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對「雜阿含一○四經」的瞭解,真正的解脫跟「五蘊滅盡與否」完全無關。因為就算「如來」親自站在面前,根本就無法定義他的存在與否,因為如來即非五蘊,又不在五蘊之外,但「如來」卻自稱是自覺覺他的解脫者、證悟者。將焦點放在如來的死亡、五蘊滅盡與否,或論說這樣才是徹底的解脫,很明顯就是錯誤性的理解,也是放錯焦點。
現代一些解釋「緣起法」的論說,對照「雜阿含」一○四經(另見105、106經)的論說,肯定是有些問題的。以後再看到那樣的解釋,不妨先擺一邊去。緣起法走不通,就從「五蘊無常」切入,或者從「四聖諦」切入,都可以證得解脫,這都有相關經證。佛陀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解脫的解說,就是希望悟性不同的學生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到真正的解脫,更可以因此而互相映證,推論所認識到的解脫是否正確。
「五蘊」,有必要加入「取」字成「五取蘊」嗎?
法友可以貼出上坐部佛教的相關解說嗎,不需要整個阿毗達摩,這樣叫我怎麼去查找。也可以把類似的經典貼上來,讓大家學習。這個不是我的新說(涅槃是五蘊滅盡不起),上座部對於這個觀點很明確,因爲阿毗達摩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 而經典當中,也有很多類似的?
這些概念是因明學說,其實對于未來和過去的推論都是多餘的。佛法是不待時節、緣自覺知。一個當下解脫的阿羅漢,還需要推論出過去世,未來世以及他人的名色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進而滅除對他們的貪愛。補充一下,推論智是建立在現量智的基礎上,即建立在當下對法的如實認識基礎之人。如實認識到某些法的性質,進而推論出類似的法的性質。
比如觀察當下的身心名色是無常,苦,無我的,推論出過去世,未來世以及他人的名色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進而滅除對他們的貪愛。
如果沒有推論智,或者推論智不足,不足以破除邪見,熄滅貪愛,那麼必須要觀察過去世的名色,觀察他人的名色。
在這裡,我同意馬哈希尊者等的觀點。
馬哈希尊者也有這樣的觀點?可以貼上來讓我們分享嗎。
請不要替換我的觀點。peacecila 寫:自己最好先查查看,經典說到「無常者是苦」時,是發生在什麼時候?還補充了什麼樣的解釋?
最近的討論,真像是古代雜阿含經典劇情現代上映版,不妨看看以下的敘述像不像最近此討論串的爭議點:
「
爾時。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惡邪見。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時。有眾多比丘聞彼所說。往詣其所。
焰摩迦比丘言。汝實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耶?
答言。實爾。諸尊
時。諸比丘語焰摩迦。勿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汝當盡捨此惡邪見
」
焰摩迦比說的是“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而我說的是“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五蘊滅盡不起”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命題,一個是在說阿羅漢色身滅后什麽都沒有了,一個是在說阿羅漢色身滅后,五蘊不再生起,說的是無余涅槃沒有五蘊。
涅槃是非有非無的,爲什麽,因為涅槃非五蘊有,非一切無。
非五蘊有是非常顯然的,是一定要認識到的,否則就是缺乏對滅諦的正見,缺乏對緣起的正見,如此怎麼可能證果解脫。
井水喻經當中,殊勝尊者說“有之滅,即涅槃”,這裡的“有”,正是五蘊有,是指五蘊這種存在形式。
無余涅槃是貪嗔癡的滅盡,也是五蘊的滅盡。
我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Mahanama 寫:那麼阿羅漢身好命未終時又如何呢?runsun 寫:[請不要替換我的觀點。
