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傳的找不到任何史料佐證的起源
據南傳島史及大史前篇記載,西元前三世紀,天愛帝須王(巴Deva^nampiyatissa, 西元前247 ~207 年在位)時,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巴名Mahinda)率數僧侶、一居士及其妹僧伽蜜多等首次將佛教引入本島。
關于原始佛教的几個問題
[color=black]四、南傳佛教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記載[/color]
據南傳佛教典籍島史等叢書。佛教傳入錫蘭(今斯裏蘭卡)後,於西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舉行佛教史上第四次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利語佛典第一次翻譯成斯裏蘭卡文字並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
這個記載提供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資訊,那就是:佛教自西元前三世紀由阿育王的子女傳到斯裏蘭卡以來,一直到西元前29年這數百年間,南傳一直沒有文字佛典,而是依靠用外國方言口口相傳這種落後的方式在傳承。(因為如果口口相傳比用文字傳承更為優越的話,那麼大迦葉、阿難等尊者在世尊入滅以後就無須組織經律的結集了。)
既然是阿育王派他的子女來傳教,怎麼可能兩手空空什麼文字佛典都不帶來?即使他確實兩手空空地來傳教,也應該在傳入之初就依靠背誦訴諸於文字,而不至於一拖就是數百年,不是嗎?並且既然是出身於王室的王子公主,怎麼會使用印度方言傳教而不使用與佛典一致的梵語?甚至退一萬步講就算佛典使用的是印度方言(巴利語),那麼阿育王的子女也應該在傳入之初就帶來或依靠背誦訴諸於文字進行傳承,而不至於口口相傳長達數百年,不是嗎?
這說明一個問題:把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絕不可能是阿育王的子女,而是另有其人。這個(批)人難於獲得文字佛典、文化程度很低、既不識字也不會說梵語而只會講印度方言。那麼什麼樣的僧侶才符合這樣的條件?
答案是:他(們)是出身於吠舍、首陀羅種姓的印度普通僧侶,而且不可能屬於上座部(因為上座部長老不可能沒有文字佛典),但又屬於小乘。再來對照一下前面南北傳佛典關於僧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的記載,顯然只有北傳的記載才能夠解釋他(們)的身份,即他(們)是屬於小乘的大眾部。
現在,就能還原兩個歷史真相了:
1、僧團於佛入滅百餘年後因“大天五事”而分裂成同是小乘的上座部與大眾部。
2、南傳是起源於一個(批)屬於小乘大眾部、出身於吠舍(首陀羅)種姓、既不識字也不會說梵語而只會講方言的印度普通僧侶。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傳承來說,訴諸於文字都是十分重要和緊迫的,為什麼南傳卻拖延了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就是因為其原始傳承內容單薄、雜亂無章、漏洞百出,完全不成體系,所以不得不花費了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去逐漸摸索、熟悉並理解這種古印度方言,然後再對其原始傳承進行翻譯和整理,才得以於西元前29年勉強拼湊成了訴諸於斯裏蘭卡文字的佛典。然後於大名王(巴Mahānāma409~431)在位時期由來自印度的僧侶佛音將斯裏蘭卡文字佛典轉譯成當時的南印度方言(巴利語)並進行編造、增添、刪減、修改和整理以及注釋、義疏等,從而形成一個貌似完善的體系。
這裏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南傳的原始傳承不是通過錄音而是在傳入數百年之後轉換為斯裏蘭卡文字保存下來,那麼不論南傳最初是使用哪種古印度語言傳入的,與佛音於西元五世紀又把斯裏蘭卡文字佛典轉譯成的巴利語已經沒有任何語言上的傳承關係了。因為這等於是先把中國的湖南方言先口口相傳了數百年後翻譯成斯裏蘭卡文字佛典,然後再過了數百年後又把斯裏蘭卡文字轉譯成中國的湖南方言,經過這樣的轉換之後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原汁原味可言了。由此可以推測,最初把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並不一定就是講巴利語的僧侶,也可能是講其他古印度方言的僧侶,而佛音則是一個只會講方言(巴利語)的既不懂梵文也不會講梵語的南印度普通僧侶(因為佛音是印度笈多王朝時期的僧侶,那一時期是古典梵語文化的高峰期,大小乘上座部佛典都使用梵文書寫,如果佛音懂梵文就會把斯里蘭卡文字佛典轉譯成梵文佛典而不是巴利語佛典了,所以佛音應該也是屬於小乘的大眾部。),他只是用他當時使用的南印度方言(巴利語)以及他在印度獲得的一些粗淺甚至錯誤的佛教知識對斯里蘭卡文字佛典進行了轉譯、編造、增添、刪減、修改和整理以及注釋、義疏等,從而形成了南傳現在這套貌似原汁原味的較完善的體系。之後佛音把他使用的這種南印度方言傳授給了當時的斯里蘭卡僧侶,由斯里蘭卡僧侶將這種南印度方言代代相傳至今。
