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
其實上面經文中,並沒有傳達出佛陀認為色偶爾有樂意思,因為這句是形容有垢眾生的想法。「以」字在這裡是「以為、認為」的意思,也就是說有垢眾生以為色不是苦、有樂,所以於色染著。
色的真正意義就如同下半部經文關於無垢眾生的那個說法,「色非一向樂、是苦」。
雜阿含1經也是一樣,色既然是無常,那麼色就是苦。之所以感覺有樂是因為「於色不知、不明」,認為色也有樂,結果就變成「以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一點看法供參考。
各位大德,麻煩進來看看
Avuso:Avuso 寫: 加上 "證明語法"運用 ~ 若 A 則B ; 所以(由此) ,非A 則非B
就邏輯而言,「若A則B」為真,並不保證「非A則非B」為真,因為二者不等值。例如,「若美國人,則是人。」為真,但「若不是美國人,則不是人。」為假。
佛陀在本經分別運用歸謬法及演繹論證兩種方法來證偽及證真。歸謬法簡單地說,先假設某一狀況,然後卻導出自我矛盾或明顯不合事實、不合理的結論,那麼先前的假設狀況一定是錯誤的,這個證偽方法稱為歸謬法。演繹論證簡單地說,用幾組有效的「因為....所以」敘述證明結論為真。
第一段前半部:,佛陀先假設「若色一向是苦」,導出「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與事實不符的結論(事實是眾生樂著)。此段證明「色一向是苦」為假。
第一段後半部:因為色非一向是苦,所以眾生於色染著,所以眾生於色繫,所以眾生有惱。最後導出「有因、有緣眾生有垢」的結論。此段證明「有因、有緣眾生有垢」為真。
同樣的方法,在第二段前半部證明「色一向是樂」為假;後半部證明「有因、有緣眾生清淨」結論為真。
此經的色一向苦、色一向樂、色非一向苦、色非一向樂等四句是分別站在眾生一般的心態的立場來說的,這些前提的目的在於導出佛陀證偽及證真的結論,用意是在駁斥無因論者富樓那「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的主張。
以上供參考。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 JackieChan
- 文章: 53
- 註冊時間: 2010-02-28, 08:00
大家參考一下第87經
如是我聞。壹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是苦,若色非是苦者,不應于色有病、有苦生,亦不欲令如是,亦不令不如是。以色是苦,以色是苦故,于色病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比丘,色爲常、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無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甯于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壹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觀察。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多聞聖弟子于色得解脫,于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壹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是苦,若色非是苦者,不應于色有病、有苦生,亦不欲令如是,亦不令不如是。以色是苦,以色是苦故,于色病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比丘,色爲常、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無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甯于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壹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觀察。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多聞聖弟子于色得解脫,于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JackieChan
- 文章: 53
- 註冊時間: 2010-02-28, 08:00
雜阿含(九)JackieChan 寫:其實我一直搞不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開篇講的那個:色無常為苦?為什麼色無常就是苦了,這到底是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跳過哪個環節了,而導致理不清思緒。好鬱悶啊!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
其中
...
色無常。無常即苦。
...
意思是說
例如
我們每一個人 的 色身 都將 會老、會病、會死,
“不能 永久保持年輕 不變”以致 不老、不病、不死 -> 就是“無常”。
畢竟 老、病、死 並不是 我們每一個人 想要 的 啊!
如此 不就是 苦 嗎?
