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有必要加入「取」字成「五取蘊」嗎?
四念處說的外觀,就算是你理解為觀他人的身、受、心,那也不是山河大地,不是嗎?runsun 寫:在大念處經裏面,有提到外觀的問題,不知您如何理解。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註釋書大都解釋外觀是指觀察他人的身心名色,在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裏面,也將“外身”解釋為非有情色,即已經包括了山河大地。
緬甸帕奧尊者還認為如果不進行外觀,是不可能解脫的。
我們顯然不可能把他人的名色,把山河大地當成是我,我所,那麼爲什麽還要外觀呢?
我個人認為,要破斥常見,破除貪愛,是可以觀察外色的。只要也要明白除了色身之外,一切外色,包括山河大地,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桌子上有個大紅蘋果,當我執著它為恒常的,是真實的,我就會生起貪愛,以為可以吃到它,而且可以享受它的美味,而不知道實際它也是無常的,是生起寂滅的。
如果你有仔細看大念處經的話,你應該提法念處裡的觀色取蘊、觀六外入處的部分才對,那個還比較接近你說的。在這要提醒你一下,你如果要觀一個石頭的無常,那你要比石頭長命才行啊。
至於你那個涅槃的問題,我是建議,如果你對阿羅漢的解釋沒有比經典高明的話,還不如就用經典的解釋,因為經典的解釋已經很明白了。
此處我同意瑜伽師地論的觀點,外觀是包括山河大地在內的非有請色,內外觀quote="Dogbert"],內觀是指自己的名色。Dogbert 寫:四念處說的外觀,就算是你理解為觀他人的身、受、心,那也不是山河大地,不是嗎?
這裡你恐怕是理解錯誤無常了,無常在微觀上的表現是生起即滅,在宏觀上的表現是生起必滅,而生起即滅是真正要認識的,也是最難認識的。Dogbert 寫:如果你有仔細看大念處經的話,你應該提法念處裡的觀色取蘊、觀六外入處的部分才對,那個還比較接近你說的。在這要提醒你一下,你如果要觀一個石頭的無常,那你要比石頭長命才行啊。
石頭本身是概念法,組成石頭的色法是生起即滅的,在理論上,當定力觀力達到一定程度,是可以觀到的。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要觀到石頭的生起即滅的無常性才能解脫。因為解脫關鍵是要通過對無常苦無我的認識而滅除貪愛。
我認為經典也已經很明白的解釋了無余涅槃是五蘊的徹底滅盡不起,那也是緣起法還滅支的必然結果。在阿毗達摩裏面對涅槃的定義更是清清楚楚,當然,有的人可能不認可阿毗達摩。Dogbert 寫:至於你那個涅槃的問題,我是建議,如果你對阿羅漢的解釋沒有比經典高明的話,還不如就用經典的解釋,因為經典的解釋已經很明白了。
難道有人認為涅槃的無生,是指不生貪嗔癡,而不是指不生五蘊,不生有為法?
難道有人認為經典當中很多處說的識滅,名色滅並非五蘊本身的滅,而是什麽類似大乘的分別識,執著的滅?
難道有人認為經典當中說的涅槃無地火水風,無受。。是某種特殊含義。
我非常非常奇怪學習原始佛法的人竟然不能接受涅槃是五蘊滅盡不起這樣的觀點。我一直認為這是大乘人才有的。
怎麼又把我後面的內容給吞了。runsun 寫: 此處我同意瑜伽師地論的觀點,外觀是包括山河大地在內的非有請色,內外
完整的是“此處我同意瑜伽師地論的觀點,外觀是包括山河大地在內的非有請色,內外觀指的是他人身心的名色,內觀是自己身心的名色”
外觀,重點並不是破除我見,因為沒人會把外物當成是我,而是破除常見,樂見,凈見,滅除對外物的貪愛。
哪怕不具備外觀的能力,至少也要明白或推論出外在的色法也不是恒常的,也是無常的,苦的,也是生起即滅的,非客觀實際存在。
我也認為佛法所說的色蘊,不單單包括自我的色身,也包括外在的非有情色。
色蘊,是四大和四大所造色,按照這個定義是顯然包括所有的外在物質的。他們同樣也符合緣起法,甚至符合識緣名色,即因為有了識這個條件,才有了名和色的產生。
阿羅漢證道后,不會再有五取蘊,因為此時已經沒有貪愛執取,則當下生起的身心現象,是五蘊。freshman 寫:不用說的這樣復雜.我就問你:
阿羅漢證道後,還有"五取蘊"嗎?有還是沒有?
這裡的沒有,是從五取蘊完全變為五蘊,而不是完全消失了。只說五取蘊沒有了,容易有歧義,而我已經進一步解釋了。
如果說五蘊是純大苦聚,那麼就面臨一個問題,因為還有色身的阿羅漢顯然還有五蘊,那麼阿羅漢的證果,沒有滅除任何的苦?還是大苦?
如果說阿羅漢的貪嗔癡煩惱等同於苦,那麼就不存在所謂的五蘊是純大苦聚這樣的論斷。
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區分五取蘊和五蘊的,但也看具體語言環境,在很多時候,五蘊指的就是五取蘊,我個人平常也基本用五蘊,極少用五取蘊。
我并沒有說阿羅漢的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有變。阿羅漢是滅了心苦,但是身苦還沒有滅。阿羅漢的五蘊,顯然還是無常,苦,無我的。這裡的苦,不是從主觀quote="Dogbert"]種客觀表達,是“非圓滿”的意思,苦,dukkha,在巴利語當中,有惡的空,非圓滿的意思。Dogbert 寫:阿羅漢滅的是煩惱,滅了煩惱沒有來生,但今生的色身無常、苦、非我的本質一樣沒變。
我從來沒有說阿羅漢的五蘊非苦。我前面說了,阿羅漢是滅了心苦,但還是有身苦的,阿羅漢的五蘊,在客觀上,仍然是苦的,是非圓滿的。而只有貪嗔癡永滅,五蘊徹底滅盡不起的無余涅槃才是徹底圓滿的,徹底滅苦的。Dogbert 寫:色身是苦,只是阿羅漢的心不受這些苦影響而已。不受這些苦影響不等於苦不存在,把阿羅漢當成五蘊非苦的說法倒是很少見,你從哪篇經文看到有這樣的說法?
我認為你錯誤理解了我所說的意思Dogbert 寫:阿羅漢滅的是煩惱,滅了煩惱沒有來生,但今生的色身無常、苦、非我的本質一樣沒變。
色身是苦,只是阿羅漢的心不受這些苦影響而已。不受這些苦影響不等於苦不存在,把阿羅漢當成五蘊非苦的說法倒是很少見,你從哪篇經文看到有這樣的說法?
當阿羅漢還有五蘊的時候,即存在色身的狀況,此時只是滅了心苦,而沒有滅身苦。
而當阿羅漢色身滅,即無余涅槃,則此時五蘊徹底滅盡不起,已經沒有五蘊,所以當然是無苦的,是樂的。
我比較奇怪的就是,你怎麼不願意承認無余涅槃是五蘊的滅盡不起,而認為是個無記的問題呢?
根據十二因緣法,五蘊生起的條件一定是無明和貪愛,當失去了無明貪愛這個條件,色身滅后,五蘊怎麼可能生起呢?
如果不承認這個,等於還沒有理解緣起法,沒有建立起對涅槃的正見,這怎麼可能證涅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