這一考證公佈以後估計南傳會出來狡辯說,阿育王的子女一開始是帶來了巴利語佛典的,後來遺失了,於是只好口口相傳。試想憑記憶用外國方言口口相傳的傳承在長達數百年的變遷中不知道會荒腔走板到何種程度,何況後來又轉譯成了斯里蘭卡文字,再從斯里蘭卡文字轉譯成巴利語,前後已經沒有任何傳承關係了,不是嗎?或許它還會說並沒有遺失怎樣怎樣。既然如此那又何須興師動眾地於西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利語佛典第一次翻譯成斯里蘭卡文字並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總之,無論它怎樣狡辯,都不可能自圓其說。因為假的就是假的,不管怎樣東躲西藏,都必定會露出狐狸尾巴。
尤其卑劣的是,在淨海著《南傳佛教史》(大陸的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中又處心積慮地在這一源于南傳典籍“島史”並已被全世界所承認的記載前面杜撰了一段新的歷史(見第四章第一節 全國成立僧團):“[color=blue]依《大史》及現代學者研究,西元前232年,摩哂陀長老與斯裏蘭卡比丘,在阿耨羅陀城的塔寺,舉行斯國佛教第一次三藏結集(《大史》稱第四次結集),以印度佛教史第三次結集的三藏為依據,十月完成,由天愛帝須王護法。這次結集,是為了鞏固斯國佛教。印度佛教第三次結集,才用文字記錄過去一向口誦心記的三藏。” 實際上“島史”才是早期的斯裏蘭卡史,記載從斯裏蘭卡傳說有歷史開始,至摩訶斯那王(西元325~352)為止,“大史”其實是以詩歌文學的形式注釋“島史”,怎麼會考證出了這樣一段“島史”中無記載的歷史?何況“大史”第三十三章“十王”中提到的恰恰是西元前29年斯里蘭卡的第一次結集把口誦心記的傳承訴諸於斯裏蘭卡文字。並且淨海還煞有介事地聲稱“印度佛教史第三次結集才用文字記錄過去一向口誦心記的三藏”,這就意味著由大迦葉尊者主持以及阿難、優婆離尊者口誦的第一次經律結集竟然沒有訴諸於文字。南傳為了掩蓋其源起的謊言就是如此不擇手段地杜撰和篡改歷史。(注意:南傳現在出版的“島史”與它三十年前出版的“島史”中關於佛典在斯裏蘭卡第一次結集等歷史記載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當時它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基本上真實的記載會暴露出自身歷史上的自相矛盾之處。如果它早就意識到了的話,那麼它三十年前出版的“島史”就會與淨海在《南傳佛教史》中杜撰的一模一樣了。它現在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不動聲色地逐漸使這一基本上真實的記載變得越來越模糊,然後再以杜撰的歷史取而代之,從而冠冕堂皇地以正宗自居。)
據南傳佛教典籍島史等叢書。佛教傳入錫蘭(今斯裏蘭卡)後,於西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舉行佛教史上第四次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利語佛典第一次翻譯成斯裏蘭卡文字並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
這個記載提供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資訊,那就是:佛教自西元前三世紀由阿育王的子女傳到斯裏蘭卡以來,一直到西元前29年這數百年間,南傳一直沒有文字佛典,而是依靠用外國方言口口相傳這種落後的方式在傳承。(因為如果口口相傳比用文字傳承更為優越的話,那麼大迦葉、阿難等尊者在世尊入滅以後就無須組織經律的結集了。)
既然是阿育王派他的子女來傳教,怎麼可能兩手空空什麼文字佛典都不帶來?即使他確實兩手空空地來傳教,也應該在傳入之初就依靠背誦訴諸於文字,而不至於一拖就是數百年,不是嗎?並且既然是出身於王室的王子公主,怎麼會使用印度方言傳教而不使用與佛典一致的梵語?甚至退一萬步講就算佛典使用的是印度方言(巴利語),那麼阿育王的子女也應該在傳入之初就帶來或依靠背誦訴諸於文字進行傳承,而不至於口口相傳長達數百年,不是嗎?
