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出自菩提尊者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yunshui 寫:法友可以貼出上坐部佛教的相關解說嗎,不需要整個阿毗達摩,這樣叫我怎麼去查找。也可以把類似的經典貼上來,讓大家學習。這個不是我的新說(涅槃是五蘊滅盡不起),上座部對於這個觀點很明確,因爲阿毗達摩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 而經典當中,也有很多類似的?
Tad etam sabhavato ekavidham pi sa-upadisesa-nibbanadhatu anupadisesa-nibbanadhatu ca ti duvidham hoti karanapariyayena. Tatha subbatam animittam appanihitab ca ti tividham hoti akarabhedena.
雖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但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即:有余涅槃界與無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即:空、無相與無願。
雖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等等: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間的,而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為世間的無為不死界。然而,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該分別的根據是(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余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于過去執取所産生的諸蘊還存在。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余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因為五蘊已完全被舍棄,不再後有。在注疏裏這兩個涅槃界也個別被稱為‘煩惱之滅盡’(kilesa-parinibbana)及‘諸蘊之滅盡’(khandha-parinibba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涅槃被稱為空(subba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被稱為無相(animit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之相,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之相;被稱為無願(appanihi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的渴望,也因為它毫無渴愛之欲
-------------------------------------------
無余涅槃是“諸蘊之滅盡(khandha-parinibbana)”,這個諸蘊正是五蘊。
無余涅槃是“毫無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五蘊。
實際上無餘涅槃,也有人翻譯成“無余蘊涅槃”,有余涅槃,是“有余蘊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