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在今生解脫生死?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07-28, 07:32

Mahanama 寫:滅業力(消業)還好,坊間還有人宣稱阿羅漢滅十八界呢 :lol: :lol: :lol:
原本還有點擔心相關的討論牽涉到「緣起法」的部份,最後會被導引成「佛陀與阿羅漢死後才得到徹底的解脫」這類「似是而非」的結論。事實上,看阿羅漢的自證詞:「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347經),就能瞭解解脫聖者在生前即已獲得解脫,如果這樣還要討論說解脫聖者在死後才能獲得徹底的解脫,實在是……。不知道這類的論點是否跟「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說法有關聯呢?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07-28, 08:15

關於「緣起法」,個人比較傾向建議找些與生活經驗有關,在生活中可以觀察、運用、思考,進而產生「瞭悟」的經文讀讀就好,不要硬是鑽一些講求「硬功夫」、「硬裏子」的內容。畢竟,佛陀說法時一向也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所以讀者要自己挑些容易理解的經文閱讀。

有些緣起法的解讀,傾向於「三世」,非常「宏觀」與「吃力」的解讀,但實際運用呢?有學者認為這類的緣起法,實修時要求具有「宿世通」的能力,但也有僧人說「不須宿世通,也可以直觀三世」,但無論如何這類經驗都與一般「聲聞眾」距離非常遙遠,常常都是「有聽沒懂」、「有討論跟沒討論」一樣。

「緣起法」有篇經文強調說是「聖法印」,也有傳說舍利弗尊者聽聞馬勝比丘(阿說示尊者)說「緣起偈」便證「初果」,從傳說看來,即便「零修行」,只是聽法時有所領悟便建立了不動搖的「正見」。這麼短的偈文,甚至沒有詳細的緣起法內容,可是當時對於根器如舍利弗尊者與目鍵連尊者來說,短短的一偈也已經足夠了。

再看《雜阿含第九六九經》的記載:「……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以這篇經文中所記載的舍利弗尊者修行到達解說的經驗,就是說,修行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舍利弗尊者開始建立正見時,因領悟「緣起偈」而建立「不動搖」的「正見」,但實修時,卻以「觀照感受的無常、生滅」入手,最後歷經「離欲、滅盡、捨」的過程,最後「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所以,一般實修時,比較好的做法與切入點,其實都是從「觀照五蘊無常法」入手,這個修法與其觀念就一直擺在「雜阿含」開篇的「第一經」,至今依然「璀璨亮眼」。簡單地說,就是觀念的建立,若是上乘根器者可以從「緣起法」入手無妨,但是實修時,卻必須按照「觀照五蘊無常法」做為起點,但事實上,正見的建立也可以從「五蘊無常法」入手,沒有必要硬是在那裏解讀「緣起法」。這些法畢竟都是「悟道」與「解脫」的工具,最終都是導向「貪瞋痴」與「無明煩惱」的「滅盡」---原始佛法所謂的「解脫」。另外,也可以從「四聖諦」切入而得悟「正見」,但實修時還是一樣按照「觀照五蘊無常法」的要領進而解脫諸煩惱、滅盡貪瞋痴。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09-07-28, 08:45

yggdrasils 寫:
而法友您提到觀察色蘊不應該採分別觀,那對於在實修上,應該採取怎樣的作為呢?又此說法可質疑南傳阿毗達摩的權威性嗎?

另佛對於色蘊的說法只提到四大,就不再延伸下去是何因緣造成四大?這是否告知我們對於解脫,不必要將色蘊分析到極微,只需知道色蘊也是由此因緣和合的四大造成,對於用認識論來建立極微的概念,是對解脫沒有幫助的。
照葛拉瑪經所述,請法友不要輕信權威。
談到極微,來談談"夸克",目前科學上所"創造出"的"極微"。
試問,此夸克能獨立存在嗎? 亦或是得在許多因緣條件下才有此現象"顯現"。 就所知,夸克必須成對存在,"上下、頂底、奇媚",而且存在時間以"飛秒"計算,越是微小之物,越不穩定,如此之事實結果,還能相信事事物物是由極微所構成的嗎? 還是說"極微"只是在因緣條件下的一種現象。

