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yunshui
- 文章: 311
-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由 yunshui » 2010-10-08, 14:05
wsykm寫到:
這裡的“觸”如果是“眼、色、眼識,三事和合觸”中的觸,那確實含識。
法友,我是觀點是:
不能因為眼、色、眼識,三事和合觸,而推理‘觸’中含‘識’。這樣的推理是分析物質的靜態結構,而緣起是動態的流轉。此時的‘觸’已經是一種感官認知,並不是眼、色、眼識三者的組合。
我舉的例子也在說明這一點,不是指對名、色的分析。
接那個例子,燈器、油、燈芯,三者和合燃起火焰,不能推理‘火焰’中含油。
-
yunshui
- 文章: 311
-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由 yunshui » 2010-10-08, 14:17
freshman 寫:freshman 寫:
平時我們所習慣所說的“修證”,其實指的是兩件事:“修”和“證”。
隨法行和隨信行,都有一個“行”字。是“修”,對應的是“道”締。
初果、四不壞證凈,說的都是一個“證”,對應的是“滅”締----滅了部分的煩惱(三結)。
解決了這個問題後,我想再具體談一談我是如何理解隨法行和隨信行的。以及現在的學佛者當中還有沒有隨法行和隨信行?不過,發在這裏好像有點不合適?文不對題。
法友,請看這一經,隨法行和隨信行沒有那麽復雜。
【雜阿含經】第892經
。。。。。。
於此六法觀察忍。
名為信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
名為法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10-10-08, 14:50
wuu12345 寫: 無明的義說(雜阿含經298經):
一、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佛全知,阿羅漢有限知,有宿命智(通)者才知一些,一般人皆不知,即使是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的解說者亦不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無關。)
二、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世人皆如此,可能連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的解說者亦不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無關。).....
按照你的邏輯,你這些所謂跟無明無關的東西都不是十二緣起無明的內涵,所以要解脫也不需破除它,這樣問題就來了。
一個了知四聖諦的阿羅漢,有可能是「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
wsykm
- 文章: 141
- 註冊時間: 2010-04-18, 08:00
文章
由 wsykm » 2010-10-08, 15:03
yunshui 寫:wsykm寫到:
這裡的“觸”如果是“眼、色、眼識,三事和合觸”中的觸,那確實含識。
法友,我是觀點是:
不能因為眼、色、眼識,三事和合觸,而推理‘觸’中含‘識’。這樣的推理是分析物質的靜態結構,而緣起是動態的流轉。此時的‘觸’已經是一種感官認知,並不是眼、色、眼識三者的組合。
我舉的例子也在說明這一點,不是指對名、色的分析。
接那個例子,燈器、油、燈芯,三者和合燃起火焰,不能推理‘火焰’中含油。
確實不能說“火焰”含油。然而此前的討論中,主旨並非要論證這點,而是強調和合過程中已經有過識的出現。請法友自行查看。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0-10-09, 17:02
to:wsykm,
很抱歉,我花時間找了找,沒有找到我想找的那篇。臨時想到了【雜阿含經】第262經,可以參考:
。。。。。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說的是,正見是: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見締的人,自然不會“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必然是見“集和滅”,也就必然是見“苦和道”。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0-10-09, 17:18
to:雲水,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如果有人能夠結合經典或者自己的體會談出一大片道理來,這就見功力。如果這些道理,對於大家學法有用,就是利益大眾,就是法布施。
網絡佛學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暢所欲言,百花齊放。壞處就是沒有誠意,缺乏尊敬。所以,到處可見:各執己見炒做一團的;很少見到虛心請教,耐心解答的。當然了,後面這些話,不是針對雲水法友的。
-
wsykm
- 文章: 141
- 註冊時間: 2010-04-18, 08:00
文章
由 wsykm » 2010-10-09, 22:21
[quote=
因為佛經上說,知道苦的人,一定知道集,滅和道.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滅和道,那末他一定也不知道苦.[/quote] 先多謝法友的回覆。 雜阿含435經:“佛告長者,若有說言于苦圣諦未無間等,而于彼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如是,長者,于苦圣諦無間等已,而欲于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如果法友所說是此經的話,我認為,經文的意思是:不如實知苦圣諦,則必不知苦集等圣諦,而如實知苦圣諦,才可能(通過修學)如實知苦集等圣諦,卻並非法友所說“知道苦的人,一定知道集,滅和道”。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0-10-09, 22:44
我想找的那一篇不是雜阿含435經. 時間關系,我也不想再找了......
順便給你說一下,你對於雜阿含435經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須達長者問佛的問題是這樣的:此四聖諦為漸次無間等。為一頓無間等?
佛的回答是:此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
這裏所說的"於四聖諦無間"不是指的"知道"(或者說是見到/如實知/見到水----證初果),而是完全的證悟(阿羅漢,吃到水),而我所說的,是證初果.是兩回事..........
個人理解,供參考.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0-10-09, 23:29
另外,根據我的了解,個人認為:
雜阿含435經所記載的內容,很有可能發生過錯亂.這個問題其實比較復雜,這裏簡單提幾點:
1)參考436經,它和435很像, 因為435沒有南傳對應的經文,好在436經有,是這樣的:
[四四] 第四 重閣堂
※二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現觀,對
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未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三 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閣堂之下層,即欲建築其上層。’無有
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
現觀,對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末如實現觀,而作苦之邊際。’無
有此理。
四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
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有此道理。
五 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閣堂之下層已,再建立其上層。’有此道
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
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有此道理。
六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
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2)還可以看【雜阿含經】第397經和它的南傳經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作是說。我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言我當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無是處故
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羅葉。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無是處故。如是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若復有言我當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得。復得苦滅道跡聖諦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
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譬如有言我以純曇摩葉.摩樓迦葉。合集盛水持行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如是若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若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故
-------------------------------------------
[三二] 第二 佉提羅
※二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不能如實
現觀;對苦滅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不能如實現觀,作正苦之
邊際。’無有此理。
三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以佉提羅葉、婆羅葉、阿摩勒葉,作器,將水以多
羅葉持之行。’無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諦,不能如實現
觀;對苦集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
不能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四 諸比丘!又,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
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聖諦,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為有此理。
五 諸比丘!譬如,若作如是言:‘我以缽頭摩葉、婆羅葉、摩樓迦葉,作器,將
水以多羅葉持之而行。’為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
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
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為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