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證初果?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IanTsai
文章: 355
註冊時間: 2006-09-12, 08:00
來自: 高雄市

文章 IanTsai » 2010-04-10, 23:51

freshman 寫: 一個人不能做到“晝夜禪思,精勤修習”,就是“放逸”。
所以,也可以探討一下“晝夜禪思,精勤修習”和“八正道”的關系。
所以放逸的在家居士是不可能證初果? 這是您所要表達的意見嗎?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11, 01:52

嘿,經文早就都給你貼出來了,【雜阿含經】第855經,第856經的意思是說:談到放逸\不放逸不是給未入流的人說的。

不過呢,我也可以鬥膽發揮一下:

從凡夫--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五個點來看,不論是在家還是出家,只要你放逸,你就只能呆在原地,要想往上走,你就不能放逸。

另外,即使你放逸。你也不會往後退,從初果退到凡夫。或者從三果到二果。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0-04-11, 11:27

upasaka 寫:
leeyc2 寫:我們該怎樣看待SN55.5 快結尾的這句?

One who possesses this Noble Eightfold Path, venerable sir, is called a stream-enterer.
(菩提尊者英譯相應部P1792)
對照法隨法行,practise the Dhamm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 。
posses與practise二者的差異,值得深思。
很希望能對how to 這方面有更清晰.更深入的了解,我們研究經典,如果缺乏practice the Dhamm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 ,終究難以真正地深入佛法

能不能請師兄再詳細解釋?謝謝!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0-04-11, 12:34

在四預流分的法隨法行階段,行人只是依照法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 )去實踐法或練習法(practise the Dhamma),使自己的行持與法一致。就如俗語說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到了入流者階段,行人已經自己擁有(posses)了八正道,八正道已經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時候八正道已經不是懸在空中讓他把它做為行為的依照或希望與它一致的東西了。

這是我認為的practise與posses二者的差別,這也是預流分與入流者的差別之一。這樣也順便解決了你以前「證果後就不必practice the Dhamm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 了嗎?」的疑問。

提供參考。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0-04-11, 13:04

上面對法隨法行的說法,也許大家會覺得很奇怪。
我只是在內涵上強調practice與possess的差別。
依practice 「the Dhamm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 .」一般的斷句也可。重點在於practice與possess的差別。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fatsiba
文章: 57
註冊時間: 2010-04-03, 08:00

文章 fatsiba » 2010-04-20, 19:09

Dogbert 寫:你的帖子問題很多,簡單提兩點說明。

一、「若不觸六塵,又怎能判斷當下用心是否已見道」無法推論出「守護根門就是見道」這個結論。
復:我所言,意指是否已見道,其是否有疑結可以由此來判斷。並沒有
  您所謂的「守護根門就是見道」之誤解。

二、你說「煩惱(三毒)與自在(梵行),是為一體,如手之兩面,若無煩惱何有自在?」,問題是你見過哪個阿羅漢跟煩惱是為一體?有煩惱不是斷煩惱的原因,斷煩惱證四果的原因是行八正道。
復:阿羅漢無所得,何時阿羅漢又與煩惱成為一體?
  若說無所得就是梵行,則煩惱於阿羅漢而言亦是無所得,則梵行與
  煩惱是一體之說,其義亦不破。  
  
令心柔軟善法義,令口安祥善法言,令身篤實善法行。部落格:http://fatsiba.blogspot.com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04-21, 09:05

一、所以你後面的話又否定你前面說「眼見春宮影片、祼女圖、實際女體之裸裎於眼前,此時無任何貪淫習氣反應,則為忍可也。 忍可於三界外境而不再落入懷疑勝劣之分別中,這就是見道的境界。」這句話了。

二、你的阿羅漢「無所得」,跟煩惱於阿羅漢而言亦是「無所得」,明顯是兩個不同的意思,這叫做詭辯,舉個例子。

你這個詭辯方式就像是說,「若說無得病就是健康,則病於小王亦是無得,則健康與生病是一體說,其義亦不破。」

頭像
fatsiba
文章: 57
註冊時間: 2010-04-03, 08:00

文章 fatsiba » 2010-04-21, 11:49

Dogbert 寫:一、所以你後面的話又否定你前面說「眼見春宮影片、祼女圖、實際女體之裸裎於眼前,此時無任何貪淫習氣反應,則為忍可也。 忍可於三界外境而不再落入懷疑勝劣之分別中,這就是見道的境界。」這句話了。
  使用「不住六塵」的方法,您稱為守護根門,這類的行者,並不代表他已見道。而已見道者,面臨六塵外境卻是「不再懷疑」於四法印,能用十六行(俱捨論的說法),我之前是用「不再落入懷疑勝劣之分別中」來說明。

  至於『 此時無任何貪淫習氣反應,則為忍可也 』,並不是見道人的境界,而是二果或三果人的境界。我用該語,只是要引用「忍可」之旨意,來說明見道人亦忍可,只是「忍可於無疑」,而不是忍可於無貪愛。

二、你的阿羅漢「無所得」,跟煩惱於阿羅漢而言亦是「無所得」,明顯是兩個不同的意思,這叫做詭辯,舉個例子。

你這個詭辯方式就像是說,「若說無得病就是健康,則病於小王亦是無得,則健康與生病是一體說,其義亦不破。」
  疾病於人,是三界內之事。無病於人,亦是三界內之事。而三界生於三毒,此二事果真是一體說。仁者已得出正解,但卻不信!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無論因緣是何類別,對於阿羅漢而言,皆是妄想執著所致。若破三毒,則無論因緣的類別是何種,皆如昨夢,夢中得寶與失寶,於醒寤人又有何差別?三界內的各類別因緣,於阿羅漢而言亦如此。

  所謂各類別因緣,乃指種子因,陽光、泥土、水諸緣和合能生成樹。這是一類別。過去世欠債為因,今生雙方會遇為緣,所以欠者還錢,這亦是一類別。所以,因緣有無量類別,但對阿羅漢而言皆是相同意思。
令心柔軟善法義,令口安祥善法言,令身篤實善法行。部落格:http://fatsiba.blogspot.com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0-04-21, 12:46

一、這其實還是守護根門,跟見道沒有直接關係。守護根門當下是「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守護根門不但跟見道沒有直接關係,也跟二果或三果沒有直接關係。

二、對阿羅漢而言,梵行就是斷除煩惱的方式,兩者是敵對法,你看過哪位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不繼續修梵行的?

頭像
fatsiba
文章: 57
註冊時間: 2010-04-03, 08:00

文章 fatsiba » 2010-04-21, 13:16

Dogbert 寫:一、這其實還是守護根門,跟見道沒有直接關係。守護根門當下是「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守護根門不但跟見道沒有直接關係,也跟二果或三果沒有直接關係。

二、對阿羅漢而言,梵行就是斷除煩惱的方式,兩者是敵對法,你看過哪位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不繼續修梵行的?
我已見道,我所說的就是我的經驗。您若不能體會,應該說的我已說,再來就是您的事了!

先祝福您!
令心柔軟善法義,令口安祥善法言,令身篤實善法行。部落格:http://fatsiba.blogspot.com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