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念的疑問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bazhengdao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06-02-10, 08:00
聯繫:

參考

文章 bazhengdao » 2006-11-08, 13:55

當似相出現以後,修習多修習,它就會變得比較穩定,即使在徑行道的一端稍微專注一會,它也會出現。自在就包括,想快就快,想慢就可以慢


摘錄---帕奧禪師《智慧之光》,供大家參考
。。。若禪修者能夠令心平靜專注于安般似相一至兩小時或更久,那麼此時禪相的光就會很明亮。安般似相是非常明亮的。由於禪修之心,那光就會發亮照向身體四周。這時候的光可以是很強的。若以這光的助力去辨明在心臟中的心所依處──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增支部一集》),就可以看到明亮的有分心。
在這時候,或有人將會問到:「尊者,若是如此,心中也是有光的嗎?」並不是如此的。修止之心(samatha bhavana citta)和修觀之心(vipassana bhavana citta)是「勝妙心」(panita citta),它們是更高層次的心。不只是高層次的心能夠產生心生色(cittaja rupa),低層次的不善心也是能夠產生心生色的。每一個依靠心所依處生起的心識都有能力製造心生色,在這時候這些心生色就會遍佈全身,再根據與修止之心或修觀之心相應的慧力,名為顏色界(vanna dhatu)的色所緣就會非常明亮。若再進一步地去辨別,每一粒心生色聚(cittaja kalapa)裏都有地、水、火及風四界。在這四界之中,火界又名為「時節」(utu)。這時節能夠再製造新的色聚。在辨別之下,(發現)每一粒時節生色聚裏都有八個色法,即地、水、火、風、顏色、香、味及食素,而每一粒時節生色聚皆有名為色界的色所緣,此色所緣是個很明亮的色法。因此,(這)是有分心所生的色聚有光,而不是有分心發亮,所以是有分心製造的心生色聚,以及時節生色聚裏的色所緣明亮。故有分心不斷地生起,這些心生色聚與時節生色聚亦不斷地生起。所以佛說 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 此有分心非常明亮。這只是指它清晰的本質,它看起來就好像一面鏡子。當擁有明亮的安般似相的禪修者,去注意有分心而又能夠辨明它時,那麼安般似相就會出現在像一面鏡子的有分心裏。當安般似相撞擊有分心時,禪修者就能夠清楚辨明五禪支,即尋、伺、喜、樂及一境性。。。。
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願您法喜充滿,吉祥如意,早證菩提,究竟苦邊!QQ群:16538793,58063446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6-15, 06:19

Mahanama 寫:依我看,別再繼續把時間浪費在安那般那念上,因為第一、真訣失傳,修不起來;與其坐在那裡數息、打瞌睡、胡思亂想,不如起來幹一點正事。其次、安那般那念不是修行證果的必要條件,此路不通,可以試試別的法子。
法友為何認為修簡單的念需要複雜的真訣?或是法友認為修安般念是修定?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06-17, 00:52

個人認為應該是沒有失傳,佛法中並沒有秘密,只是實際禪修體驗轉化成文字,文字與實際總會有一層隔閡。

以禪定來說,最重要的兩個基礎就是「審察」與「安住」。審察呼吸的出入長短,安住於吸呼的出入長短,先是審際多於安住,最於兩者平衡,就是所謂的「有尋有伺」,呼吸會覺得很舒服自然,心意也如是舒服自然,身心一如。如果瞭解這樣的過程,再回頭去看經文,就會發現經文就是在講這個過程,雜阿含810經:
「…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6-17, 05:10

810經中,安般念與修定覺支應屬兩個分別不同的法們,阿含經中似乎沒有專門教定怎麼修,而只是一種正覺,正確的感覺。

(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剛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如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令四
  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滿足。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
  一靜處。思惟禪思。作是念。頗有一法。多修習已。令四法滿足。乃至二法滿足。我
  今問世尊。寧有一法。多修習已。能令。乃至二法滿足耶。
    佛告阿難。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
  。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
  脫滿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
  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
  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
  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
  。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
  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
  彼亦受隨身比思惟。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
  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
  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
  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阿難白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云何修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
  。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念住已。繫念住不忘。爾時方便修念覺分。修念
  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思量。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修擇法覺
  分已。擇法覺分滿足。於法選擇分別思量已。得精勤方便。爾時方便修習精進覺分。
  修精進覺分已。精進覺分滿足。方便精進已。則心歡喜。爾時方便修喜覺分。修喜覺
  分已。喜覺分滿足。歡喜已。身心猗息。爾時方便修猗覺分。修猗覺分已。猗覺分滿足。身心樂已。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定覺分滿足已。
  貪憂則滅。得平等捨。爾時方便修捨覺分。修捨覺分已。捨覺分滿足。受.心.法法
  念處亦如是說。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
    阿難白佛。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云何修七覺分。滿足明.解脫。
    佛告阿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念覺分已。滿
  足明.解脫。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捨覺分已。明
  .解脫滿足。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十三法。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
  。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06-17, 12:32

lkjh 寫:810經中,安般念與修定覺支應屬兩個分別不同的法們,阿含經中似乎沒有專門教定怎麼修,
《雜阿含》810經中,阿難問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云何修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佛告阿難:“……。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其實這已告訴我們修習、得定的方法:“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包括定覺分在內)。”只是關于定覺分的經文說得很簡單:“……,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