這說明一個問題:把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絕不可能是阿育王的子女,而是另有其人。這個(批)人難於獲得文字佛典、文化程度很低、既不識字也不會說梵語而只會講印度方言。那麼什麼樣的僧侶才符合這樣的條件?
答案是:他(們)是出身於吠舍、首陀羅種姓的印度普通僧侶,而且不可能屬於上座部(因為上座部長老不可能沒有文字佛典),但又屬於小乘。再來對照一下前面南北傳佛典關於僧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的記載,顯然只有北傳的記載才能夠解釋他(們)的身份,即他(們)是屬於小乘的大眾部。
現在,就能還原兩個歷史真相了:
1、僧團於佛入滅百餘年後因“大天五事”而分裂成同是小乘的上座部與大眾部。
2、南傳是起源於一個(批)屬於小乘大眾部、出身於吠舍(首陀羅)種姓、既不識字也不會說梵語而只會講方言的印度普通僧侶。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傳承來說,訴諸於文字都是十分重要和緊迫的,為什麼南傳卻拖延了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就是因為其原始傳承內容單薄、雜亂無章、漏洞百出,完全不成體系,所以不得不花費了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去逐漸摸索、熟悉並理解這種古印度方言,然後再對其原始傳承進行翻譯和整理,才得以於西元前29年勉強拼湊成了訴諸於斯裏蘭卡文字的佛典。然後於大名王(巴Mahānāma409~431)在位時期由來自印度的僧侶佛音將斯裏蘭卡文字佛典轉譯成當時的南印度方言(巴利語)並進行編造、增添、刪減、修改和整理以及注釋、義疏等,從而形成一個貌似完善的體系。
這裏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南傳的原始傳承不是通過錄音而是在傳入數百年之後轉換為斯裏蘭卡文字保存下來,那麼不論南傳最初是使用哪種古印度語言傳入的,與佛音於西元五世紀又把斯裏蘭卡文字佛典轉譯成的巴利語已經沒有任何語言上的傳承關係了。因為這等於是先把中國的湖南方言先口口相傳了數百年後翻譯成斯裏蘭卡文字佛典,然後再過了數百年後又把斯裏蘭卡文字轉譯成中國的湖南方言,經過這樣的轉換之後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原汁原味可言了。由此可以推測,最初把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並不一定就是講巴利語的僧侶,也可能是講其他古印度方言的僧侶,而佛音則是一個只會講方言(巴利語)的既不懂梵文也不會講梵語的南印度普通僧侶(因為佛音是印度笈多王朝時期的僧侶,那一時期是古典梵語文化的高峰期,大小乘上座部佛典都使用梵文書寫,如果佛音懂梵文就會把斯里蘭卡文字佛典轉譯成梵文佛典而不是巴利語佛典了,所以佛音應該也是屬於小乘的大眾部。),他只是用他當時使用的南印度方言(巴利語)以及他在印度獲得的一些粗淺甚至錯誤的佛教知識對斯里蘭卡文字佛典進行了轉譯、編造、增添、刪減、修改和整理以及注釋、義疏等,從而形成了南傳現在這套貌似原汁原味的較完善的體系。之後佛音把他使用的這種南印度方言傳授給了當時的斯里蘭卡僧侶,由斯里蘭卡僧侶將這種南印度方言代代相傳至今。
這一考證公佈以後估計南傳會出來狡辯說,阿育王的子女一開始是帶來了巴利語佛典的,後來遺失了,於是只好口口相傳。試想憑記憶用外國方言口口相傳的傳承在長達數百年的變遷中不知道會荒腔走板到何種程度,何況後來又轉譯成了斯里蘭卡文字,再從斯里蘭卡文字轉譯成巴利語,前後已經沒有任何傳承關係了,不是嗎?或許它還會說並沒有遺失怎樣怎樣。既然如此那又何須興師動眾地於西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利語佛典第一次翻譯成斯里蘭卡文字並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總之,無論它怎樣狡辯,都不可能自圓其說。因為假的就是假的,不管怎樣東躲西藏,都必定會露出狐狸尾巴。
