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證初果?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04-09, 16:57

放輕鬆,什麼都不做,算不算「放逸」呢?
放輕鬆,什麼都不做,這樣就沒有「正精進」嗎?

我真的覺得將「正精進」定義清楚再來討論會比較好點,上文就有師兄問說:
法友的意思是:
放逸=不精進
不精進=沒有(八正道的)正精進
是嗎?
我提醒一點,「正精進」又有「正勤」之意,別名叫:「四正勤」,不妨,看看「四正勤」怎麼說。

所謂的「五欲功德」,可以參考雜阿含五四七經: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有五欲功德。謂眼識色愛.樂.念。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愛.樂.念。於此五欲功德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濁。梵志。若如是者。雖復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雖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於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濁。若如是者。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成就老人法。為宿士數。


「初果」雖受享「五欲功德」所帶來的樂趣,對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有染著,但初果具有足夠的「四正勤」(正精進)不致於令其犯下足以墮入惡道的行為。你要說初果放逸,那要看跟什麼人比較,跟凡夫比較,初果是精進,因為不放逸於惡行,但凡夫是放逸,會因染著於五欲功德為「身見」所惑而造下墮入惡道的行為。跟阿羅漢比較,阿羅漢是精進的,因阿羅漢於一切時心不染著於五欲功德,但初果若心有染著五欲功德時,是放逸的。

所以,之前說過,要看什麼條件與前提,還要看跟什麼樣的人做比較而定,但基本上,初果「越凡夫地,斷三結,不墮於三惡道」,這是不爭的事實,跟凡夫比較,具足不墮入於惡道的「正精進」。

空有初果的名頭或自認成為什麼人了,於實際生活又有什麼用呢?還是務實一點,理解八正道,在生活中盡量去實踐它,符合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相之說,於生活才真有實益。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04-09, 17:04

freshman 寫:什麽是放逸?【雜阿含經】第855經、第856經就有啊.前面已經貼過了。
佛陀說,他不會為所有的人講解「不放逸行」---因為只有阿羅漢不需要,其他人都需要。

照你這樣放逸=不具備正精進的理解方式,那麼,初、二、三果都是不具備「正精進」的放逸者,只有阿羅漢不是。照你的邏輯推論下來,不就變成這樣了嗎?你覺得這有可能嗎?是否應該反省一下什麼是「八正道」的「正精進」?
雜阿含:
(二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為一切比丘說不放逸行。亦非不為一切比丘說不放逸行

不向何等像類比丘說不放逸行。若比丘得阿羅漢。盡諸有漏。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正解脫。如是像類比丘。我不為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彼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復堪能作放逸事。我今見彼諸尊者得不放逸果。是故不為彼說不放逸行

為何等像類比丘說不放逸行。若諸比丘在學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隱。向涅槃住。如是像類比丘。我為其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以彼比丘習學諸根。心樂隨順資生之具。親近善友。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所以者何。彼眼識所可愛樂.染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染.不繫著住。以不喜.不讚歎.不染.不著住故。專精勝進。身心止息。心安極住不忘。常定一心。無量法喜。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終不退滅隨於眼色。於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最後由 peacecila 於 2010-04-09, 17:1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09, 18:58

你有些誤解了我的意思,我澄清如下: :lol:

照我這樣放逸=不具備正精進的理解方式,那麼,初、二、三果都會(在某些時候)不具備「正精進」(而成為放逸者),只有阿羅漢不是。

照我的邏輯推論下來,就變成上面這樣了.我覺得這有可能! :wink: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09, 19:34

peacecila 寫:放輕鬆,什麼都不做,算不算「放逸」呢?
放輕鬆,什麼都不做,這樣就沒有「正精進」嗎?
對,這是「放逸」,沒有「正精進」.

理由:他沒有進行精勤禪思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04-09, 19:45

freshman 寫: 理由:他沒有進行精勤禪思
如果被認為是「放逸」的行為,只是因為沒有進行精勤禪思。這種「放逸」的理由,我覺得還可以接受。

可是,你不要跟我說,你是初果,但你的「放逸」卻是「造惡」---內容是會墮入惡道的行為--那這種「放逸」的行為,卻自認是「初果」,那我沒辦法接受,那是「凡夫行」,非八正道。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09, 19:59

peacecila 寫: 可是,你不要跟我說,你是初果,但你的「放逸」卻是「造惡」---內容是會墮入惡道的行為--那這種「放逸」的行為,卻自認是「初果」,那我沒辦法接受,那是「凡夫行」,非八正道。
8我什麽時候這樣說的,你能給個聯接嗎?O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10-04-09, 20:03

freshman 寫:
peacecila 寫: 可是,你不要跟我說,你是初果,但你的「放逸」卻是「造惡」---內容是會墮入惡道的行為--那這種「放逸」的行為,卻自認是「初果」,那我沒辦法接受,那是「凡夫行」,非八正道。
8我什麽時候這樣說的,你能給個聯接嗎?O
我只是舉例說。因為,這種討論很容易讓人誤解。所以,才問說,怎麼定義「放逸」與「正精進」?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09, 20:08

哈,原來是誤會。我應該不會那樣說,還以為是有人山寨了我。 :lol: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如何知道證初果?

文章 peacecila » 2010-04-09, 20:08

freshman 寫:
peacecila 寫:這裏頭很容易產生是否證得初果誤解的關鍵點在於:「理悟佛法容易」但「實踐八正道困難」,所以最終必須以實際生活狀況能否實踐「八正道」來檢視是否真的已經證得初果。
這個值得探討。

有沒有這種可能:知道路怎麽走了,但是這條路還不是太好走?尤其是在開頭的一段:泥濘,拈腳,總是滑交跌到。也就是說:實踐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在家。 :(
你說的困難具體是指什麼?無法持續精勤禪思(=放逸)嗎?還是另有所指?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0-04-09, 20:22

對,主要是指這個。客觀上來說,外部環境不允許;主觀上來說,“心”不夠力。 再有就是:五欲的誘惑力太大了。:lol: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