時刻 ,你的慧力勃發,智光顯耀,它會照亮你的一切,你會自然明白,無始以來的一切緣由,不由他而能自知,這就是「明」!而你就是道地的「明」親證者,「無明」自然消失無蹤!
於無始生死,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這無始「無明」,勢力之大,非短暫時日的精進所能清除!更何況後面還有深深糾纏的「愛結」?經中說:『眾生』,眾生者,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若能於色境界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如來說作苦邊。但如果我們於色、受、想、行、識五蘊,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此是我的」,「此即是我」,「此是我的真我」。言「我」真實不捨!則長夜輪迴,溺沒生死苦海裡!
一般,我們對於自己的色(肉體)「無有恆常」的現象,都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對於自己的色(肉體)是「會磨損壞滅的東西」,也是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對於自己的色(肉體)是「生起而漸漸消滅的東西」,也是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相同地,對於自己的受、想、行、識「無有恆常」的現象,也都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對於自己的受、想、行、識是「會磨損壞滅的事物」,也是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對於自己的受、想、行、識是「生起而漸漸消滅的事物」,也是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去理解和知曉。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對於這個『五蘊』,構成人的五種蘊藏體,無法像「現實所知」一樣知曉?無法看見?無法現觀證悟?愚昧、昏闇、不明白。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地去現觀它!我們沒有仔細地去看見它!此時,我們正處於『無明』罩頂!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
應當仔細地觀察色(肉體)是無常的,像這樣的觀察,叫做『正確的(看)見』,能夠正確的(看)見的人,就會對色(肉體)產生「厭離」;已生「厭離」的人,內心對色(肉體)的「喜貪就會消盡」,內心對色(肉體)的「喜貪消盡」的人,我說「心才會解脫」。
相同地,應當仔細地觀察:受....想....行....識....是無常的,像這樣的觀察,叫做『正確的(看)見』,能夠正確的(看)見的人,就會對受...想...行...識...產生「厭離」;已生「厭離」的人,內心對受...想...行...識...的「喜貪就會消盡」,內心對受...想...行...識...的「喜貪消盡」的人,我說「心才會解脫」。
像這樣,心已解脫的人,若想自己證明,就能以「通智」自己證明,自己知道:自己迷妄的生涯已經盡了(不再延續),清淨的行為已經實踐(內心喜貪消盡),所應作的都已經作了(心已解脫),以後不再到「此狀態」(於五蘊有愛喜貪)。
像這樣觀察「無常」一樣地,觀察「苦」,觀察「非我」,也做相同地觀察!
行者的足跡:現觀五蘊無常、苦、非我(認識真正的自己),接著,實踐內心對五蘊的愛、喜、貪消盡(生厭、離貪、滅盡),作到讓自己的心從五蘊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解脫),從此,不再回到於五蘊有愛喜貪的狀態(涅槃)。
諸位!是不是很熟悉!其實雜阿含經中都有提到,只是大家沒花多少時間去學習!經文雖然是短短的數行,但是,它所函蓋的層面卻是非常的廣泛!值得大家去品味!就拿自己的色(肉體)來說,你可曾花一點時間去認識?去面對自己的肉體!它從過去的幼兒期,漸漸長大,歷經少年、青少年、青年,以至於壯年(可能是現在大多數的法友年紀),再要越過的,就是中年、老年(可能是某部分法友的歲數,或者是某些法友的未來),最後,就是這一生的終點─死。而每一個時期,都有每一個時期的長相和特色,同中帶點相異,異中又似乎看到自己,曾經,我年少輕狂,到來,還是老態龍鐘。不禁懷疑,那是我嗎?不要懷疑!那就是你自己。過去的歲月,值得你回憶!也值得你深省!每一個人都有童年,每一個人都有中年,每一個人都有老年,早夭者除外!當你,憶念著你的過去,看著你的現在,想像著你的未來,心中定會響起,為什麼歲月不饒人!為什麼歲月摧人老!的聲音,不過,當你認真地觀過每一時期的你之後,你還會認為年輕的色身會常在,熟悉的容顏能久留嗎?當然不會!話雖如此!可是,每個人的心中都還是很期待!期待什麼呢?期待著明天的到來。有人期待著明天,自己可以更了解一些佛法的內涵,有人期待著明天,自己能夠大澈大悟,也有人期待著明天,善知識、善友能夠到來。而你─你在期待什麼呢?一坏黃土不遠!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無明的義說(雜阿含經298經):
一、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佛全知,阿羅漢有限知,有宿命智(通)者才知一些,一般人皆不知,即使是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者,亦不知。)─出自雜阿含經60經,這是描述一位解脫涅槃的聖者,於解脫的剎那,看見自己的前際、後際、前後際,已永盡無餘。但並不是任何一位凡夫,他不知道這些(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就說「不知這些」就是他的無明,這是不對的,把無明的意義無限擴大,真理只有越來越不明!
