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雜阿含一經】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解讀【雜阿含一經】

文章 seasky » 2005-02-07, 16:46

版上各位大善知識,古往今來對雜阿含一經的眾多解說中,摩訶男法友白話語譯堪為當今所見最完善的一篇!

其中仍存有一處疑問,請大家試著找找看在哪??

-----------------------------------------------------------------------------------------------------------

摩訶男法友白話語譯: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佛陀告訴比丘們說:「應當如實觀察色身(色蘊)是無常的!這樣的觀察就是合於正見的禪觀,能使行者生起厭離心,不再貪愛色身,使心意得到解脫。同理,也如實觀察各種感受(受蘊)、各種認知暨分辨作用(想蘊)、各種出於意志的活動(行蘊)、各種知覺(識蘊)也都是無常的!這樣的觀察就是合於正見的禪觀,能使行者厭離它們,斷除對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之精神現象的貪愛,從而使心意得到解脫。像這樣,比丘們!從五取蘊(五受陰)的繫縛中解脫出來,就能依願自行記說:『此生是長夜輪迴的終點,清淨聖潔的梵行已堅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會再受各種生存境界的羈絆。』如同觀察五蘊無常一樣,觀察五蘊的本質是苦、非【我】,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時,比丘們聽聞佛陀這番開示,都很高興地信受奉行。

-----------------------------------------------------------------------------------------------------------

雜阿含一經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見)。正觀(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見)。正觀(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2-12, 15:03

法友們若能仔細比對經文與語譯,將可發現:摩訶男法友的解說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優點!

舉個例子:

經文: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語譯:如同觀察五蘊無常一樣,觀察五蘊的本質是苦、非【我】,也是同樣的道理。

摩訶男法友在解說時已避開了一處經文中不明顯的缺失,擺脫【空】的迷失,是前所未見的創舉!以正見正知精準正確地引領後學者走向世尊原本教法的解脫正道,不再落入歧途。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2-16, 12:09

seasky 寫:法友們若能仔細比對經文與語譯,....................................以正見正知精準正確地引領後學者走向世尊原本教法的解脫正道,不再落入歧途。
翻譯經文要尊重原典,而不需要什麽“創舉”。也希望你早日回到世尊原本的教法上來,不要用自己的妄想來改造佛法。

頭像
purity
文章: 21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purity » 2005-02-16, 20:00

seasky 寫:避開了一處經文中不明顯的缺失,擺脫【空】的迷失,是前所未見的創舉!
為何在苦與無我間出現【空】的項目就是一種缺失呢?
您如何解釋此處的【空】呢?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2-22, 17:37

shanguan 寫:翻譯經文要尊重原典,而不需要什麽“創舉”。也希望你早日回到世尊原本的教法上來,不要用自己的妄想來改造佛法。
翻譯經文要尊重原典,這個觀念非常好!
基於尊重原典的原則下,解說經文者最好能在末後加註說明。

回到世尊原本的教法上來,正因為如此,擺脫空的迷失就是回到世尊原本的教法。法友請留意一下,現存的雜阿含經與相應部並非完全都是最原初的世尊教法,其流傳過程中已攙雜了些許的誤差,要靠法友們大家共同集合智慧一起來檢視校正。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2-22, 19:24

purity 寫:為何在苦與無我間出現【空】的項目就是一種缺失呢?
您如何解釋此處的【空】呢?
【空】僅是四分之一的【無常】,僅見到四分之一的無常者,能說他見到無常麼?無常無法徹見者,能說他見到緣起麼?

無常的性質是: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成、住、壞、空】反覆不停地循還演變。見空者,只見到【空】,觀察點停留在空,以為空是一切、是涅槃、是真理,未見到其它的【成、住、壞】的現象,忽視【成、住、壞】的存在事實,能說他見到無常麼?無常都無法徹見,如何能見到緣起呢?

是故,雜阿含 80 經,世尊明確說明了「空」的定義: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緣起的三大主要性質:【無常】生滅相續、有情眾生【苦】的展現、沒有自我主體【無我】

「空」如果真的是世尊重要的教導,在世尊進一步反覆地說明:「無常故苦,苦故非我我所」這種句型時都是停留在【非我我所相在】這一項,為什麼不完整說成「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我所」??世尊既已標明「無常、苦、非我」,何以獨獨漏掉「空」不談?世尊最原本的教法就隱藏在其中,法友可以從整部雜阿含經中去找一下看看 ..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2-22, 20:50

這裡的“空”不是你說的那個空,“空”這裡是指“世間法從究竟上來講,是常、樂、我的不存在”的意思,也就是說,“空”包含了無常、苦、無我意義,經典這麽安排,可能次序有些顛倒,似乎應該是“無常、苦、非我、空”的次序更好,但空絕對不是錯誤的地方,因爲阿含經裏説到空的地方很多。空的運用是對前三者的總結。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2-23, 11:29

雜阿含經的一處重大卻不明顯的失誤就在「無常、苦、空、非我」這種句型裡面!較正確的次序應是「空、無常、苦、非我」,最正確的是避開空或拿掉空,只要「無常、苦、非我」三項即可。「單獨一字的空義」本身含糊籠統,任人解釋無一定標準,有空無空皆無所謂,學法者只要把握世尊教導的「無常、苦、非我」三項內觀上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項次,以「非我」(無我)做為內觀體驗的最高階段!(無我的後面若還有任何的項目都可視為多餘的,如空、涅槃寂靜 ..),反覆地正觀正思惟體會五蘊六入處「無常、苦、非我」,即可一步一步地拔除我見,出離渴愛執取有生存無明,順利趨向於涅槃,最後也因我見徹底拔除乾淨無餘而達成無我,無我即證涅槃了。

「“無常、苦、非我、空”的次序更好」,這種說法恰與增一阿含經不謀而合 ...
增一阿含經 卷30 (一○): 佛告尼健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增一阿含的說法有兩處過失:
1. 無我者即是空。將無我根本法義導向空理的層次,方向不正確。
2. 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落入空、有之論諍。

增一阿含經所說的空義,已偏離根本法義,為後起的大乘空義舖路。
學法者當知!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2-23, 13:15

内觀體驗的最高階段正是“空”,也就是涅槃的異名,你說涅槃是多餘的,那麽“涅槃寂靜”的法印也可以取消了。

有為法也是無我的,並不能說無我就是無為法。

你可否知三解脫?即“無相、無作、空”,此三者是内觀“無常、苦、無我”所證的涅槃境界,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說觀“無我”能證“空”解脫,這一點問題都沒有,是你自己的理解有問題。

不要老是拿大乘來作證,大乘中的一些基本論點就是來自於根本佛法的,你不能因爲大乘也說戒定慧就說那也是錯的。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5-02-23, 18:07

空與三昧之王【空三昧】關係重大,
請勿否定【空】!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