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原來如此!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Dogbert 寫:其實很簡單,我只是把行蘊跟識蘊搞在一塊,結果就造成思想上的混亂。
六識與心意識
以下是北傳中的說法。
心:第八識。
意:第七識。又是意根。
識:第六識。不含前五識。
此三個字基本不跟五蘊掛鉤,若一要說的話,那就是歸於識蘊。這在南傳中大約沒有這種說法。
心:第八識。
意:第七識。又是意根。
識:第六識。不含前五識。
此三個字基本不跟五蘊掛鉤,若一要說的話,那就是歸於識蘊。這在南傳中大約沒有這種說法。
令心柔軟善法義,令口安祥善法言,令身篤實善法行。部落格:http://fatsiba.blogspot.com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Re: 六識與心意識
《中阿含經卷第七 (30)》lxd127 寫:我認為沒有差異。Dogbert 寫:經典中六識的識與心、意、識的識是否有差異?
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
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若內耳鼻舌身意處壞者。外法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
諸賢。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六識存不存在,決定於六根
譬如,如果眼根損壞,則無眼識。如果意根損壞,則無意識
除此外,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六根會動?
為什麼死人的六根不會動?
這說明了,第七識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六根並不是由六識所驅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想思是意行。依心轉。是心數法』
[想思 - 意行]就是第七識。
它不同於六識。它不是從[六根]緣[六塵]所生
它就是佛陀所說的[心意識]。
Re: 六識與心意識
你這是自己的推測,關鍵是‘我’在作怪。serendipity 寫:《中阿含經卷第七 (30)》lxd127 寫:我認為沒有差異。Dogbert 寫:經典中六識的識與心、意、識的識是否有差異?
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
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若內耳鼻舌身意處壞者。外法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
諸賢。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六識存不存在,決定於六根
譬如,如果眼根損壞,則無眼識。如果意根損壞,則無意識
除此外,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六根會動?
為什麼死人的六根不會動?
這說明了,第七識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六根並不是由六識所驅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想思是意行。依心轉。是心數法』
[想思 - 意行]就是第七識。
它不同於六識。它不是從[六根]緣[六塵]所生
它就是佛陀所說的[心意識]。
如果能領悟‘無我’,就不存在這樣的推測。
Re: 六識與心意識
這位法友所持的見解,可能也是很多人的想法!serendipity 寫:《中阿含經卷第七 (30)》lxd127 寫:我認為沒有差異。Dogbert 寫:經典中六識的識與心、意、識的識是否有差異?
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
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若內耳鼻舌身意處壞者。外法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
諸賢。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六識存不存在,決定於六根
譬如,如果眼根損壞,則無眼識。如果意根損壞,則無意識
除此外,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六根會動?
為什麼死人的六根不會動?
這說明了,第七識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六根並不是由六識所驅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想思是意行。依心轉。是心數法』
[想思 - 意行]就是第七識。
它不同於六識。它不是從[六根]緣[六塵]所生
它就是佛陀所說的[心意識]。
但是,他可能曲解了經意!
雜阿含568經內容,主要是在說明「進出禪那」的過程,
文中說:
《........「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
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這當中,「出息、入息」是身體的活動「身行」,大家當無異議!
─「覺、觀」是口「行」,此處的「覺、觀」與「口行」是指:你在禪修的過程中,所生起的「內心私語」(「禪悅」書中有提!),也就是「紛飛的意念」,但這是屬於「意觸所生的想法」!並非是真正有「口語」。
─「想、思」是意「行」,應該只有「思」是意「行」。而此處的「思」是指「意觸生思」哦!而在禪修的過程中,「五內入處」、「五外入處」、「前五識」漸漸地被暫時壓抑住而消失,只剩下「意」、「意識」、「法」待你去克服!「意觸生受」、「意觸生想」、「意觸生(思)行」只是「意識」主導下所衍生的感受、想法、行為而已。
至於,serendipity法友所提的:《....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六根會動?為什麼死人的六根不會動? ......》───這段話,希望大家好好地去深思!它有特殊的含意!
世上,只有兩類的人六根不會動!一是死人,另一是深入禪那的禪修者。
上述,是個人的想法,僅提供參考!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經典說眼識都會用「緣眼及色,生眼識」這種解釋方式,眼根、色塵相遇則眼識生起,其他五識亦同。serendipity 寫: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眼識依眼根
耳識依耳根
鼻識依鼻根
舌識依舌根
身識依身根
意識依意根............但,〔想思〕依〔心〕。
從眼識到意識,乃至〔想思〕。各各所依不同,
如果把〔想思〕與六識混為一談,完全是大錯特錯。
眼根只能生眼識,耳根只能生耳識..........意根只能生意識。
而〔想思〕從〔心〕生
顯然〔想思〕是六識外的第七個心法
經典沒說「眼識依眼根」,更沒說「眼根生眼識」,眼根、色塵是眼識生起的條件,眼根、色塵是色,眼識是心,眼識不是從眼根生出來的,而是「緣眼及色,生眼識」,別再亂改字了。
不管你發明多少個「xx外的第xx個心法」,沒有意根就是個沒有思想的活死人。所以話說回來,你這個xx心(或意、或識)沒意根存在也沒有生起的條件,所以最後還不是要「緣意及法,生意識」嗎?哪來還有六識外的心、意、識?六識就包含了所有人類的心理活動了。
而經典說六識,通常是為了區別不同情況下而生起的識,也因此給它不同的名稱。說心、意、識,通常是為了區別身、心兩者差別而說的,兩者使用的場合往往不同。你在A經文加了B經文的ㄧ個字,然後跟B經文套在一起解釋,這樣不是在解讀經文,而是在曲解經文。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第x識、第x識跟六識不同,可以獨立於五蘊或六根、六識存在而不斷生死輪轉,這個獨立於五蘊外的XX識,又是佛陀說的異我,也是佛陀所否定的東西,經典提到非常多次了。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這裡的心,你若是把它跟識蘊看成兩個不同的東西,那就表示你對識蘊的理解有問題。也因為誤以為是兩種東西,自然就有有越來越多的心、識被發明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