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宿命乎?神權乎?或是其他?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10-05, 13:59

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雜阿含298經

經典的定義如上。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10-05, 17:38

freshman 寫:多謝法友的推介,有辛讀到了水野先生的<原始佛教的證悟>,老實說,一讀之下,頗感失望.可以商榷的地方不少.

1)隨法行和隨信行不能算是證悟.初果才是.
平時我們所習慣所說的“修證”,其實指的是兩件事:“修”和“證”。

隨法行和隨信行,都有一個“行”字。是“修”,對應的是“道”締。

初果、四不壞凈,說的都是一個“證”,對應的是“滅”締----滅了部分的煩惱(三結)。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10-05, 18:13

上面的問題如果沒有搞清楚,就會產生一些如下的誤區:

1)把四不壞凈當成是修法,從而,有一不壞凈,二不壞凈,三不壞凈,再四不壞凈。或者說,初向有三不壞凈,再修“聖戒成就”。

2)通過持戒來“聖戒成就”,那末,居士要如何做呢?

3)討論隨法行和隨信行到底斷了幾結?這是沒有太多意義的討論。

頭像
redredkiss
文章: 209
註冊時間: 2007-03-27, 08:00

文章 redredkiss » 2010-10-05, 22:15

freshman 寫:
freshman 寫:多謝法友的推介,有辛讀到了水野先生的<原始佛教的證悟>,老實說,一讀之下,頗感失望.可以商榷的地方不少.

1)隨法行和隨信行不能算是證悟.初果才是.
平時我們所習慣所說的“修證”,其實指的是兩件事:“修”和“證”。

隨法行和隨信行,都有一個“行”字。是“修”,對應的是“道”締。

初果、四不壞凈,說的都是一個“證”,對應的是“滅”締----滅了部分的煩惱(三結)。
結果就是欠缺“苦”的認知吧。

頭像
wsykm
文章: 141
註冊時間: 2010-04-18, 08:00

文章 wsykm » 2010-10-06, 08:20

rostov 寫:名色

名只能解為:受、想、行,是心理活動。

名色識即為:六根、六境、六識。

而名色緣識,識緣名色,才是五蘊運作的實際現象。

請參看因緣相應65經和雜阿含276經。
相應部12相應2經: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其中所指名,應該不含“識”。

頭像
wuu12345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0-06-25, 08:00

文章 wuu12345 » 2010-10-06, 09:18

:D 請教諸位!緣起法若依雜阿含經298經中"義說"的解釋,那我們就依經來演繹一下:

「無明」的定義,即「無明: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這麼多不知之後,我們再來緣「行」─(身行、口行、意行),因為有這麼多不知,所以我們開始發動身行、口行、意行,而這身行、口行、意行當中是以識為主導,再以此「以識為主導的身行、口行、意行」來緣名色,而名色 =四無色蘊+色,所以名色就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再加色蘊,也就是五蘊,如此,「以識為主導的身行、口行、意行」來緣名色(即五蘊),再以名色(即五蘊)來緣六入,再以六入來緣觸,再以觸來緣受(此受即五蘊中的受),再以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來緣愛,(我們憑什麼會對苦受產生貪愛?難道我們是被虐待狂?)但是,愛是分欲愛、色愛、無色愛,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中那一個是欲愛?那一個是色愛?那一個是無色愛?先不管,我們再以愛(欲愛、色愛、無色愛)來緣取,取分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欲愛可能緣欲取,色愛、無色愛可能緣我取,那還有兩取(見取、戒禁取)未緣,先擱下,我們再以取( 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來緣有,有Bhava即存在或誕生之要件,有分欲有、色有、無色有,欲取可能緣欲有,我取可能緣色有、無色有,那見取、戒禁取緣何有?先不管!再緣,有Bhava(存在或誕生之要件,有分欲有、色有、無色有)再緣生,生Jati即生命,生再緣老死,有生命就會有老死。─全部緣起完畢!各位了解了嗎?如果不了解,那你可能與法無緣!你可能與佛無緣!為什麼呢?殊不知: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勸你趁早打包,原始佛經是不會錯的!怪只能怪你悟性太低!與佛無緣!