關于安那般那念、四念處修習的經文比較詳細,而關于定的經文很簡單。似乎佛陀不專門教定?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關于定的經文很簡單,這恰恰是正常的,因爲四念處的修習會涉及身心的百千諸相,而“定”是“心一境性”,以“相”來說,定就是簡單的嘛。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6-17, 16:15

potato 寫: 關于安那般那念、四念處修習的經文比較詳細,而關于定的經文很簡單。似乎佛陀不專門教定?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關于定的經文很簡單,這恰恰是正常的,因爲四念處的修習會涉及身心的百千諸相,而“定”是“心一境性”,以“相”來說,定就是簡單的嘛。
所以我才說"只是一種正覺,正確的感覺"呀,呵~

頭像
lnwang
文章: 63
註冊時間: 2005-12-30, 08:00

文章 lnwang » 2010-06-17, 21:57

可能因为阿含中说的是“正定”。
从要心平静的角度来说,禅相很重要。
从要心解脱的角度来说,可能就不一定了。
个人猜测。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06-21, 00:21

老實說,以前真的浪費很多時間研究「呼吸的出入長短」?後來,發現這些根本都是障眼法,把時間都浪費在這些上面,心根本就很難「安住」在「呼吸」上面。

修習「安那般那」時,為什麼要先「審察呼吸」?心又如何才能「安住」在呼吸上?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心才會「安住」在「業處」上?---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實際試驗,也不斷地回想一些以往「誤打誤撞」的經驗……。這些問題的答案與經驗,不妨有興趣的法友們,大家一起來探討看看。

8)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06-21, 10:12

假如修習「安那般那」,真有所謂的「真訣」存在,那意味著,只要依照「真訣」修習,那麼任何修習者,都將獲得一致性的體驗,至少前三個基本步驟:「審察」、「安住」、「休息」,應該任何人來修習都是一樣的。

若能確定「安那般那」的真訣,而且每個人依照真訣修習都能獲得共同的體驗,以此實際的共同體驗去檢視其他禪師的教導,那麼,就有足夠的辨識力能夠知道那些禪者教的正確,足可為師。

若能以正確的方式精進修行必將越修越快樂,反之如果以錯誤的方式禪修,越是精進努力,必然只是越來越痛苦。佛世如此,近代也是如此。佛陀有一位學生很努力的畫夜經行,走到腳都流血了,除了獲得痛苦,沒有別的。阿姜查也曾經說到他年輕時所親近的一位老師,就算只是坐著縫衣服,其境界之深,彷彿進入甚深禪定,但年青時的阿姜查修習禪坐一小時便覺痛苦一小時。因為佛陀教導的是「正精進」,只有正確的禪修方式,此時精進用功,才真有獲益。

再舉一個例子,談到禪坐,我常看到有人在問盤腿的相關問題,甚至有不少禪修者坐到腿麻,卻以精進用功為榮,某些禪修中心也都鼓勵學生參加密集禪修時,盡量在禪坐時不要動。我記得以前也常常翻看一些雜阿含有關禪坐的經文,沒印象有教學習者一定要盤腿禪坐,也沒印象有教學生禪坐時盡量坐著不動。結果又回到老問題:「正精進」。我以前參加的是不強調禪坐的禪修,結果又是一個極端,禪師鼓勵學生徹夜禪修,結果一樣又回到老問題,禪修不得要領,勉強徹夜禪修,一夜精進用功,只是換得一夜痛苦。
最後由 peacecila 於 2010-06-22, 09:17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siongui
文章: 122
註冊時間: 2010-03-25, 08:00

文章 siongui » 2010-06-21, 13:23

因為在下目前在修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故來參與討論請各位指教:
入出息念可以修"止(samatha)",也可以修"觀(vipassana)",若是注意經過鼻頭上觸點的入出息,則是修"止",此步最重要的關鍵是要看到禪相.若是注意呼吸的冷,熱,流動等,則是修"觀"

在下目前是以"止"下手,有一份很棒的說明是: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http://www.taiwandipa.org.tw/images/k/k2-0.zip)

這本書前半部講戒律,後半部裡頭有如何透過入出息念修"止"的詳細說明,提供各位參考,也請各位分享經驗.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