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過來問好了,在比較原始的經典中,有人證初果但是不知道自己證初果的嗎?
若有的話,可以請諸位先進引出該段經文嗎?
如何知道證初果?
見道者,必具下列三要素:
(1) 成就六法
一不樂聞法。
二雖聞法不攝耳聽。
三不為知解。
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
五所得法不善守護。
六不成就順忍。
反此六種。則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註一)
(2) 斷三結
見結(五見)、戒取結、疑結。
五見: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
(3) 具十六行相(又云十六心)
一苦法智忍,斷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也。
二苦法智,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三集法智忍,斷欲界集諦下見惑之智也。
四集法智,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五滅法智忍,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也。
六滅法智,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七道法智忍,斷欲界道諦下見惑之智也。
八道法智,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九苦類智忍,斷上二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也。
十苦類智,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十一集類智忍,斷上二界集諦下見惑之智也。
十二集類智,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十三滅類智忍,斷上二界滅諦下見惑之智也。
十四滅類智,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十五道類智忍,斷上二界道諦下見惑之智也。
十六道類智,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關於忍、智之差別,我再撥空來說清楚。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2123 諸經要集 (卷10) T54, p0102a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不成就六法。則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何等為六。一不樂聞法。二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反此六種。則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5) T27, p0024a
如世尊說。若有一類成就六法。於現法中。必不能得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云何六法。一不樂聞法。二雖聞說法而不囑耳。三雖囑耳聽。而不安住奉行教心。四於未證善法不勤求證。五於已證善法不勤守護。六不成就順忍。
註:
此處順忍,是下加行「煖、頂、忍、世第一」之中的「忍」。以得法眼淨能順佛法之故,所以稱順忍。
此處境界,不完全等同菩薩四、五、六地之順忍,但義理相似,境界有別。
四加行中之忍,雖欲忍於「有漏皆苦、因緣性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且亦已行,但習氣還不能完全忍可。
(1) 成就六法
一不樂聞法。
二雖聞法不攝耳聽。
三不為知解。
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
五所得法不善守護。
六不成就順忍。
反此六種。則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註一)
(2) 斷三結
見結(五見)、戒取結、疑結。
五見: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
(3) 具十六行相(又云十六心)
一苦法智忍,斷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也。
二苦法智,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三集法智忍,斷欲界集諦下見惑之智也。
四集法智,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五滅法智忍,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也。
六滅法智,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七道法智忍,斷欲界道諦下見惑之智也。
八道法智,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九苦類智忍,斷上二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也。
十苦類智,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十一集類智忍,斷上二界集諦下見惑之智也。
十二集類智,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十三滅類智忍,斷上二界滅諦下見惑之智也。
十四滅類智,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十五道類智忍,斷上二界道諦下見惑之智也。
十六道類智,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
關於忍、智之差別,我再撥空來說清楚。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2123 諸經要集 (卷10) T54, p0102a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不成就六法。則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何等為六。一不樂聞法。二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反此六種。則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5) T27, p0024a
如世尊說。若有一類成就六法。於現法中。必不能得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云何六法。一不樂聞法。二雖聞說法而不囑耳。三雖囑耳聽。而不安住奉行教心。四於未證善法不勤求證。五於已證善法不勤守護。六不成就順忍。
註:
此處順忍,是下加行「煖、頂、忍、世第一」之中的「忍」。以得法眼淨能順佛法之故,所以稱順忍。
此處境界,不完全等同菩薩四、五、六地之順忍,但義理相似,境界有別。
四加行中之忍,雖欲忍於「有漏皆苦、因緣性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且亦已行,但習氣還不能完全忍可。
令心柔軟善法義,令口安祥善法言,令身篤實善法行。部落格:http://fatsiba.blogspot.com
《雜阿含》843: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爲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複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爲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爲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peacecila 寫:比較簡單的理解是:「初果」=「入流者」=「入於八正道之流」。
所以,「法眼淨」=「領悟八正道」並走上實踐「八正道」的正途,得「法眼淨」的當時必定斷「三結」(戒禁取、疑、身見)。
複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爲四?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雜阿含》843經說“入流者成就四法,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沒有說“入流者”即爲成就初果(須陀洹果)者。
請問希拉法友,你說的“初果 = 入流者”,是對 843經所作理解而得出的結論,還是佛在別的哪篇經裏說過“入流者”等于證須陀洹果者?謝謝。
下面的解釋出自瑪欣德尊者的《巴利語匯解》,供大家參考:
入流:又作至流,四種聖果中的初果,為巴厘語sot&panna的直譯。sota, 意為流,河流;&panna, 意為已進入,已到達。入流即已進入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說:“入流者,為已進入聖道之流。”(sot&pann&'ti ariyamaggasota& &pann&.) (A.A.10.64)
以上是就聖果位而言的。若就聖道位而言,巴厘語則為sot&patti。sota (流) + &patti (進入,到達),中文也譯作入流。在聖典中也常作sot&pattiphala- sacchikiriy&ya pa&ipanna, 直譯作“為現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
入流聖道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
①、執著實有我、我所、靈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見”(sakk&ya di&&hi,又作身見,我見,邪見,薩迦耶見);
②、執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s&labbattapar&m&sa);
③、對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緣起的“疑” (vichikicch&)。
同時,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種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的貪瞋癡,以及所有尚未產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對於漫長的生死旅途來說,入流聖者已經走近了輪回的終點,他們的未來世將只投生於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也即是說:入流聖者將於不超過七次的生命期間,必定能得究竟苦邊,趣無餘依般涅槃,絕不會再有第八次受生。
在聖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聖者:
&ti&&a& sa&yojan&na& parikkhay& sot&panno hoti avinip&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ya&o'ti.&
“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漢傳佛教依梵語srota-&panna音譯作須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
入流:又作至流,四種聖果中的初果,為巴厘語sot&panna的直譯。sota, 意為流,河流;&panna, 意為已進入,已到達。入流即已進入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說:“入流者,為已進入聖道之流。”(sot&pann&'ti ariyamaggasota& &pann&.) (A.A.10.64)
以上是就聖果位而言的。若就聖道位而言,巴厘語則為sot&patti。sota (流) + &patti (進入,到達),中文也譯作入流。在聖典中也常作sot&pattiphala- sacchikiriy&ya pa&ipanna, 直譯作“為現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
入流聖道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
①、執著實有我、我所、靈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見”(sakk&ya di&&hi,又作身見,我見,邪見,薩迦耶見);
②、執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s&labbattapar&m&sa);
③、對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緣起的“疑” (vichikicch&)。
同時,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種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的貪瞋癡,以及所有尚未產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對於漫長的生死旅途來說,入流聖者已經走近了輪回的終點,他們的未來世將只投生於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也即是說:入流聖者將於不超過七次的生命期間,必定能得究竟苦邊,趣無餘依般涅槃,絕不會再有第八次受生。
在聖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聖者:
&ti&&a& sa&yojan&na& parikkhay& sot&panno hoti avinip&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ya&o'ti.&
“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漢傳佛教依梵語srota-&panna音譯作須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