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德,麻煩進來看看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10-05-20, 23:50

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現在,作最後的努力,若實在不能明白,我也只好作罷了。

依某些偏面、激進、機械的觀點,六處是不可能有甘味的,只是患難,然而,佛陀明確的要求弟子如實了知甘味及患難,請不要再自作主張的加入“眾生認為”,從而將客觀的“甘味”變成無明眾生主觀的“邪見”。並注意經文中的轉折性的用語“然”等,包括雜81經中的“不應”等詞,而不要含混的理解或遺漏。正確的翻譯古文,是學習經典的前提,切記。
下面的經文引自尼柯耶:

諸比丘!余因如實知如是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諸比丘!依此,余於含括天、魔、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則宣示無上正等覺。

[一七] 第五 若無者(一)
※二 “諸比丘!若于此眼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愛著。然諸比丘!于眼有甘味故,有情於眼有愛著。
三 諸比丘!若於此眼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厭嫌。然諸比丘!於眼有患難故,有情於眼有厭嫌。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siongui
文章: 122
註冊時間: 2010-03-25, 08:00

文章 siongui » 2010-05-21, 01:52

看這串討論下來,突然想到,
色非一向"苦",
跟無常,"苦",無我
這兩個苦或許不是同一個字翻譯過來的,只是剛好都翻成苦.
另一個可能是,這兩個苦其實意含上並不是完全相等.
不知道各位看法如何?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05-21, 02:56

lxd127 寫: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現在,作最後的努力,若實在不能明白,我也只好作罷了。

依某些偏面、激進、機械的觀點,六處是不可能有甘味的,只是患難,然而,佛陀明確的要求弟子如實了知甘味及患難,請不要再自作主張的加入“眾生認為”,從而將客觀的“甘味”變成無明眾生主觀的“邪見”。並注意經文中的轉折性的用語“然”等,包括雜81經中的“不應”等詞,而不要含混的理解或遺漏。正確的翻譯古文,是學習經典的前提,切記。
下面的經文引自尼柯耶:

諸比丘!余因如實知如是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諸比丘!依此,余於含括天、魔、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則宣示無上正等覺。

[一七] 第五 若無者(一)
※二 “諸比丘!若于此眼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愛著。然諸比丘!于眼有甘味故,有情於眼有愛著。
三 諸比丘!若於此眼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厭嫌。然諸比丘!於眼有患難故,有情於眼有厭嫌。
法友不是一向很推崇阿毗達摩嗎?你先將阿毗達摩的釋義貼出來,讓我們參考看看。至於,雜阿含關於「集、滅、味、患、離」釋義的相關經文,我已經整理出來,也貼過了,眾位法友也可以參考看看。如果看不懂經文釋義,有需要的話,只要有法友請求,我也願意舉例稍作解釋。

我覺得「阿毗達摩」還不至於會將「集滅味患離」的「味」解釋成「甘味」。待會也來查一些阿毗達摩的資料看看。 8)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05-21, 03:15

這裏有篇文章對於「七處善」有很清楚的解釋,那我就不必多花時間寫專文了。雜阿含經的釋義也很明白,「味」是指「對於五蘊產生染著的過程,原因就是誤認五蘊有樂可以執持。」「七處善」所說的「味」並非「甘味」。將「味」說成是「甘味」卻不去認真看待經文的解釋,這是「望文生義」的做法。當然,譯者的「錯譯」導致讀者「望文生義」,譯者也必須負很大的責任。

「無常、非我、七處善的探究」: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 ... 013108.pdf

頭像
IanTsai
文章: 355
註冊時間: 2006-09-12, 08:00
來自: 高雄市

文章 IanTsai » 2010-05-21, 10:07

這位自以為很厲害的清淨心朋友,你已經搞錯這段經文。
你確定還要繼續胡搞蠻纏嗎?

這跟你的處境很像
5.警示失慎比丘
“一位失慎的比丘,只會照著教本數他的戒,驕傲於他有227戒,
“至於他真正用心持的戒,又有幾條?”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Talk/DuneGift2.htm


於四聖諦無知,又誇口自己對佛法有多殊勝的見解...真是糟糕的學法人。
不瞭解苦,以為世間有樂。你再學個幾輩子,也清淨不了。

頭像
sheu54998801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10-05-21, 08:00

色非一向苦,一向樂,因欲貪故,而生苦果,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

文章 sheu54998801 » 2010-05-21, 10:58

這一段主要是在說明:一般沒有學佛法的人與正在修行當中的行者之間的差異.一般眾生無知的緣故.住在顛倒及幻想的生活中.把無常當永恆.把苦的當作樂的.把沒有永恆實體的當做有永恆實體的.所以生活在追求享樂.從無滿足的世間當中.殊不知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無常.因無常故苦.因無常苦故非我.這是脈脈相傳的緣起緣滅.而眾生不斷地執取五蘊.其結果就是:此蘊滅已.異蘊相續生.由此以往.生死苦海不斷地沉淪沒溺.不知苦際! 經中有云: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 於受想行識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學佛之人共勉之!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0-05-21, 13:31

peacecila 寫:將「味」說成是「甘味」卻不去認真看待經文的解釋,這是「望文生義」的做法。當然,譯者的「錯譯」導致讀者「望文生義」,譯者也必須負很大的責任。
這是元亨版的翻譯,元亨版的翻譯問題多多。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05-21, 13:35

lxd127 寫:去掉這多餘的四個字以後,意義可大不一樣了。

如果色一向是苦,那麼,眾生不可能因為色而生起樂著。

事實是眾生確實因色而生樂著,那麼,當然就意味著“色一向是苦”——這個假設,受到了否定。

這樣講,還不夠清楚明顯嗎?
「“色一向是苦”——這個假設,受到了否定」這句話是對的,因為這個假設與有垢眾生的行為不符。

它是受到有垢眾生的否定,因為眾生把苦當樂,於色樂著,所以有因、有緣眾生有垢。

我前面說過了,此經開宗明義就說是在討論眾生何因、何緣有垢或清淨,別老是說這是佛陀的見解,佛陀只是在描述這兩種眾生的情況,證明眾生有垢、清淨是有因、有緣而已。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5-21, 14:14

不討論苦樂受在佛法中或許有不同層次的義理,只以經文正確性重新來講
1.巴利英譯版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 ... .than.html
But because form is also pleasurable — followed by pleasure.......這些看來的確像是佛陀在開示五蘊也可以有苦樂受,不是站在眾生立場講話

2.巴利漢譯版 http://sss2002.51.net/books/Tipitaka/Su ... nikaya.htm
摩诃利!然而,乐于受,随于乐,伴乐不伴苦故,众生染着于受,染着故而被缚结,被缚故致杂染.......這裡看來的確像是站在眾生立場講話

3.雜阿含佛光版 http://dblink.ncl.edu.tw/buddha/1a003.htm
摩訶男!以受、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
........這裡看來既像是佛陀在開示五蘊也可以有苦樂受,也可以像是站在眾生立場講話(以字作認為解)

另外,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這五個詞來看,
苦樂受變換無常的意義似佔了三個(非一向樂、隨苦、不離苦),
一切受皆是苦的意義似佔了兩個(非一向樂、憂苦長養)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10-05-21, 14:20

修正:一切受皆是苦的意義似佔了兩個(是苦、憂苦長養)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