二、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世人皆如此,可能連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者亦不知。)─出自雜阿含經22經,是在描述對五蘊如何觀的部份內容。如果這也列入無明,也難怪會被無明的內涵所淹沒,而茫然不知什麼是無明。
三、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佛全知,阿羅漢有限知,有天眼智(通)者才知一些,一般人知的更少,即使是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者亦不見得知。)─如果這也列入無明的內容,而說:要了解無明,就要知業、知報、知業報,那麼,可能就沒什麼人能了解無明了。這反果作因的作法,我們不能這樣把阿羅證果以後所得的所知及能力,反過來說沒有這些知識和能力就叫無明。這是不對的!
四、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佛教外人士及邊境民族大都不知,即使是佛教人士也不見得都知,試問:你知佛嗎?你知法嗎?你知僧嗎?我相信知佛,知法,就沒有人敢回答!如此,就無人能了解無明,能這樣說嗎?知佛、知法、知僧與四不壞淨中於佛、法、僧不壞淨是同意思嗎?)─出自自雜阿含經135經。
五、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就這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有關。)─出自自雜阿含經134經。
六、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這可能除了佛外,阿羅漢可能只知一些,任何事情的因及因所起法,範圍太廣,你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後,才叫了解無明。)─出自雜阿含經133~171經。
七、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世間的智者可能就知,一般人也知一些,等到你全部分別清楚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你也不見得能了解無明。)─出自雜阿含經131、132經。
八、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若劣、若勝的分別緣起。)─出自雜阿含經149、150經。
─(染污、清淨的分別緣起。)─出自雜阿含經157、158經。
九、於六觸入處,不如實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有關。)─出自雜阿含經251經。
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無明中還有無明。)
一、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佛全知,阿羅漢有限知,有宿命智(通)者才知一些,一般人皆不知,即使是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者,亦不知。)─出自雜阿含經60經,這是描述一位解脫涅槃的聖者,於解脫的剎那,看見自己的前際、後際、前後際,已永盡無餘。但並不是任何一位凡夫,他不知道這些(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就說「不知這些」就是他的無明,這是不對的,把無明的意義無限擴大,真理只有越來越不明!
二、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世人皆如此,可能連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者亦不知。)─出自雜阿含經22經,是在描述對五蘊如何觀的部份內容。如果這也列入無明,也難怪會被無明的內涵所淹沒,而茫然不知什麼是無明。
三、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佛全知,阿羅漢有限知,有天眼智(通)者才知一些,一般人知的更少,即使是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者亦不見得知。)─如果這也列入無明的內容,而說:要了解無明,就要知業、知報、知業報,那麼,可能就沒什麼人能了解無明了。這反果作因的作法,我們不能這樣把阿羅證果以後所得的所知及能力,反過來說沒有這些知識和能力就叫無明。這是不對的!
四、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佛教外人士及邊境民族大都不知,即使是佛教人士也不見得都知,試問:你知佛嗎?你知法嗎?你知僧嗎?我相信知佛,知法,就沒有人敢回答!如此,就無人能了解無明,能這樣說嗎?知佛、知法、知僧與四不壞淨中於佛、法、僧不壞淨是同意思嗎?)─出自自雜阿含經135經。
五、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就這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有關。)─出自自雜阿含經134經。
六、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這可能除了佛外,阿羅漢可能只知一些,任何事情的因及因所起法,範圍太廣,你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後,才叫了解無明。)─出自雜阿含經133~171經。
七、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世間的智者可能就知,一般人也知一些,等到你全部分別清楚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你也不見得能了解無明。)─出自雜阿含經131、132經。
八、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若劣、若勝的分別緣起。)─出自雜阿含經149、150經。
─(染污、清淨的分別緣起。)─出自雜阿含經157、158經。
九、於六觸入處,不如實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有關。)─出自雜阿含經251經。
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無明中還有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