是的。我也贊同樓上的法友所說。
聖典裡一般說“五取蘊即苦”,這裡的“五取蘊”主要還是指有情,雖然色蘊也可以包括一些諸如石頭一類的東西,但佛教的核心不是討論物理學知識,而是教導解脫。
“無常”就意味著“生滅”,由於五取蘊是無常的,所以它受到生滅的逼迫,哪怕是一個年輕人,也是一刻不停的奔向死亡,只是我們不願意面對這個事情而已。不論我們是否害怕、恐懼,衰老和死亡總是一步步的逼近,這就是苦。
下面引述清凈道論第十六品的解釋,供你參考:
即此五取蘊為生等的種種痛苦所逼迫,正如火之燒薪,武器之射標的,虻蚊等之集于牛身,收穫者之刈於田地,鄉間的劫掠者之搶於村落;又生等之生於五取蘊,亦如草和蔓等之生於地上,花、果、嫩葉之生於樹上一樣。‘生’是五取蘊的最初的苦,‘老’是它的中間的苦,‘死’是它的最後的苦。‘愁’是如被至死的苦所襲擊的燃燒之苦。‘悲’是不堪於前面的苦的人的悲泣之苦。‘苦’是稱為界的動搖(四大不調)而與不如意的觸所相應者的身的病苦。‘憂’是由於身病的影響于諸凡夫生起心的病苦。‘惱’是由於愁等的增長而生起憔悴呻吟者的心的燃燒的苦。‘求不得’是不得如意的人的不能完成其所希求的苦。如是以種種的方法來考察,則知五取蘊是苦。如果把苦一一來指示,則經多劫也說不完。正如取一滴水而代表全大海的水滴的味一樣,世尊為了指示一切苦而簡略於五取蘊中,所以說‘略說五取蘊是苦’。
聖典裡一般說“五取蘊即苦”,這裡的“五取蘊”主要還是指有情,雖然色蘊也可以包括一些諸如石頭一類的東西,但佛教的核心不是討論物理學知識,而是教導解脫。
“無常”就意味著“生滅”,由於五取蘊是無常的,所以它受到生滅的逼迫,哪怕是一個年輕人,也是一刻不停的奔向死亡,只是我們不願意面對這個事情而已。不論我們是否害怕、恐懼,衰老和死亡總是一步步的逼近,這就是苦。
下面引述清凈道論第十六品的解釋,供你參考:
即此五取蘊為生等的種種痛苦所逼迫,正如火之燒薪,武器之射標的,虻蚊等之集于牛身,收穫者之刈於田地,鄉間的劫掠者之搶於村落;又生等之生於五取蘊,亦如草和蔓等之生於地上,花、果、嫩葉之生於樹上一樣。‘生’是五取蘊的最初的苦,‘老’是它的中間的苦,‘死’是它的最後的苦。‘愁’是如被至死的苦所襲擊的燃燒之苦。‘悲’是不堪於前面的苦的人的悲泣之苦。‘苦’是稱為界的動搖(四大不調)而與不如意的觸所相應者的身的病苦。‘憂’是由於身病的影響于諸凡夫生起心的病苦。‘惱’是由於愁等的增長而生起憔悴呻吟者的心的燃燒的苦。‘求不得’是不得如意的人的不能完成其所希求的苦。如是以種種的方法來考察,則知五取蘊是苦。如果把苦一一來指示,則經多劫也說不完。正如取一滴水而代表全大海的水滴的味一樣,世尊為了指示一切苦而簡略於五取蘊中,所以說‘略說五取蘊是苦’。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因為「諸受」的「變動」(無常)本身就是「苦」,只有「寂滅、止息」才是「痛苦的止息」。會變動的事物,就不可能只樂不苦,它一定上上下下的振盪,「獲得」就覺得「快樂」,「失去」就覺得「痛苦」,明知最後必將空無所得卻又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本身也是「苦」。如果將這些會「變動」的事物(五蘊),視為「我」或「我所有」,那就是直接與「痛苦」劃上等號。upasaka 寫:請教大家:redredkiss 寫: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474經「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這段文字有什麼看法?
九次第定的「諸行漸次寂滅、止息」為什麼說是「一切諸受悉皆是苦」的理由?
一般人只認識到「色苦」卻不識「受苦」、「想苦」、「行苦」、「識苦」的可怕之處。以「想」或「識」來說,瞬間生滅很快速,以「想」為我、以「識」為我,光這兩個「我」一天之內就不知道要生死千百萬次?以佛陀的教導---「五蘊是苦」的道理來看,這是很痛苦的事。平常生活有時候「想」得過多就會覺得不舒服,道理就在此處,可以自己體會看看。就像那個「砍不死藏僧」故事一樣,砍不死的藏僧卻一定要死但又砍不死,不知厲害的人誇他修行高深,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那是很可怕的業報無關修行。
最後由 peacecila 於 2010-05-12, 01:17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