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對佛智的看法
从经典中忆念佛陀的圣弟子
菩提比丘
身为一个宗教的创立者,佛陀并未自称天启先知、救世主或神的化身。在他的教法架构里,他的特殊角色是老师,揭示究竟解脱唯一道路的「无上师」。依照巴利藏经所呈现,在佛法最早的形式中,佛陀所觉悟的与佛陀本人达到的目标,在基本上并无不同。两者的目标都相同——心究竟解脱一切束缚与生死轮回的涅槃。
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差别
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差别是:(一)成就的先后;(二)达到觉悟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个人特质。
成就的先后
就先后顺序而言,佛陀是涅槃之道的发现者。他的弟子则是在其指导下证果的实践者:
比丘们!如来是从前未曾被发现道路的发现者,是从前未曾建设道路的建造者,是从前未曾被揭露道路的揭露者;他是认识这条道路者,是找到这条道路者,是精通这条道路者。如今,他的弟子们在他之后安住此道,成为拥有它者。比丘们!这就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与由智慧而解脱的比丘之间的差别。
阿罗汉与佛陀的区别何在?
[佛陀:]『那么,一位正自觉醒者与一位慧解脱的比丘之间,有何等不同、何等差异、何等区别?』
[一群比丘:]『世尊,对我们来说,所受的教导以薄伽梵为其根源、为其指南、为其仲裁。善哉薄伽梵若能亲自解说。听闻薄伽梵之言,比丘们将会牢记。』
『既如此,比丘们,注意听,我来解说。』
比丘们答:『世尊,请说。』
薄伽梵说:『是如来──阿罗汉、正自觉醒者──造就以往未造就之道、开辟以往未开辟之道、指明以往未指明之道。他懂得这条道、精通这条道、擅长这条道。他的弟子们,如今随着他沿这条道而行,便拥有了这条道。』
『一位正自觉醒者与一位慧解脱的比丘之间,正是有这等不同、这等差异、这等区别。』
——SN22.58(相应部)
佛陀举世无双
他坐下后,[卫兵目犍连]对尊者阿难说:『阿难大师,是否有一位比丘,拥有阿罗汉、正自觉醒者乔达摩大师的所有一切素质?』
『不,婆罗门,没有任何比丘, 拥有阿罗汉、正自觉醒者乔达摩大师的所有一切素质。因为薄伽梵乃是造就未造就之道者、开辟未开辟之道者、解说未解说之道者,是懂得这条道者、精通这条道者、擅长这条道者。他的弟子们,如今随着他沿这条道而行,便拥有了这条道。』
——MN108(中部)
个人的特质
就个人特质而言,佛陀身为教说的创设者,拥有许多与弟子不共的适宜的技巧与各类知识。这些认知的能力不只包括某些神变力,同时也包含对许多存在地之世界结构无疑的了解,以及对众生各种习性透彻的了解。在佛陀完成他的重要使命,即在世间建立广大教说,并指导无数众生离苦得乐时,这种能力是有其必要的。
当佛陀在「转法轮」时,他的目标就是领导众生到达涅槃,他的教法结构本身,便预设了介于他自己于聆听开示者之间的师生关系。佛陀是完全觉悟的老师,他的教说是进行特殊训练的课程,那些符合弟子身份要求的人,籍由遵循他的教论与劝戒而完成训练。即是当佛陀临终躺在拘尸那罗双沙罗树间的病床上时,他也说外在的礼拜并非真正的礼敬如来,只有持续与专注地修行佛法才是。
菩提比丘
身为一个宗教的创立者,佛陀并未自称天启先知、救世主或神的化身。在他的教法架构里,他的特殊角色是老师,揭示究竟解脱唯一道路的「无上师」。依照巴利藏经所呈现,在佛法最早的形式中,佛陀所觉悟的与佛陀本人达到的目标,在基本上并无不同。两者的目标都相同——心究竟解脱一切束缚与生死轮回的涅槃。
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差别
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差别是:(一)成就的先后;(二)达到觉悟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个人特质。
成就的先后
就先后顺序而言,佛陀是涅槃之道的发现者。他的弟子则是在其指导下证果的实践者:
比丘们!如来是从前未曾被发现道路的发现者,是从前未曾建设道路的建造者,是从前未曾被揭露道路的揭露者;他是认识这条道路者,是找到这条道路者,是精通这条道路者。如今,他的弟子们在他之后安住此道,成为拥有它者。比丘们!这就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与由智慧而解脱的比丘之间的差别。
阿罗汉与佛陀的区别何在?
