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upasaka
- 文章: 547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upasaka » 2010-04-29, 13:53
upasaka 寫:我查過AN3.12,好像沒有這方面的內容。
重新讀AN3.12,並參讀建山明法友貼出的經文,我修正上述對於該經典的看法。依據上述兩經,證果者會記得他證果的地點。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0-04-29, 14:50
說的好聽些,這是仁者見仁.
應該如何讀1130經呢?解悟是這樣讀的: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經行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到這裏就結束了.
後面的
如經行處。如是住處.坐處.臥處亦如是說。如是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
就是後人(或者說傳頌者個人)的解釋了.
我如此一分, 應該有人能明白我為什麽會笑了.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0-04-29, 15:25
我再說的明白些吧:
upasaka在前面引用(雜979)
佛陀最後的教誨:
於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 於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
再結合我的理解:
freshman 寫:不過呢,我也可以鬥膽發揮一下:
從凡夫--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五個點來看,不論是在家還是出家,只要你放逸,你就只能呆在原地,要想往上走,你就不能放逸。
也就是說:
要證四沙門果,他必須在證果的當時具足八正道.也就是說精勤禪思是不能少的.
那麽,按照通常的說法(暫時這樣說吧,細微處很難說),精勤禪思時你是念住於你的禪修
業處 呢還是你當時
修行的地點 呢?
當然是你的業處,你要是念住於當時的地點的話,你就偏離八正道了.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0-04-29, 15:37
前面說了證果前的情況.
再來說證果的當下:
證果之時,行者看見的是法還是當時的地點?當然是法,所以證初果也叫見法.
一見之下他當然是有喜悅,但是再喜悅他也是喜悅這個法,對於這個法,他如此的喜悅以至於會念念不忘.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0-04-29, 16:14
再說一說證果之後:
兩年前我就說過:見法之人,時時刻刻,想見就見.
也是說的,對於他所見的法,他會時刻去見,見一次喜歡一次,見一次實驗一次,實驗一次滅除一次苦.
對於他見法時的地點,他可能會偶爾想起,但是每次想起都會被行者認為是雜念而將念住拉回到他所致力於的禪修之處(法或八正道上來)
再回頭來看1130經:
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
彼處
這裏常念彼處的彼處
不是那個地點, 而是行者當時見到的(或正在用工的那個)
法.
-
upasaka
- 文章: 547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upasaka » 2010-04-29, 16:14
我的看法是:
1130經的「盡其形壽,常念彼處」的意思是「終身記得」,如同AN3.12的意思。此處的念是記得的意思,不是禪思。
對於此生重大事件發生的地點終生記得應該很平常。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
upasaka
- 文章: 547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upasaka » 2010-04-29, 16:31
AN3.12經文不長,我把前半段貼出,讓大家明白此經的文脈:
諸比丘!關於刹帝利種澆頭王之三者,將被終身記憶。云何為三者耶?
諸比丘!刹帝利種澆頭王所生之處,諸比丘!是關於刹帝利種澆頭王應終身記
憶之第一。復次,諸比丘!刹帝利種王之澆頭處,諸比丘!是關於刹帝利種澆頭王應終身記憶之第二。復次,諸比丘!刹帝利種澆頭王戰勝已,于戰勝住始戰之處。 諸比丘!是關於刹帝利種澆頭王所應終身記憶之第三。諸比丘!此等三者,是關於刹帝利種澆頭王應受終身記憶者。
證果是此生重大事件,發生的地點很自然地會終生記得,應該是此經的意思。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10-04-29, 16:31
我的看法是,佛陀要弟子記住當時成功的經驗,如當時的禪修方式(坐禪、行禪)、業處、時間、客觀環境等等,好讓自己禪修時可以複製更多的成功經驗,倒也不是特別指時間點這一樣。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0-04-29, 16:31
我們學佛的人都應該是行者,這裏的念就是念住的念,
作為一個行者,他常常念住的當然是法,是身受心法,如果念住於當時的地點就不對了,就是雜念,不善念,邪念,是要熄滅的
而只有念住於法,才是正念,是善念,是要努力增長的.
所以佛才會說:盡其形壽。常念 彼處.
我的初吻也會記住,這於佛法無益啊,何必 盡其形壽。常念之呢?
-
建山明
- 文章: 1082
-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由 建山明 » 2010-04-29, 16:36
freshman 寫:說的好聽些,這是仁者見仁.
應該如何讀1130經呢?解悟是這樣讀的: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經行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到這裏就結束了.
後面的
如經行處。如是住處.坐處.臥處亦如是說。如是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
就是後人(或者說傳頌者個人)的解釋了.
我如此一分, 應該有人能明白我為什麽會笑了.
你這樣讀,很明顯在閱讀理解上是錯誤的。後面的“如經行處。如是住處.坐處.臥處亦如是說。如是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
不是傳誦者的“解釋”,而是傳誦者對經文的“簡略處理”,這並非1130經獨有,《雜阿含》的其它經篇也有作這樣“簡略處理”的。
“如經行處。如是住處.坐處.臥處亦如是說。”完整的傳誦是這樣的:
(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住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坐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4)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臥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
“如是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完整的傳誦是這樣的:
(二)(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尼經行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尼盡其形壽。常念彼處。”(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尼住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尼盡其形壽。常念彼處。”(3) ……。(4) ……。(三)……。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