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在菩提樹下證等正覺時,苦已經完全滅盡。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08-29, 09:49

metta 寫:解釋要對照sn36.21就清楚了。外道觀念認為一切感覺到的比如苦、樂等等,都是過去自己所造業造成的,這種觀點脫離了世間的真實情況,是隨意根據自己的見解作的虛妄的說法。經中列舉了其它種種因可以造成知覺。
謝謝法友解說。
看了法友提供的其它連接,疑惑很多。

《雜阿含977經》中外道觀念怎麼和法友連接的“佛陀背痛”故事中的觀念類似,請看連接中的部分文字:

“所謂病從業生,業因即是過去所起的心念。我們若能依著佛陀的教導,善護身、口、意三業,未來就不會感得苦果;縱使過去業報現前,亦能坦然受之,隨緣了業。以這樣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起落,都能走得光明自在。”

《雜阿含977經》中外道觀念有點片面,忽略了世間的其它因緣,所以就有苦行消業的思想。但在法友連接的“佛陀背痛”故事中,觀念並沒有多大差別,隨緣了業。帕奧禅師講的《如實知見》中的這段文字,看不出和《雜阿含977經》中外道觀念有什麼不一樣。只是外道用苦行消業,佛陀以果定對治。

南傳相應部目錄看不明白,不知怎樣查找sn36.21。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0-08-29, 11:55

SN就是指相應部,SN36.21就是相應部36.21經,如果看英文在accesstoinsight.org網站上還比較好查(有些經也會沒有)。看中文到http://jcedu.org/dispdir.php?class=001260 ,有時比較難查。 其它網站可能也有。

對治和消業是不一樣的。消業是不真實的。入阿羅漢的果定是非常殊勝的,只有證了阿羅漢的人才能入阿羅漢的果定。其實彌蘭王問經裏面引用的就是SN36.21。引起疾病的多種因素中也包括業的因素,但不只是業的因素,按彌蘭王問經中其它因素引起疾病占多數。如果說只有業的因素就和實際情況相違。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0-08-29, 12:03

yunshui 寫: “所謂病從業生,業因即是過去所起的心念。我們若能依著佛陀的教導,善護身、口、意三業,未來就不會感得苦果;縱使過去業報現前,亦能坦然受之,隨緣了業。以這樣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起落,都能走得光明自在。”
這是大乘人在經文後邊的說明。經文是屬於北傳的,但我沒去查其所屬。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0-08-29, 12:21

leeyc2 寫:
metta 寫: 南传的Apadana的中英文的翻译都没有找到,不知道法友是否知道有任何可读的版本?   
在這裡有中文版的: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 ... anon1.html
非常感謝leeyc2法友提供的鏈接,在譬喻經經中確實有關於背痛為業報的句子:

二七 人人為角力,阻礙末羅子10,吾業既成熟,使吾背疼痛。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08-29, 14:21

引起疾病的多種因素中也包括業的因素,但不只是業的因素,按彌蘭王問經中其它因素引起疾病占多數。如果說只有業的因素就和實際情況相違。
法友的解說很好,外道錯在說只有業的因素,忽略了其它因素,這樣就和實際情況相違。
對治和消業是不一樣的。消業是不真實的。入阿羅漢的果定是非常殊勝的,只有證了阿羅漢的人才能入阿羅漢的果定。其實彌蘭王問經裏面引用的就是SN36.21。
在後期佛教,經常有這樣的說詞----消業障。于是就産生了一些折磨身心的行爲,比如燃指、血經、拜山、般舟等。這些行爲和外道的苦行消業沒什麼區別。所以在前面的讨論串中,很多法友批評後期佛教是新的宗教,已經偏離了佛陀的教導。
假如是業引起的疾病(不专指佛陀的疾病),佛陀在杂阿含經里,可有經文說到這些内容。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8-29, 16:20

有一點值得特別關註:

“大王,當碎石片迸落世尊足上,非因夙昔所作而迸落其足上。又,大王,世尊之患血痢,亦不因夙昔所作而患,只因三者和合而生。大王,所有發生於世尊身體之病都非因業而生,而是出自其余六種因由之一。

這裏特別強調世尊身體之病的其余六種因由(1,風有某種感受生……2,因膽汁生……因,痰生……因(三者)和合生……4,因季節轉變生……5,因逆境而生……6,因驟然襲擊生……),
而就是不是因為夙昔所作 :lol: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0-08-29, 17:47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8-29, 19:04

如是,大王,非一切感受皆從業之異熟生,大王,世尊已焚盡一切不善而證得全知智,應如是受持。”