[佛陀:]『那么,一位正自觉醒者与一位慧解脱的比丘之间,有何等不同、何等差异、何等区别?』
[一群比丘:]『世尊,对我们来说,所受的教导以薄伽梵为其根源、为其指南、为其仲裁。善哉薄伽梵若能亲自解说。听闻薄伽梵之言,比丘们将会牢记。』
『既如此,比丘们,注意听,我来解说。』
比丘们答:『世尊,请说。』
薄伽梵说:『是如来──阿罗汉、正自觉醒者──造就以往未造就之道、开辟以往未开辟之道、指明以往未指明之道。他懂得这条道、精通这条道、擅长这条道。他的弟子们,如今随着他沿这条道而行,便拥有了这条道。』
『一位正自觉醒者与一位慧解脱的比丘之间,正是有这等不同、这等差异、这等区别。』
——SN22.58(相应部)
佛陀举世无双
他坐下后,[卫兵目犍连]对尊者阿难说:『阿难大师,是否有一位比丘,拥有阿罗汉、正自觉醒者乔达摩大师的所有一切素质?』
『不,婆罗门,没有任何比丘, 拥有阿罗汉、正自觉醒者乔达摩大师的所有一切素质。因为薄伽梵乃是造就未造就之道者、开辟未开辟之道者、解说未解说之道者,是懂得这条道者、精通这条道者、擅长这条道者。他的弟子们,如今随着他沿这条道而行,便拥有了这条道。』
——MN108(中部)
个人的特质
就个人特质而言,佛陀身为教说的创设者,拥有许多与弟子不共的适宜的技巧与各类知识。这些认知的能力不只包括某些神变力,同时也包含对许多存在地之世界结构无疑的了解,以及对众生各种习性透彻的了解。在佛陀完成他的重要使命,即在世间建立广大教说,并指导无数众生离苦得乐时,这种能力是有其必要的。
当佛陀在「转法轮」时,他的目标就是领导众生到达涅槃,他的教法结构本身,便预设了介于他自己于聆听开示者之间的师生关系。佛陀是完全觉悟的老师,他的教说是进行特殊训练的课程,那些符合弟子身份要求的人,籍由遵循他的教论与劝戒而完成训练。即是当佛陀临终躺在拘尸那罗双沙罗树间的病床上时,他也说外在的礼拜并非真正的礼敬如来,只有持续与专注地修行佛法才是。
菩薩道是存在的,
既然过去有诸佛,那么未来肯定也会有诸佛
既然有佛的存在,肯定有成佛之路
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也间接印证了有成佛的路
至于如何成佛,却没有说个明白。
南传对菩薩道做了讨论、研究 http://www.wbf.net.cn/wbf/jd/15474.htm
只有成了佛才知道成佛的路,
知道了成佛路,才知道怎样的人未来会成为佛,授记他未来成佛!
如果菩薩道不存在,那就不会有授记未来佛了
既然过去有诸佛,那么未来肯定也会有诸佛
既然有佛的存在,肯定有成佛之路
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也间接印证了有成佛的路
至于如何成佛,却没有说个明白。
南传对菩薩道做了讨论、研究 http://www.wbf.net.cn/wbf/jd/15474.htm
只有成了佛才知道成佛的路,
知道了成佛路,才知道怎样的人未来会成为佛,授记他未来成佛!
