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宿命乎?神權乎?或是其他?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wuu12345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0-06-25, 08:00

文章 wuu12345 » 2010-10-07, 13:05

:D 無明的義說(雜阿含經298經):

一、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佛全知,阿羅漢有限知,有宿命智(通)者才知一些,一般人皆不知,即使是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的解說者亦不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無關。)

二、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世人皆如此,可能連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的解說者亦不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無關。)

三、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佛全知,阿羅漢有限知,有天眼智(通)者才知一些,一般人知的更少,即使是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的解說者亦不見得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無關。)

四、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佛教外人士及邊境民族大都不知,即使是佛教人士也不見得都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無關。)

五、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就這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有關。)

六、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這可能除了佛外,阿羅漢可能只知一些,範圍太廣,其他人更不知。)

七、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世間的智者可能就知,一般人也知一些,與「緣起法」中的「無明」無關。)

八、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若劣、若勝的分別緣起,與「緣起法」中的「無明」無關。)
─(染污、清淨的分別緣起,與「緣起法」中的「無明」有關。)

九、於六觸入處,不如實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有關。)

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無明中還有無明。)

各位從上述所描述,應可大概知道一些端倪,無明的義說(雜阿含經298經),另人存疑!一點都不像世尊說法的方式,各位若有仔細研究過佛典,世尊說法,簡單扼要!甚至點到為止,接著,再由大弟子作進一步的簡說,並未像此經一樣,還一一列出,此種編輯方式,更像後世論師的作風,『可能』是蒐集佛經中所提到的某些相關的名詞術語,加在一起而成的。與南傳相應部解釋相比,一個煩雜,一個精簡,諸位自作取捨!(各位!可看看我前面的Po文,只提到可能是後世論師所編,而無明只提到其太煩雜,不簡要,而沒有說它是錯的,至於無明以下,其他的義說,是否有異,我於前文已演繹過一遍,並提出質疑,各位亦可提出自己的見解,說不定法義可越辯越明,若能如此,大家之福!否則,寧可不說,也不要再起諍論。)

頭像
wuu12345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0-06-25, 08:00

文章 wuu12345 » 2010-10-07, 13:07

:D 回覆leeyc2法友:
1、無明的定義:"不知四諦"是最簡要的,若要再演繹下去,即是不知五蘊,及其緣起還滅與實踐的道理。

2、行:身行、口行、意行,中已含識的解釋,在本篇第四頁有提,對不起!我不會用拖拽,有那位仁慈的法友能教我?我用Copy:十二緣起法中的行,有認為是身行、口行、意行三者,而以身行、口行、意行三者為緣,生起識,故認為三行是生起識的要件,在此,我想請教:身會有行動(舉止),口會有行動(語說),意會有行動(意志活動),這三者內部,不是已經有識在運作了嗎?何以再重複生起識?如若身行、口行、意行三者內部無識,身體如何能作不同舉動?嘴巴如何能說話?意如何能展開思惟活動?

3、識再去緣五蘊,其中的緣,即是緣起法的緣,法友的意思,是不是指「以識為緣,名色(五蘊)可以生起」?這句話若放在別處,是可以的,而其中兩識相同,只是多此一舉,應改成"識緣四識住",但放在此處(緣起法上),卻有牴觸!為什麼?因為緣起法流程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識之後,再緣名色,名色之後,再緣六入,六入之後,再緣觸,有觸才能緣生受、想、行三蘊,而識生起之後,觸尚未生起,何來受、想、行三蘊?名色中的名不是含有四無色蘊嗎?即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四蘊;另外,以識為緣,識蘊生起,前識後識是同?是異?若兩識相同,那何必再緣!多此一舉!若兩識相異,即張三的「識」緣李四的名色─此因果所不容!如果上述都不是,那唯一的可能,是有兩個不同的識。如果也不是,那怎麼緣?

以上所說,純屬個人言論,請前輩賜教!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10-07, 13:55

wuu12345 寫::D 無明的義說(雜阿含經298經):

一、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佛全知,阿羅漢有限知,有宿命智(通)者才知一些,一般人皆不知,即使是已知"不知四諦"是無明的解說者亦不知,與「緣起法」中的「無明」無關。)
「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是與無明無關,而是這是無明的內涵之一。

你要否定它,就提出這個定義錯在哪。不是只說個結論無關,這不是理由。如果你只會這樣推論,我看你還是少打些字,免得浪費大家時間吧。

頭像
wsykm
文章: 141
註冊時間: 2010-04-18, 08:00

文章 wsykm » 2010-10-07, 15:05

wuu12345 寫::D 回覆leeyc2法友:
1、無明的定義:"不知四諦"是最簡要的,若要再演繹下去,即是不知五蘊,及其緣起還滅與實踐的道理。

2、行:身行、口行、意行,中已含識的解釋,在本篇第四頁有提,對不起!我不會用拖拽,有那位仁慈的法友能教我?我用Copy:十二緣起法中的行,有認為是身行、口行、意行三者,而以身行、口行、意行三者為緣,生起識,故認為三行是生起識的要件,在此,我想請教:身會有行動(舉止),口會有行動(語說),意會有行動(意志活動),這三者內部,不是已經有識在運作了嗎?何以再重複生起識?如若身行、口行、意行三者內部無識,身體如何能作不同舉動?嘴巴如何能說話?意如何能展開思惟活動?