讀到這裏,個人感覺到:尊者龍軍面對這個兩難的問題,也是有些難言之隱?所以最後只能強硬地(?)要求對方:應如是受持。

道理好像已經說不清了?但是,立場他還是站穩了:世尊已焚盡一切不善。所有發生於世尊身體之病都非因業而生。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10-08-29, 21:03

yunshui 寫:
在後期佛教,經常有這樣的說詞----消業障。于是就産生了一些折磨身心的行爲,比如燃指、血經、拜山、般舟等。這些行爲和外道的苦行消業沒什麼區別。所以在前面的讨論串中,很多法友批評後期佛教是新的宗教,已經偏離了佛陀的教導。
假如是業引起的疾病(不专指佛陀的疾病),佛陀在杂阿含經里,可有經文說到這些内容。
對應於雜阿含的就只是977經,查南北傳阿含經對照表可以知道,還有別譯雜阿含經211。要查中文的SN36.21, 先到英文網站上找到此經屬於六處篇*受相應,然後用關鍵字搜索就找到了。
——————————————————————————
第一 屍婆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蘭陀園。



  時,普行沙門屍婆來詣世尊住處。與世尊共相交談親睦、殷勤之話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普行沙門屍婆,白世尊言:“尊瞿曇!或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語、如是見者:“凡此個人之所感者,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其皆由前世所作之因也。”尊瞿曇對此作如何言之耶?”



  “屍婆!由膽汁生,或有起此感受。屍婆!如由膽汁生,於此處起此感受,其應自知。如由膽汁生,於此處起此感受,其亦為世之真實所認定。於此,屍婆!某某沙門婆羅門之“凡個人所感受者,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是皆由前世所為之因。”作如是語、如是見者,皆過於自之所知,是過於世所認知之真實,然則余謂此等沙門、婆羅門之所見,是邪。



  屍婆!由粘液生,或有起此感受……



  屍婆!由風生,或有起此感受……



  屍婆!由膽汁等三聚和合生,或有起此感受……



  屍婆!由時候之變化生,或有起此感受……



  屍婆!由逢逆運生,或有起此感受……



   屍婆!於痙攣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十一

  屍婆!於業異熟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十二

  如是說已,普行沙門屍婆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曇!妙哉,尊瞿曇!尊瞿曇
譬如起覆、發掩、對迷者示之以道,如暗中舉燈火,使有眼者見形。如是尊瞿曇以
種種方便說法。余當歸依尊瞿曇,亦歸依法與比丘眾。尊瞿曇!當自今日起,以至
終生,請攝受余歸依為信士。”

十三

  膽汁、粘液、風三種之聚和,時候、逆運、痙攣、業異熟為第八。

頭像
yunshui
文章: 311
註冊時間: 2009-08-06, 08:00

文章 yunshui » 2010-08-30, 10:05

對應於雜阿含的就只是977經,查南北傳阿含經對照表可以知道,還有別譯雜阿含經211。要查中文的SN36.21, 先到英文網站上找到此經屬於六處篇*受相應,然後用關鍵字搜索就找到了。
謝謝法友找出經文,我的英文不好,只能看中文,查找就沒有那麼快。贊歎這里很多法友會好幾種語言,學習就更全面了。
看了SN36.21經,和雜阿含977經有些區別,SN36.21經有提到“於業異熟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我想南傳可能也有類似的故事吧,在帕奧禅師講的《如實知見》中有這樣一段(文略)
面對病苦,在雜阿含里佛陀對弟子的教導,我所了解的都是從法義直接正觀,不知有沒有用果定對治。因爲有位尊者,在無病的情況下,可以入定,在病痛時,卻不能入定。

《杂阿含一○二四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濕波誓,住東園鹿母講堂,身遭重病,極生苦患。尊者富鄰尼瞻視供給。
  如前《跋迦梨修多羅》廣說,謂說三受,乃至轉增無損。
  佛告阿濕波誓:“汝莫變悔!”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實有變悔。”
  佛告阿濕波誓:“汝得無破戒耶?”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不破戒。”
  佛告阿濕波誓:“汝不破戒,何爲變悔?”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先未病時,得身息樂正受多修習。我于今日不複能得入彼三昧,我作是思惟:将無退失是三昧耶?”
  佛告阿濕波誓:“我今問汝,随意答我。阿濕波誓,汝見色即是我、異我、相在不?”
  阿濕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
  複問:“汝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阿濕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濕波誓:“汝既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何故變悔?”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不正思惟故。”
  佛告阿濕波誓:“若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應作念:我于三昧退減。若複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但當作是覺知: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貪、恚、癡永盡無餘已,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是法時,尊者阿濕波誓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歡喜踴悅,歡喜踴悅故,身病即除。
  佛說此經,令尊者阿濕波誓歡喜随喜已,從座起而去。
  《差摩迦修多羅》如五受陰處說。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