尤其卑劣的是,在淨海著《南傳佛教史》(大陸的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中又處心積慮地在這一源于南傳典籍“島史”並已被全世界所承認的記載前面杜撰了一段新的歷史(見第四章第一節 全國成立僧團):“[color=blue]依《大史》及現代學者研究,西元前232年,摩哂陀長老與斯裏蘭卡比丘,在阿耨羅陀城的塔寺,舉行斯國佛教第一次三藏結集(《大史》稱第四次結集),以印度佛教史第三次結集的三藏為依據,十月完成,由天愛帝須王護法。這次結集,是為了鞏固斯國佛教。印度佛教第三次結集,才用文字記錄過去一向口誦心記的三藏。” 實際上“島史”才是早期的斯裏蘭卡史,記載從斯裏蘭卡傳說有歷史開始,至摩訶斯那王(西元325~352)為止,“大史”其實是以詩歌文學的形式注釋“島史”,怎麼會考證出了這樣一段“島史”中無記載的歷史?何況“大史”第三十三章“十王”中提到的恰恰是西元前29年斯里蘭卡的第一次結集把口誦心記的傳承訴諸於斯裏蘭卡文字。並且淨海還煞有介事地聲稱“印度佛教史第三次結集才用文字記錄過去一向口誦心記的三藏”,這就意味著由大迦葉尊者主持以及阿難、優婆離尊者口誦的第一次經律結集竟然沒有訴諸於文字。南傳為了掩蓋其源起的謊言就是如此不擇手段地杜撰和篡改歷史。(注意:南傳現在出版的“島史”與它三十年前出版的“島史”中關於佛典在斯裏蘭卡第一次結集等歷史記載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當時它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基本上真實的記載會暴露出自身歷史上的自相矛盾之處。如果它早就意識到了的話,那麼它三十年前出版的“島史”就會與淨海在《南傳佛教史》中杜撰的一模一樣了。它現在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不動聲色地逐漸使這一基本上真實的記載變得越來越模糊,然後再以杜撰的歷史取而代之,從而冠冕堂皇地以正宗自居。)
五、附加說明
有人把南傳的起源與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中記載的僧伽羅國掛上了鉤,說僧伽羅國就是錫蘭島,實際上南傳的巴利語典籍一直是使用“島”(巴Di^pavam!)”而不是使用“僧伽羅(梵Sim!hala)”指稱錫蘭島。我們把玄奘的原文調出來看一下:“僧伽羅國。先時唯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舍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遊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余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毗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邪只厘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
稍加比對就可以看出,把佛教傳入人家僧伽羅國的是阿育王的兄弟摩醯因陀羅(梵名Mahendra),這與南傳聲稱的把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巴名Mahinda)以及女兒僧伽蜜多完全不吻合。並且人家僧伽羅國一開始傳入的就是大乘上座部,後來分裂為摩訶毗訶羅住部和阿跋邪只厘住部,前者拋棄大乘改習小乘,後者接納小乘變為二乘兼修。這與南傳聲稱傳入斯裏蘭卡的小乘上座部、後來分裂為一直堅持小乘的大寺派以及先習小乘後接納大乘的無畏山寺派也完全不吻合。所以兩者風馬牛不相及,根本就掛不上鉤。
同時要澄清一下,我國東晉僧人法顯於西元409年左右從印度抵達師子國住了兩年,所求得的雜阿含等藏本使用的其實是梵文,既不是巴利語也不是斯裏蘭卡文字。我們不妨把《高僧法顯傳》中關於此記載的原文調出來看一下:“從此東行近五十由延到摩梨帝國。即是海口。法顯住此二年寫經及畫像。於是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法顯住此國二年。更求得彌沙塞律藏本。得長阿含雜阿含。複得一部雜藏。此悉漢土所無者。得此梵本已即載商人大舶上可有二百餘人。……得好信風東下。”
