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庫等於比丘嗎?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回覆文章
頭像
ramsi
文章: 6
註冊時間: 2009-10-30, 08:00

比庫等於比丘嗎?

文章 ramsi » 2009-11-24, 11:55

這是發生在2008年中國江西「寶峰禪寺帕奧止觀禪修營」的一件事:
  在一次公開佛法問答中,有禪修學員問起關於南傳上座部尼僧的問題,禪修營的指導老師瑪欣德比庫回答說:「現在已經沒有比庫尼了。」在座的聽眾也包括許多北傳的僧尼法師,但大家都沒有異議。
  然而,事後卻有個居士對兩位比丘尼法師說:「你們不是比丘尼!尊者說了,現在已經沒有比丘尼了!」
  把「比庫尼」偷換成「比丘尼」,事情就這樣鬧開了。最後,這個居士離開了禪修營。
  說現在已經沒有比庫尼,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然而,如果說現在沒有了比丘尼,那麼該把為數近十萬之眾的北傳尼師們當成什麼!?

那麼,比庫等於比丘嗎?比庫與比丘有什麼不同?
  比庫不等於比丘!
  下面將比庫與比丘之間的主要不同之處歸納為十點:
  1.語源不同:
「比庫」源自巴利語,是巴利語bhikkhu的直接音譯。
  「比丘」源自梵語,是梵語bhik&u的古音譯。玄奘、義淨等大翻譯家將之更準確地音譯為「苾芻」。現在的讀音近似為「比輸」。

2.釋義不同:
比庫含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如南傳《律藏》中解釋:「乞討者為比庫,遵從於行乞者為比庫,持割截衣者為比庫。」
《清淨道論》中說:「比庫者,以應見到輪回的怖畏,或應持割截衣等,獲得這樣名稱的信心出家的良家之子。」
比丘含有乞士、破煩惱、怖魔等義。如北傳《大智度論》卷三中說:「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3.傳承不同:
比庫是巴利語傳承的南傳上座部受了具足戒的男子,即南傳僧人。
比丘是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大乘僧眾,包括漢傳的法師與藏傳的受具戒僧人。漢傳僧尼依曇無德部的四分律(其實是經過中國改造了的南山律)受戒,藏傳依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受戒。本文也特指漢傳僧眾。

  4.得戒不同:
  比庫的身份須經上座部僧團在具足五項條件 的甘馬(kamma,羯磨)程序中得到確認。
  比丘的身份是在傳授三壇大戒的傳戒法會中確立。

  5.形相不同:
  比庫應剃除鬚髮,常年身披黃褐色或紅褐色的上下衣(一大塊經割截的布)。若在寺中,可以偏袒右肩。進入俗人區時,則應披覆齊整、赤足。不得戴手錶、掛念珠等。
  比丘平時上身穿長衫或太虛褂,下身穿寬筒褲、長筒僧襪,束腳,腳穿僧鞋或羅漢鞋。在做法會等正式場合下,加穿海青、搭七衣或大紅金鏤祖衣。最明顯的標誌是頭頂上燃有戒疤。

  6.持戒不同:
  比庫應完全持守佛陀制定的所有戒律,包括不歌舞娛樂、不持金錢等。
  比丘除應守佛制的戒律外,還遵守「梵網菩薩戒」和祖師制立的許多清規。對於佛制戒律,大多數比丘認為「小小戒可捨」、「隨方毗尼」,所以普遍可以唱詠歌樂、積蓄錢財、耕田種地、貿易買賣等。

  7.飲食不同:
  比庫不事世俗生產,飲食多依托缽獲得,或接受施主送食,故不忌三淨肉。多數比庫日中一食,也有一日兩餐者,但皆須離非時食。
  比丘多自炊自煮,特別注重素食,也戒蔥蒜等五辛。除少數人持午外,大部分比丘一日三餐。

8.見地不同:
比庫普遍比較保守,只禮敬佛陀和上座比庫,遵從苟答馬(Gotama,喬答摩)佛陀的教導。南傳上座部在教理上不曾出現過宗派,皆依據巴利三藏及其義註,現有的南傳諸派主要是在戒律傳承和行持細節上的分歧。
比丘們崇拜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甚至諸天鬼神等,其中的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特別受青睞。在教典上,尊奉大乘經典和歷代祖師大德的論著。漢地在隋唐時期曾出現過十宗,當今則以淨土、禪宗為主流,近年來藏傳佛教對漢地的影響也與日俱增。比丘們的見地與所宗的宗派有關,多數比丘持「自性」、「空性」、「真如」、「唯心」、「唯識」、「頓悟」、「他力」等見。

9.修持不同:
比庫修行止觀、戒定慧、四念處等,修行方式以坐禪、經行為主。多數比庫也學習經教、說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在今生中斷除煩惱、證悟涅槃。
比丘們的修行方法五花八門,有參禪、念佛、誦經、持咒、拜佛、禮懺等等。較正規的叢林修行方式有早晚課誦、過堂、上供、普佛、坐香、打七、出坡、放生、拜懺、放焰口、打水陸等。對於修行目標也多種多樣,有人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有人追求往生淨土,有人追求明心見性,有人追求即身成佛,有人追求消除業障,有人追求神通,有人追求感應等等。