如果菩薩道不存在,那就不会有授记未来佛了
雜阿含946經(別譯雜阿含339經)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經文。經中那位婆羅門問佛陀:『未來世當有幾佛?』佛陀對他說:『未來佛者,如無量恆河沙。』後來又告訴他:『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恆河沙數。』,然而他還是選擇當下皈依瞿曇世尊,並且當生證得了阿羅漢果。lovetvb 寫:菩薩道是存在的,
既然过去有诸佛,那么未来肯定也会有诸佛
既然有佛的存在,肯定有成佛之路
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也间接印证了有成佛的路
至于如何成佛,却没有说个明白。
南传对菩薩道做了讨论、研究 http://www.wbf.net.cn/wbf/jd/15474.htm
只有成了佛才知道成佛的路,
知道了成佛路,才知道怎样的人未来会成为佛,授记他未来成佛!
如果菩薩道不存在,那就不会有授记未来佛了
阿羅漢跟佛都是徹底解脫煩惱的人,如果目的是解脫,就沒有必要捨近求遠,佛陀一開始度的五比丘到最後的外道須拔陀羅都成了阿羅漢。佛陀的弟子證阿羅漢,現在的人反而有意見,不肯證阿羅漢解脫,這到底是在學佛還是打著佛號反佛陀?
捨近求遠其實還是貪欲作祟,對這些人來說,解脫是不夠的,他還要得到比解脫更多的東西。
其實個人有這樣的想法倒也算了,推廣這種觀念就很糟糕了。信他的人原本可能今生就能證初果或更高果位,只因為觀念錯誤誤了一生(應該不止),你賠得起嗎?
一個人若是有慈悲心,他必定會指引他人用最快的方式斷除煩惱,在今生馬上就能得到安樂。最殘酷的就是要人有煩惱不斷,反而要人發願成菩薩、成佛。這表面上看起來很棒,說白話就是,你不准解脫。其實這跟經典裡的魔王行徑也沒什麼分別了,反正就是好說歹說就是不讓你解脫。
當然,雖然骨子裡是殘酷無慈悲,表面上還是要用各種人間善行來包裝,只是這跟佛陀所教導的解脫沒什麼關係了。
捨近求遠其實還是貪欲作祟,對這些人來說,解脫是不夠的,他還要得到比解脫更多的東西。
其實個人有這樣的想法倒也算了,推廣這種觀念就很糟糕了。信他的人原本可能今生就能證初果或更高果位,只因為觀念錯誤誤了一生(應該不止),你賠得起嗎?
一個人若是有慈悲心,他必定會指引他人用最快的方式斷除煩惱,在今生馬上就能得到安樂。最殘酷的就是要人有煩惱不斷,反而要人發願成菩薩、成佛。這表面上看起來很棒,說白話就是,你不准解脫。其實這跟經典裡的魔王行徑也沒什麼分別了,反正就是好說歹說就是不讓你解脫。
當然,雖然骨子裡是殘酷無慈悲,表面上還是要用各種人間善行來包裝,只是這跟佛陀所教導的解脫沒什麼關係了。
這位婆羅門剛開始只問未來世有多少佛出世,佛陀回答說:「如無量恆河沙」。他聽了很放心,一般大概都會想說,我到那個時候再跟著未來的佛陀們學習佛法好了。Mahanama 寫: 雜阿含946經(別譯雜阿含339經)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經文。經中那位婆羅門問佛陀:『未來世當有幾佛?』佛陀對他說:『未來佛者,如無量恆河沙。』後來又告訴他:『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恆河沙數。』,然而他還是選擇當下皈依瞿曇世尊,並且當生證得了阿羅漢果。
回家的路上,婆羅門突然想到,我怎麼沒有先問過去曾經有多少佛陀出世呢?就折回去問。
佛陀答說:『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恆河沙數。』婆羅門才警覺想到:「過去有那麼多的佛陀出世,我都不學佛法了;那麼,未來即便有那麼多的佛陀出世,我大概也不會跟著學習佛法。那我寧可趕快跟著現在的佛陀出家學習佛法。」
因這樣有智慧的反省與思考,婆羅門終於決定當下即刻拜佛陀為師,出家學道最後證得阿羅漢而讓故事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尾:「即便合掌白佛言。唯願聽我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佛告婆羅門。聽汝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得比丘分。爾時。婆羅門即出家受具足。出家已。獨一靜處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