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德,麻煩進來看看
- JackieChan
- 文章: 53
- 註冊時間: 2010-02-28, 08:00
各位大德,麻煩進來看看
色非一向苦,一向樂,因欲貪故,而生苦果,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這樣嗎?我學了這麼久,到現在還是覺得只是學到了皮毛,希望各位大德再支支招,幫幫忙!有什麼好辦法和經驗嗎?
Re: 各位大德,麻煩進來看看
因為「無明障覆」所以眾生不知色為一向苦,故於色生欲貪。可以參考雜阿含基本上有很多篇章,都在講這個意思。我不知道你這個「色非一向苦、色非一向樂」的說法是那裏來的,不過,證諸雜阿含經這是錯誤的說法,很明顯的悖於佛說。JackieChan 寫:色非一向苦,一向樂,因欲貪故,而生苦果,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這樣嗎?我學了這麼久,到現在還是覺得只是學到了皮毛,希望各位大德再支支招,幫幫忙!有什麼好辦法和經驗嗎?
- JackieChan
- 文章: 53
- 註冊時間: 2010-02-28, 08:00
《雜阿含經》第81經有如下句子:
“摩诃男,何因何緣衆生有垢?何因何緣衆生清淨?摩诃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衆生于色染著,染著故系,系故有惱。摩诃男,若受、想、行、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诃男,以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衆生于識染著,染著故系,系故生惱。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緣衆生有垢。
“摩诃男,何因何緣衆生清淨?摩诃男,若色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衆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衆生厭離于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诃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衆生不應因識而生厭離。摩诃男,以受、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衆生厭離于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緣衆生清淨。”
希拉前輩,這是怎麼說,產生了矛盾的說法,還是我還不能完全理解,請賜教。
“摩诃男,何因何緣衆生有垢?何因何緣衆生清淨?摩诃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衆生于色染著,染著故系,系故有惱。摩诃男,若受、想、行、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诃男,以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衆生于識染著,染著故系,系故生惱。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緣衆生有垢。
“摩诃男,何因何緣衆生清淨?摩诃男,若色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衆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衆生厭離于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诃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衆生不應因識而生厭離。摩诃男,以受、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衆生厭離于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緣衆生清淨。”
希拉前輩,這是怎麼說,產生了矛盾的說法,還是我還不能完全理解,請賜教。
雜阿含81經經文重點主要分上下兩部份。
ㄧ、
1.若色非一向是苦...如果眾生認為色是樂,不應樂著。(不合理)
2.以色非一向是苦...因為眾生認為色是樂,於色染著。(合理)
3.若受、想、行、識,非一向是苦...如果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樂,不應樂著。(不合理)
4.以識非一向是苦...因為眾生認為色是樂,於色染著。(合理)
二、
5.若色一向是樂...如果眾生認為色是樂,不應厭離。(合理)
6.以色非一向樂...因為眾生認為色是苦,於色厭離。(合理)
7.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如果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樂,不應厭離。(合理)
8.以受、想、行、識...因為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苦,於色厭離。(合理)
單純從此經來看,1、3兩句經文就是不合理的地方,去掉這兩個非字,文意就通順,而且也合理。
再對照相應的巴利經文(SN22.60),其實就可以確定雜阿含81經裡的這兩個非字是多餘的了。修改過經文如下。
ㄧ、
1.若色一向是苦...如果眾生認為色是苦,不應樂著。(合理)
2.以色非一向是苦...因為眾生認為色是樂,於色染著。(合理)
3.若受、想、行、識,一向是苦...如果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苦,不應樂著。(合理)
4.以識非一向是苦...因為眾生認為色是樂,於色染著。(合理)
二、
5.若色一向是樂...如果眾生認為色是樂,不應厭離。(合理)
6.以色非一向樂...因為眾生認為色是苦,於色厭離。(合理)
7.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如果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樂,不應厭離。(合理)
8.以受、想、行、識...因為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苦,於色厭離。(合理)
