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原始佛教的几個問題
沒人強迫你接受這些你認為沒價值的東西,事實上,現存的資料顯示,第一次結集的東西都是背誦出來的。而且佛陀的教導不會因為是口誦流傳而不是文字記錄,因此而失去價值或意義。dzftlbqc 寫:廣律的記載沒有說有用文字記錄就否定了用文字記錄這件事嗎?古籍中沒記載的事多得很,那些事就不存在了嗎?當時專程從各地趕來的五百阿羅漢在窟內作見證,由阿難、優婆離尊者口誦經律,其他眾多比丘僧在窟外既看不見也聽不到,不用文字記錄,難道讓五百阿羅漢把長達一千多頁的《雜阿含經》及律等全部用腦袋記下來,然後再口傳給窟外以及各地眾多的比丘僧再由他們憑記憶口口相傳下去嗎?這樣的結集還有什麼價值?還有什麼意義?
反過來說,這些價值及意義已經造福了無數人,有人視而不見也沒什麼奇怪的。
漢字的本質是圖形,但印度文字的本質是聲音。印度人傳承經典,發音準確、背誦完整才是重點。中文的東西,如果不寫成文字,僅用口誦,可能連人的姓名都會弄不清誰是誰(張正國?章政國?)。佛時的書寫工具尚不發達,第一結集與錫蘭的結集沒有多少可比性。其實,用文字記錄也未必強於口誦傳承。秦始皇焚書坑儒,許多古籍從此絕傳。dzftlbqc 寫:不要偷換概念,不是佛陀的教導會因為口誦流傳而失去價值或意義,而是不以文字記錄的結集沒有多大價值和意義。錫蘭的第一次結集不是也用文字記錄的嗎?如果你非要認為第一次結集僅僅是口誦而沒有訴諸於文字,那也只代表其中一種看法。何況我前面已經說了,即使把第二節全部抽掉,整個考證依然成立,不受影響。
不要強詞奪理了,不管是圖形文字還是聲音文字都存在發音相似、意思不同的問題,例如英文中的“word”與“world”就是如此。何況“背誦完整”是需要極好的記憶力的,你認為五百阿羅漢以及後來的佛弟子們都與阿難尊者的記憶力一樣驚人嗎?佛住世的年代與我國孔子在世的年代相接近,而早於孔子的老子已經是西周類似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了,印度古文明不遜色於中國,你怎麼會認為佛時的書寫工具不發達?何況第一次結集還得到了當地國王的大力支持,條件是很好的。
如果口誦傳承優越於文字傳承,任何國家都不用發明文字了,這是連小學生都懂得的道理。既然文字傳承都有因為“焚書坑儒”之類而造成失傳的危險,那麼憑記憶口傳造成錯訛失傳的危險性豈不是更高嗎?你沒有這樣的經驗嗎:早上一覺醒來就把頭天的一件什麼事情忘記了?何況是一千多頁的《雜阿含經》!
如果口誦傳承優越於文字傳承,任何國家都不用發明文字了,這是連小學生都懂得的道理。既然文字傳承都有因為“焚書坑儒”之類而造成失傳的危險,那麼憑記憶口傳造成錯訛失傳的危險性豈不是更高嗎?你沒有這樣的經驗嗎:早上一覺醒來就把頭天的一件什麼事情忘記了?何況是一千多頁的《雜阿含經》!
不是這樣的。漢語是書面語言,中文文獻的傳承,讀音如何不是重點,字寫對了才重要。這是漢字的特性使然。印度人用的是拼音文字,語音正確才是重點。dzftlbqc 寫:不要強詞奪理了,不管是圖形文字還是聲音文字都存在發音相似、意思不同的問題,例如英文中的“word”與“world”就是如此。何況“背誦完整”是需要極好的記憶力的,你認為五百阿羅漢以及後來的佛弟子們都與阿難尊者的記憶力一樣驚人嗎?
我並沒有說五百阿羅漢與後來的佛弟子們都有阿難尊者的記憶力,但高僧擁有過人記憶力的顯然不少。四分律傳入中國的歷史,前面已經提過了。如果你對六十卷是多少沒概念的話,去翻閱一下律部。另外,近代緬甸的明貢法師能背誦出全部的巴利文三藏,內容大約有一萬六千頁,是雜阿含經的十六倍。
通說認為紙是由東漢的蔡倫發明的,而在這之前,用的是竹簡。剩下的功課你自己去做吧。dzftlbqc 寫:佛住世的年代與我國孔子在世的年代相接近,而早於孔子的老子已經是西周類似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了,印度古文明不遜色於中國,你怎麼會認為佛時的書寫工具不發達?何況第一次結集還得到了當地國王的大力支持,條件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