3、識再去緣五蘊,其中的緣,即是緣起法的緣,法友的意思,是不是指「以識為緣,名色(五蘊)可以生起」?這句話若放在別處,是可以的,而其中兩識相同,只是多此一舉,應改成"識緣四識住",但放在此處(緣起法上),卻有牴觸!為什麼?因為緣起法流程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識之後,再緣名色,名色之後,再緣六入,六入之後,再緣觸,有觸才能緣生受、想、行三蘊,而識生起之後,觸尚未生起,何來受、想、行三蘊?名色中的名不是含有四無色蘊嗎?即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四蘊;另外,以識為緣,識蘊生起,前識後識是同?是異?若兩識相同,那何必再緣!多此一舉!若兩識相異,即張三的「識」緣李四的名色─此因果所不容!如果上述都不是,那唯一的可能,是有兩個不同的識。如果也不是,那怎麼緣?

以上所說,純屬個人言論,請前輩賜教!
如果按照阿諾法友對緣起的理解推理,“行支”因已含“識”,故不能說“行緣識”,那我們該怎樣看待“無明”呢? 大家都認同“無明”就是不知四圣諦,亦即指凡夫的狀態。很明顯,“無明”肯定也含有“識”,那麼它怎麼能夠在12緣起中 居於“識”前、“行”前而排在首位呢?

頭像
wsykm
文章: 141
註冊時間: 2010-04-18, 08:00

文章 wsykm » 2010-10-07, 15:12

yunshui 寫:
wsykm 寫:這裡的“觸”如果是“眼、色、眼識,三事和合觸”中的觸,那確實含識。可這個“觸”如只是表簡單的反應,如行蘊中的籌畫、度量等的話,就不含“識”了。不知然否?
這樣的推理沒必要,就如花開後結成了果實,此時沒必要說果實裏含花。
再比如燈器、油、燈芯,三者和合燃起火焰,此時沒必要說火焰裏面含油。
把“名、色”的具體內涵分清楚明白,這樣的推理怎麼沒有必要呢?法友的比方在此好像不很恰當。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10-07, 17:16

redredkiss 寫:
freshman 寫: 平時我們所習慣所說的“修證”,其實指的是兩件事:“修”和“證”。

隨法行和隨信行,都有一個“行”字。是“修”,對應的是“道”締。

初果、四不壞凈,說的都是一個“證”,對應的是“滅”締----滅了部分的煩惱(三結)。
結果就是欠缺“苦”的認知吧。
可以這樣說.:wink:

因為佛經上說,知道苦的人,一定知道集,滅和道.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滅和道,那末他一定也不知道苦.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10-07, 17:34

yunshui 寫:
freshman 寫:上面的問題如果沒有搞清楚,就會產生一些如下的誤區:

1)把四不壞凈當成是修法,從而,有一不壞凈,二不壞凈,三不壞凈,再四不壞凈。或者說,初向有三不壞凈,再修“聖戒成就”。

2)通過持戒來“聖戒成就”,那末,居士要如何做呢?

3)討論隨法行和隨信行到底斷了幾結?這是沒有太多意義的討論。
1)法友,雜阿含554經裏有說到修四不壞凈。

【雜阿含經】第554經
。。。。。。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是故。汝當修佛不壞凈.法不壞凈.僧不壞凈.聖戒成就。當如是學。
長者答言。如佛所說四不壞凈。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壞凈.法不壞凈.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2)《雜阿含1044經》也提到怎樣聖戒成就以及四不壞凈成就。

。。。。。。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雲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雲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雲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雲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雲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雲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又復於佛不壞凈成就。於法.僧不壞凈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凈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是的,確實能夠找到一些這樣的經典.

這就涉及到一個對於經典如何思考和理解的問題了.目前來看,我還是堅持自己的認識:

四不壞凈不是用來修的.
如果要修四不壞凈,沒有可操作性.

來看一看【雜8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

「所謂流者,何等為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復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

思惟,法次法向。」

復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凈,

於法不壞凈,於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

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凈,於法不壞凈,於僧

不壞凈,聖戒成就。」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具體來說:

四種入流分是修法,這個是可以操作的,是用來行的.

入流者成就四法,這四法是可以成就的,是用來證的.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10-07, 17:43

再回到
【雜阿含經】第554經
。。。。。。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是故。汝當修佛不壞凈.法不壞凈.僧不壞凈.聖戒成就。當如是學。
長者答言。如佛所說四不壞凈。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壞凈.法不壞凈.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

我理解,這裏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是故。汝當修佛不壞凈,他的意思(準確地說)應該是:

你應該先成就初果(佛所說四不壞凈)....

結合上下文,你看-----長者答言。如佛所說四不壞凈。我悉成就。

長者的意思很明確,你所說的,初果(佛所說四不壞凈),我已經證了(我悉成就).

......


這樣來讀經文,你就可以讀出經文所想表達的意思,而不是被"字"所迷惑.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10-07, 20:07

freshman 寫:
freshman 寫:多謝法友的推介,有辛讀到了水野先生的<原始佛教的證悟>,老實說,一讀之下,頗感失望.可以商榷的地方不少.

1)隨法行和隨信行不能算是證悟.初果才是.
平時我們所習慣所說的“修證”,其實指的是兩件事:“修”和“證”。

隨法行和隨信行,都有一個“行”字。是“修”,對應的是“道”締。

初果、四不壞凈,說的都是一個“證”,對應的是“滅”締----滅了部分的煩惱(三結)。
解決了這個問題後,我想再具體談一談我是如何理解隨法行和隨信行的。以及現在的學佛者當中還有沒有隨法行和隨信行?不過,發在這裏好像有點不合適?文不對題。 :(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0-10-08, 07:32

阿諾法友:
可否請說說法友對於名色的解法。
謝謝!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