焰摩迦比說的是“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而我說的是“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五蘊滅盡不起”
。
五蘊滅盡不起,即不會再生起五蘊,無余涅槃。
但是這並不等於一無所有了,因為涅槃本身是非有非無的。
我說的再明顯一點,五蘊是一種存在形式,他們是我們認為的主觀存在加客觀存在。
而涅槃本身也是一種“存在”形式,這種存在形式,完全不是五蘊的那種存在,而是一種“抽象存在”,涅槃本身是“真實”的
如果說阿羅漢身壞命終一無所有,是典型的斷見,這個斷見也是建立在我見的基礎上的,所以經典當中舍利弗尊者進行一一的分析引導,使得焰摩迦比丘破除了我見,得法眼凈。
"如來即非五蘊,又不在五蘊之外",這句只能指涅槃本身,即涅槃並不是五蘊,也不是五蘊之外(和涅槃沒有五蘊是不同的),絕對不能說指的是色身的佛陀,因為色身的佛陀明明就是五蘊的相續聚合,而不能說非五蘊,這是一種非如實的論斷,是類似大乘的一套糊塗理論peacecila 寫:根據我對「雜阿含一○四經」的瞭解,真正的解脫跟「五蘊滅盡與否」完全無關。因為就算「如來」親自站在面前,根本就無法定義他的存在與否,因為如來即非五蘊,又不在五蘊之外,但「如來」卻自稱是自覺覺他的解脫者、證悟者。將焦點放在如來的死亡、五蘊滅盡與否,或論說這樣才是徹底的解脫,很明顯就是錯誤性的理解,也是放錯焦點。
不是緣起法走不通,而恐怕是你還沒有正確理解緣起法。peacecila 寫:現代一些解釋「緣起法」的論說,對照「雜阿含」一○四經(另見105、106經)的論說,肯定是有些問題的。以後再看到那樣的解釋,不妨先擺一邊去。緣起法走不通,就從「五蘊無常」切入,或者從「四聖諦」切入,都可以證得解脫,這都有相關經證。佛陀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解脫的解說,就是希望悟性不同的學生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到真正的解脫,更可以因此而互相映證,推論所認識到的解脫是否正確。
根據十二因緣法,很顯然五蘊本身就是因為無明和貪愛才產生的,如果無明和貪愛徹底滅除,導致五蘊生起的緣已經徹底失去了,色身滅之後,五蘊又怎麼可能生起???
難道你也不同意涅槃是非緣所生的?
阿羅漢在色身沒有滅之前,是表現為五蘊這種存在形式,這種存在形式被我們認為是真實的,它的特性是無常,苦,無我的。peacecila 寫:既然你都知道五蘊並不等於阿羅漢,那你又為何說:「阿羅漢在無余涅槃之前是五蘊…」。這證明:結果你還是認為「阿羅漢等於五蘊」。這叫「前後相違」。---要抓你的語病並不難,因為你的觀念錯誤,講越多就錯越多。
阿羅漢在色身滅之後,是表現為涅槃這種存在形式,這次存在形式是高度抽象的,它的特性是寂靜,清涼,永樂。。。
即不能說阿羅漢等於五蘊,也不能說阿羅漢等於沒有五蘊的無余涅槃,而是兩種存在形式的統一。兩種存在形式完全排斥,要么是五蘊,要么是涅槃,不可能即是五蘊又是涅槃(五蘊涅槃不二的大乘邪說),但是又很好的互補(滅除貪愛無明,證涅槃)。
這個特性,是完全類似于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不能說電子是粒子,也不能說電子是波,當有觀察測量存在的時候,電子表現為粒子,當沒有觀察測量存在的時候,電子表現為波,這裡的波不是物質波,而是概率波,是高度抽象的。量子力學的主流觀點是將客觀實在性打破了,觀察者(識),觀察儀器(名),被觀察對象(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我們談論電子的位置,動量時,只能建立在觀察測量這個條件之下,因為有了觀察測量這個條件,才有電子的粒子性,即位置,動量等等,這就是佛法所說的此有彼有的緣起法,也是識緣名色(因為有了識這個條件,才有名和色的產生)的明顯粒子。
電子的詭異的波粒二象性,曾經讓物理學家簡直發狂,有人甚至最後自殺,但是它是被實驗所證實,無可否定,只能接受。而其中關鍵性的觀察導致波函數坍塌,導致某些物理學家不得不求助于“意識”,認為只有意識才能完成波函數的坍塌。
稍微扯遠了,但是如果仔細去理解這些,還是非常有意義的,佛陀所說的會變得非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