  10.身份不同:
  除了少數比庫發願行「大菩提乘」外,多數希望依照佛陀的教導成為佛陀的弟子(聲聞)。
  一切比丘皆應發「菩提心」,都是「大乘菩薩」。大部分比丘把追求解脫生死、希望成為佛陀真正弟子的修行人蔑稱為「小乘」。

  在這裏繼續講一件同樣是發生在該次禪修營中的事:
  在禪修營期間,瑪欣德比庫每隔一天晚上都會給禪修營學員們作佛法開示。在一次佛法開示中,談到了「障礙法」的問題。所謂「障礙法」,即是造成投生天界與證得禪那、道果的障礙。在五種障礙法中的第五種是「違令障」。經典中對違令障的解釋為:只要身為比庫,或自稱比庫者,當他故意違犯任何學處而未經如法懺悔,或未被僧團解罪,則無論如何精進也不可能證悟禪那與道果。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在開示中談到犯戒比庫的可恥、過患、苦報等等。
聽眾中有許多北傳的僧尼法師,包括寶峰禪寺的常住法師和參加禪修的僧尼,但大家都沒有異議,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清楚:「比庫」是指南傳僧人,「比丘」是指北傳僧人。
然而,假如我們把其中的「比庫」偷換成「比丘」的話,那麼,應如何看待北傳歷代祖師大德的證量?!是否在北傳的寺院裏面否定和詛咒北傳僧人?江西寶峰禪寺可是中華禪宗八祖馬祖道一的道場啊!

雖然「比庫」和「比丘」只是一個字的差別,但它們卻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他們分別代表著南北傳的不同傳承。
當然,差異雖顯而易見,我們仍然應看到兩者之間的許多共通之處。南傳和北傳同根同源,皆源自佛陀的教導,皆共尊佛法僧三寶。比庫和比丘同為佛教中的出家人,皆是沙門釋迦子。
就好像一棵樹,長到了一定的程度必定會有分枝,要讓樹不分枝是不可能的。同樣的,佛教作為一種思想體系,發展到某個程度也必然會產生分歧,會有宗派的開展和學說的差異。
南傳和北傳就好像在佛教大樹上的兩個分枝,它們有共同的根,但兩千多年的分流也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許多差異。
南傳上座部佛教很保守——兩千多年來始終如一地保守著佛陀的根本教法。北傳大乘佛教講「圓融」,講「方便」,講「隨方毗尼」,講「與時俱進」,只要能夠隨順眾生,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也無妨。
南傳和北傳的關係既不是修學次第先後的關係,更不是大乘小乘、高下勝劣的關係 。南北傳之間既沒必要互相排斥、互相詆毀,也沒必要摻雜糅合、混淆等同。南傳和北傳佛教各自都有悠久的歷史、優良的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當在彼此互相尊重、和平共處的前提下,保持和發揚各自的傳統和優點。
正因如此,我們現在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南傳上座部比庫僧眾。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僧尼。
當然,這樣的分別用法只是建議而非強求。
就讓北傳佛教的信徒和主張南北傳圓融者繼續使用「比丘」,讓有心學習南傳上座部佛教者使用「比庫」!

瑪欣德比庫



---------------------------------

個人總覺得怪怪的,但又不能明確說出怪在哪裡?!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9-11-24, 16:20

ramsi 寫:這是發生在2008年中國江西「寶峰禪寺帕奧止觀禪修營」的一件事:
  在一次公開佛法問答中,有禪修學員問起關於南傳上座部尼僧的問題,禪修營的指導老師瑪欣德比庫回答說:「現在已經沒有比庫尼了。」在座的聽眾也包括許多北傳的僧尼法師,但大家都沒有異議。
  然而,事後卻有個居士對兩位比丘尼法師說:「你們不是比丘尼!尊者說了,現在已經沒有比丘尼了!」
  把「比庫尼」偷換成「比丘尼」,事情就這樣鬧開了。最後,這個居士離開了禪修營。
  說現在已經沒有比庫尼,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然而,如果說現在沒有了比丘尼,那麼該把為數近十萬之眾的北傳尼師們當成什麼!?
“現在已經沒有比庫尼了。”這個回答是針對有禪修學員問起“關於南傳上座部尼僧的問題”,所以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是:“(南傳上座部)現在已經沒有比庫尼了。”即使瑪欣德老師回答說:“現在已經沒有比丘尼了。”禪修學員們也不應該誤解此回答,因爲前面所提問題的範圍已限定於“關於南傳上座部尼僧”,就是說“(南傳上座部)現在已經沒有比丘尼了。”這也沒有錯嘛。

聽聞話語、傳播話語,不要斷章取義哦。 8)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11-25, 00:05

出家了,剃了髮,若缺乏行儀,難稱之為「出家人」。

不妨看看雜阿含經如何定義何謂「比丘」:

「能斷眾雜相   超絕生死流
 超度諸流已   是名為比 丘」
雜阿含一二八六經

別譯雜阿含三一六、三一七、二二九經:

比丘能具念   心得善解脫
  諸欲有所求   逮得無垢處
  能知於世間   有垢及無垢
  捨離一切有   亦無諸畜積
  是名為比丘 。

比丘能具念   心得善解脫
  願求得涅槃   已知於世間
  解有及非有   深知諸法空
  是名為比丘

棄捨樂諸著   及不樂著者
  捨衣貪嗜覺   不造煩惱林
  欲枝下垂布   眾生樂緣著
  能斷於欲林   是名為比丘
  不垂下著欲   無林名比丘
  第六意出覺   然此欲覺者
  世間所樂著   若得出覺意
  能離非結著   不樂於勝欲
  樂出麤惡言   不名為比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能斷於五蓋   棄捨於五欲
  增上修五根   成就五分法
  能渡駛流水   得名為比丘

雜阿含二六、二九經:
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雜阿含二八八經:
尊者摩訶拘絺羅說老死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註:按照經文對於法師與比丘的定義,只有更嚴格,不會更輕鬆。知慚知恥,對於經法具有見識的比丘,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聽到真相,那麼沉默以應則是必然之舉。一般民眾必須多教育。上述的撰文比庫,實在是客氣多了,繞了一大圈講話,這不是傳承已斷的問題,而是佛教出家內涵的問題。在家人應該多審視佛教出家的意義與內涵。

頭像
ramsi
文章: 6
註冊時間: 2009-10-30, 08:00

文章 ramsi » 2009-11-25, 22:46

謝謝回應!
但是我覺得怪的地方是在於此文之標題與內文之方向!
當陳述"南傳"時,即明顯異別於"北傳"了,真的需要用比庫新辭嗎?我真的不太能理解?!

倘若有南傳法師[也許是國外駐台弘法的或堅持卅慣用比丘而不用比庫的],如此,該如何面對?

想請益,謝謝!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11-25, 23:57

ramsi 寫:謝謝回應!
但是我覺得怪的地方是在於此文之標題與內文之方向!
當陳述"南傳"時,即明顯異別於"北傳"了,真的需要用比庫新辭嗎?我真的不太能理解?!

倘若有南傳法師[也許是國外駐台弘法的或堅持卅慣用比丘而不用比庫的],如此,該如何面對?

想請益,謝謝!
所以說,瞭解文章與名詞的內涵與意義比較重要,像這篇文章對我來說一點困擾都沒有。簡單地說,撰文比丘只是想教育一般大眾如何分辨「出家人」,結果就是看了那些文章的人,根本都不會覺得「北傳比丘」有多好;對比之下,以「出家」的意義來講,「南傳比庫」就好很多。用什麼名詞稱呼出家人,根本就不在於「比丘」與「比庫」之分。

頭像
Flames
文章: 24
註冊時間: 2009-11-26, 08:00

文章 Flames » 2009-11-26, 13:58

謝謝希拉法友,我懂了!

可能是自己多愁善感吧,希望這"比庫、比丘"一辭,日後不會帶給南傳僧團尊者間的困擾!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9-11-26, 17:16

ramsi 寫:那麼,比庫等於比丘嗎?比庫與比丘有什麼不同?
  比庫不等於比丘!
  下面將比庫與比丘之間的主要不同之處歸納為十點:
  1.語源不同:
「比庫」源自巴利語,是巴利語bhikkhu的直接音譯。
  「比丘」源自梵語,是梵語bhik&u的古音譯。玄奘、義淨等大翻譯家將之更準確地音譯為「苾芻」。現在的讀音近似為「比輸」。
是的,如希拉法友所說,應該從法義、內涵來辨別。

外來詞翻譯過來,有一個接受、“約定俗成”的過程。玄奘、義淨等大翻譯家翻譯的“苾芻”一詞,顯然由于用字比較冷僻,沒能流行沿用。而“比丘”這一名稱則被廣泛接受、沿用。

雖說“比丘”“比庫”翻譯的語源不同,但既然“比丘”一詞已被接受、沿用,用來指稱佛教的出家者(男子),那麽以後不妨仍然沿用之;至于比丘是否如法,應該從法義、內涵來辨別(翻譯的語源不同,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瑪欣德老師建議的“比庫”一詞,如果以後被廣泛接受、取代“比丘”,用來指稱佛教的出家者(男子),那也好,這要看“約定俗成”的過程啊。 :)

關于翻譯的語源,巴利語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文字形式,“bhikkhu”一詞可以用不同的拼音文字來書寫。所以,以中文翻譯來說,“比丘”“比庫”皆可,“比丘”“比庫”的名稱取其一即可。至于南傳、北傳、如法、不如法,應該從法義、內涵來辨別。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09-11-27, 22:13

我不同意樓上這位朋友的這句話“南傳比庫在自稱證果的問題上一點也不保守,比原始佛教時期“比丘、比丘尼”激進多了。”
這樣不區分情況,一概的批評南傳佛教出家人,很是不妥。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