把1、5句,2、6句,3、7句,4、8句,彼此互相對照來看,也會發現去掉1、3兩句的非字才是正確。
ㄧ、
1.若色非一向是苦...如果眾生認為色是樂,不應樂著。(不合理)
2.以色非一向是苦...因為眾生認為色是樂,於色染著。(合理)
3.若受、想、行、識,非一向是苦...如果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樂,不應樂著。(不合理)
4.以識非一向是苦...因為眾生認為色是樂,於色染著。(合理)
二、
5.若色一向是樂...如果眾生認為色是樂,不應厭離。(合理)
6.以色非一向樂...因為眾生認為色是苦,於色厭離。(合理)
7.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如果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樂,不應厭離。(合理)
8.以受、想、行、識...因為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苦,於色厭離。(合理)
單純從此經來看,1、3兩句經文就是不合理的地方,去掉這兩個非字,文意就通順,而且也合理。
再對照相應的巴利經文(SN22.60),其實就可以確定雜阿含81經裡的這兩個非字是多餘的了。修改過經文如下。
ㄧ、
1.若色一向是苦...如果眾生認為色是苦,不應樂著。(合理)
2.以色非一向是苦...因為眾生認為色是樂,於色染著。(合理)
3.若受、想、行、識,一向是苦...如果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苦,不應樂著。(合理)
4.以識非一向是苦...因為眾生認為色是樂,於色染著。(合理)
二、
5.若色一向是樂...如果眾生認為色是樂,不應厭離。(合理)
6.以色非一向樂...因為眾生認為色是苦,於色厭離。(合理)
7.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如果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樂,不應厭離。(合理)
8.以受、想、行、識...因為眾生認為受、想、行、識是苦,於色厭離。(合理)
把1、5句,2、6句,3、7句,4、8句,彼此互相對照來看,也會發現去掉1、3兩句的非字才是正確。
我們從第二段開始來看好了,因為第二段說得比較清楚,第一段與第二段是兩段相互比較的論說方式,所以只要瞭解其中一段就能推敲出另外一段的意思。JackieChan 寫:《雜阿含經》第81經有如下句子:
“摩诃男,何因何緣衆生有垢?何因何緣衆生清淨?摩诃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衆生于色染著,染著故系,系故有惱。摩诃男,若受、想、行、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诃男,以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衆生于識染著,染著故系,系故生惱。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緣衆生有垢。
“摩诃男,何因何緣衆生清淨?摩诃男,若色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衆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衆生厭離于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诃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衆生不應因識而生厭離。摩诃男,以受、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衆生厭離于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緣衆生清淨。”
經文的前提是為了探討:「眾生清淨與不清淨的因緣,只有清淨者才能得解脫。」文中有一個「一向」這個名詞,我跳過先作保留。所以這樣看就會更清楚。故重組簡化第二段的經文如下:
「何因何緣衆生清淨?若五蘊非苦,衆生不應因五蘊而生厭離。以五蘊是苦,是故衆生厭離于五蘊,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是名有因有緣衆生清淨。」這是這篇經文最主要的意思,眾生可以證得解脫的因緣就是「五蘊是苦非樂。」假定「五蘊是樂非苦」那麼沒有任何眾生可以證得解脫,因此也就不需要解脫法。所以說,有眾生不得解脫的因緣,也有眾生得解脫的因緣,這其中的關鍵就很清楚,這篇經文主要的論說就是在講這個意思:「不見五蘊是苦,便不得解脫。」
如何證得「解脫」?可以參考雜阿含第一經,此篇經文是原始佛法的修行總綱領,以第1經對照81經的論說,將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另外,雜阿含81經的經句有些脫文或錯亂之處。Dogbert已經對照相應部寫了一些更正的經句。網路上也可以找到林崇安教授引經據典所寫的更正文章:《雜阿含經》經文的釐正初探
http://old.ykbi.edu.tw/htm/periodical_8_1.htm
我覺得這段經文沒有不可理解的地方。
因為,“色一向是苦”和“色是苦”是兩個語境和含義不同的表述。
前者是指“色只有患,而沒有味”,而後者是指“色法歸根結底是苦”。
相反,“色一向是樂”,是指“色法只有味,而無患”。當然,這個假設更明顯是不成立的。
實際情況是:色法即有味,也有患,但歸根結底是苦,以過患為根本。無明凡夫樂著其味,不見過患,所以受到束縛,而由於過患的存在,見到過患,所以,眾生有機會得解脫。
因為,“色一向是苦”和“色是苦”是兩個語境和含義不同的表述。
前者是指“色只有患,而沒有味”,而後者是指“色法歸根結底是苦”。
相反,“色一向是樂”,是指“色法只有味,而無患”。當然,這個假設更明顯是不成立的。
實際情況是:色法即有味,也有患,但歸根結底是苦,以過患為根本。無明凡夫樂著其味,不見過患,所以受到束縛,而由於過患的存在,見到過患,所以,眾生有機會得解脫。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 redredkiss
- 文章: 209
- 註冊時間: 2007-03-27,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