是這樣嗎?本人愚笨,可能與佛無緣!不過,wsykm法友提出"相應部12相應2經: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其中所指名,應該不含“識”。"雜阿含經298經與相應部12相應2經,竟然對名色的解釋有出入,可見聖典還是會有錯誤,而不是我們太笨,也不是我們與佛無緣,畢竟,聖典是無數人口傳的,再經無數人書寫的,會出錯在所難免!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對的?不是嗎?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0-06, 09:24

wsykm 寫:相應部12相應2經: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

其中所指名,應該不含“識”。
關于什麽是“名”,《相應部》12. 2經的定義與《雜阿含》有些不同。《相應部》12. 2:“諸比丘!何爲名色?受、想、思、觸、作意,此謂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此謂色。[諸比丘!]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

(莊譯版):“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其中的“觸”,即含有“識”一項。

頭像
wuu12345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0-06-25, 08:00

文章 wuu12345 » 2010-10-06, 10:01

:D 雜阿含經63經:............無明觸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言有、言無、言有無、「言非有非無」、言我最勝、言我相似、言我劣、言我知、言我見。.........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我最勝、非我劣、非我相似,非我知、非我見。........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再一次請問:無明觸所觸,言「非有非無」 ;而明觸所觸,亦言「非有無」,此兩者作何解?是否相同?或相異?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10-06, 10:05

freshman 寫:上面的問題如果沒有搞清楚,就會產生一些如下的誤區:

1)把四不壞凈當成是修法,從而,有一不壞凈,二不壞凈,三不壞凈,再四不壞凈。或者說,初向有三不壞凈,再修“聖戒成就”。

2)通過持戒來“聖戒成就”,那末,居士要如何做呢?

3)討論隨法行和隨信行到底斷了幾結?這是沒有太多意義的討論。
1)法友,雜阿含554經裏有說到修四不壞凈。

【雜阿含經】第554經
。。。。。。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是故。汝當修佛不壞凈.法不壞凈.僧不壞凈.聖戒成就。當如是學。
長者答言。如佛所說四不壞凈。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壞凈.法不壞凈.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2)《雜阿含1044經》也提到怎樣聖戒成就以及四不壞凈成就。

。。。。。。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雲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雲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雲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雲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雲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雲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又復於佛不壞凈成就。於法.僧不壞凈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凈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10-06, 10:11

wuu12345 寫::D 請教諸位!緣起法若依雜阿含經298經中"義說"的解釋,那我們就依經來演繹一下:

「無明」的定義,即「無明: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這麼多不知之後,我們再來緣「行」─(身行、口行、意行),因為有這麼多不知,所以我們開始發動身行、口行、意行,而這身行、口行、意行當中是以識為主導,再以此「以識為主導的身行、口行、意行」來緣名色,而名色 =四無色蘊+色,所以名色就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再加色蘊,也就是五蘊,如此,「以識為主導的身行、口行、意行」來緣名色(即五蘊),再以名色(即五蘊)來緣六入,再以六入來緣觸,再以觸來緣受(此受即五蘊中的受),再以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來緣愛,(我們憑什麼會對苦受產生貪愛?難道我們是被虐待狂?)但是,愛是分欲愛、色愛、無色愛,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中那一個是欲愛?那一個是色愛?那一個是無色愛?先不管,我們再以愛(欲愛、色愛、無色愛)來緣取,取分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欲愛可能緣欲取,色愛、無色愛可能緣我取,那還有兩取(見取、戒禁取)未緣,先擱下,我們再以取( 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來緣有,有Bhava即存在或誕生之要件,有分欲有、色有、無色有,欲取可能緣欲有,我取可能緣色有、無色有,那見取、戒禁取緣何有?先不管!再緣,有Bhava(存在或誕生之要件,有分欲有、色有、無色有)再緣生,生Jati即生命,生再緣老死,有生命就會有老死。─全部緣起完畢!各位了解了嗎?如果不了解,那你可能與法無緣!你可能與佛無緣!為什麼呢?殊不知: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勸你趁早打包,原始佛經是不會錯的!怪只能怪你悟性太低!與佛無緣!

是這樣嗎?本人愚笨,可能與佛無緣!不過,wsykm法友提出"相應部12相應2經: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其中所指名,應該不含“識”。"雜阿含經298經與相應部12相應2經,竟然對名色的解釋有出入,可見聖典還是會有錯誤,而不是我們太笨,也不是我們與佛無緣,畢竟,聖典是無數人口傳的,再經無數人書寫的,會出錯在所難免!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對的?不是嗎?
批評經典沒有什麼不對,批評的好就是造福大眾。不過總是要拿出一些理由出來,298經十二緣起錯在哪裡,就提出來,很簡單的動作。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