有人把南傳的起源與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中記載的僧伽羅國掛上了鉤,說僧伽羅國就是錫蘭島,實際上南傳的巴利語典籍一直是使用“島”(巴Di^pavam!)”而不是使用“僧伽羅(梵Sim!hala)”指稱錫蘭島。我們把玄奘的原文調出來看一下:“僧伽羅國。先時唯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舍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遊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余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毗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邪只厘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
稍加比對就可以看出,把佛教傳入人家僧伽羅國的是阿育王的兄弟摩醯因陀羅(梵名Mahendra),這與南傳聲稱的把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巴名Mahinda)以及女兒僧伽蜜多完全不吻合。並且人家僧伽羅國一開始傳入的就是大乘上座部,後來分裂為摩訶毗訶羅住部和阿跋邪只厘住部,前者拋棄大乘改習小乘,後者接納小乘變為二乘兼修。這與南傳聲稱傳入斯裏蘭卡的小乘上座部、後來分裂為一直堅持小乘的大寺派以及先習小乘後接納大乘的無畏山寺派也完全不吻合。所以兩者風馬牛不相及,根本就掛不上鉤。
同時要澄清一下,我國東晉僧人法顯於西元409年左右從印度抵達師子國住了兩年,所求得的雜阿含等藏本使用的其實是梵文,既不是巴利語也不是斯裏蘭卡文字。我們不妨把《高僧法顯傳》中關於此記載的原文調出來看一下:“從此東行近五十由延到摩梨帝國。即是海口。法顯住此二年寫經及畫像。於是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法顯住此國二年。更求得彌沙塞律藏本。得長阿含雜阿含。複得一部雜藏。此悉漢土所無者。得此梵本已即載商人大舶上可有二百餘人。……得好信風東下。”
以上是缺乏實據的個人推論,這種推論誰不會寫?dzftlbqc 寫:二、佛教經律第一次結集使用的是梵語還是巴利語
首先要瞭解梵語與巴利語的情況:
【梵語】(Sanskrit)古印度之標準語文。又稱天竺語。即吠陀、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及北傳佛教聖典所用之語文。屬印歐語族。Sanskrit乃源自 sam!skr!ta(完成之意)。我國、日本依據此語言由梵天所造之傳說,故稱梵語或聖語。相對於一般民間所用之俗語,梵語又稱雅語。廣義而言,可分為吠陀梵語(Vedic Sanskrit)與古典梵語(Classical Sanskrit)。前者為婆羅門教之聖典(吠陀)之語言;後者系於西元前四世紀左右,由文法學者波爾尼(梵Pa^n!ini )加以規格化而集其大成。
【巴利語】(術語)P&l&,南傳之聖典語,為古南天竺之一地方語。與北方佛教聖典語之梵語相比較,音調變化少,文法亦簡易。不如彼之複雜,極通俗之語。後入錫蘭而行,現今存在之小乘經原本,大抵以此語記之。
通過瞭解就可以知道:兩者同屬古印度語言,區別在於前者是書面語而後者是南印度方言。
眾所周知,世尊與他的大弟子如大迦葉、阿難等人大多是出身於婆羅門、刹帝利種姓的王公貴族、大戶人家,從小就接受婆羅門教上流社會的良好教育,都讀書識字,而掌管古印度宗教文化事務的婆羅門教的典籍(如《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吠陀本集等)全部是使用梵文書寫,那麼即使是生長於北印度的世尊始終堅持使用南印度方言對來自東西南北方甚至異國他鄉的弟子們進行言教,也不至於執著到非要把這種方言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不可的地步吧?試想即使是像毛澤東的秘書這樣的凡夫都不至於愚蠢到要把毛的講話以湖南方言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編入語錄,難道像大迦葉、阿難這樣的聖者會如此愚蠢嗎?
因此,佛教經律第一次結集使用的是梵語。既然世尊的言教不是通過錄音而是轉換為梵文保存下來,那麼不論世尊當初言教時使用的是哪種語言,與後來的任何語言都沒有傳承關係。
事實上,為了教化方便佛陀使用多種語言,你應該多看點資料。而且看大乘經典也知道,佛陀開示時,可是任何眾生都聽得懂的話,你想那還會是梵語嗎?
結集時有五百阿羅漢,每個人的教育程度與種姓階級都不同,不要奢望每個人都會說梵語,當然為了溝通方便,選擇性的使用大部份的人都會的俗語,這是必然的趨勢,如果規定必須用少數上流社會出身的人才會用的梵語,那結集也不用了。
玄奘與法顯到印度時,當時佛教已經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紛亂了,有些事他們兩人也是道聽途說才記錄下來,這兩人都有各自的宗教背景(大乘),出國前就中毒已深,到了印度即便他們想到一些很有規模的上座部遊學,人家也不會歡迎他們,印度佛教很重師承制度,跟中土到處遊方就有人會接待的民情差異很大。當然他們去印度,除非放棄原本所學重新加入當地的上座部僧團,否則也就只能到大乘的僧團去遊學。dzftlbqc 寫:五、附加說明
有人把南傳的起源與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中記載的僧伽羅國掛上了鉤,說僧伽羅國就是錫蘭島,實際上南傳的巴利語典籍一直是使用“島”(巴Di^pavam!)”而不是使用“僧伽羅(梵Sim!hala)”指稱錫蘭島。我們把玄奘的原文調出來看一下:“僧伽羅國。先時唯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舍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遊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余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毗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邪只厘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
稍加比對就可以看出,把佛教傳入人家僧伽羅國的是阿育王的兄弟摩醯因陀羅(梵名Mahendra),這與南傳聲稱的把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巴名Mahinda)以及女兒僧伽蜜多完全不吻合。並且人家僧伽羅國一開始傳入的就是大乘上座部,後來分裂為摩訶毗訶羅住部和阿跋邪只厘住部,前者拋棄大乘改習小乘,後者接納小乘變為二乘兼修。這與南傳聲稱傳入斯裏蘭卡的小乘上座部、後來分裂為一直堅持小乘的大寺派以及先習小乘後接納大乘的無畏山寺派也完全不吻合。所以兩者風馬牛不相及,根本就掛不上鉤。
同時要澄清一下,我國東晉僧人法顯於西元409年左右從印度抵達師子國住了兩年,所求得的雜阿含等藏本使用的其實是梵文,既不是巴利語也不是斯裏蘭卡文字。我們不妨把《高僧法顯傳》中關於此記載的原文調出來看一下:“從此東行近五十由延到摩梨帝國。即是海口。法顯住此二年寫經及畫像。於是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法顯住此國二年。更求得彌沙塞律藏本。得長阿含雜阿含。複得一部雜藏。此悉漢土所無者。得此梵本已即載商人大舶上可有二百餘人。……得好信風東下。”
不妨去讀讀義淨三藏的「南海寄歸內法傳」會對當時的印度佛教比較有深入的瞭解,當時有四個上座部還存在,但義淨也只能聽說他們的狀況如何,根本就無從入門。
「巴利語」只是「口語」,真正書寫時通常另有書寫文字,視其區域而定。法顯拿到梵文本的「彌沙塞律藏本。得長阿含雜阿含。複得一部雜藏。」奇怪,這有什麼稀奇,值得如此大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