實修的觀法,應以"因緣觀入手",觀察事事物物彼此間的關連性和相依性,藉以破除錯誤物質皆分別的概念,了解到諸法皆只是"因緣的現況"。再進一步觀察四種食和名色識之間的關連性,更進一步了解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推動關鍵為"喜貪"。到此,法友就能明白如何滅盡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循環了。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9-07-28, 09:12

peacecila 寫:
所以,一般實修時,比較好的做法與切入點,其實都是從「觀照五蘊無常法」入手,這個修法與其觀念就一直擺在「雜阿含」開篇的「第一經」,至今依然「璀璨亮眼」。簡單地說,就是觀念的建立,若是上乘根器者可以從「緣起法」入手無妨,但是實修時,卻必須按照「觀照五蘊無常法」做為起點,但事實上,正見的建立也可以從「五蘊無常法」入手,沒有必要硬是在那裏解讀「緣起法」。。
1.在這裡.雜阿含200經或許可以當作參考

2.雜阿含696經中有一段:彼於此三受,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彼彼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出如實知,如實知已,即於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09-07-28, 10:05

觀五蘊無常法,就須先知道"五蘊為何"、"無常為何"。

五蘊為六根六境相互影響生起六識的過程。此中若伴隨有欲貪,則六根追逐六境,識增長,根境識增長則"受想行"亦增長。"受想行"亦增長則"喜貪"增長,"喜貪"增長則強力驅使六根追逐六境。
如此循環使五蘊增長廣大,過程的關鍵為不知此循環是因緣生,以為事事物物有所形象、能有所得。因以為有所形象所以喜貪,以為能有所得所以執取。

若能了解無常,則知五蘊為當下敗壞法,無有所謂固定的形象,且不可能得到些"什麼"。知無有形象則減損"喜貪",知無有所得減損"執取"。則五蘊減損乃至滅盡,即"無未來六根生",無未來六根生,則無根追逐境,識不生起,五蘊滅盡。

對於無常的理解,有如此層次上的看法。
常識性的理解:事事物物都會變。 但是此種觀點仍然對現前一一法以為有形象能所得,反正變化壞滅是以後的事。所以此種常識性的無常理解,對解脫幫助甚小。

想像推理性的理解:一切都是瞬間生滅的,一閃一閃亮晶晶。 此種無常的理解,是有實修和種種概念混合所生的認知。我們透過六根所觀察到的現實,明顯和此種認知不同,現實的一切如果我們是看到一閃一閃亮晶晶,那大概要去檢查檢查了。 會導致此種認知,起因於對所觀察對象進行"孤立觀察"所導致。僅僅專注於某一身體部位,而此部位所生起覺知的反應,而當覺知的狀況改變時,就說"剛剛的感受滅了","感受又生起了"。可是實況卻是引起覺知的週遭狀況有所變化,而導致根境相緣所升起的覺知反應變化,並非"切斷式的生滅"。
進一步這種瞬間生滅的認知,會導致生死輪迴的因果關聯性遭到破壞。此生起是因緣生而生起,那滅,應是因緣滅而滅去,那下一個生起呢???
下一個生起是另外的因緣生的話,那和前一個生滅就無關了嗎,如果無關,那因緣關係就遭破壞。 舉個例子,有一搶匪被抓到了,他卻說,剛剛那個搶劫的不是我,跟我無關,他搶完就已經滅去了,現在這個我是新生的!!
如此荒拗的情形就會依此觀念出現。

好,如果下一個生起和前一個生滅有關,那就不能說"滅",因為因緣關係並未斷除,但若執取滅去的概念,則引發因緣關係被切斷的危機,為了解決此問題,所以就出現了雖有生滅但必有不隨之生滅的"某種"。這個"某種"的推理和想像,變成了"生死不失法"、"勝義補特伽羅"、"有分識"、"心"、"空"、"真如"、"阿賴耶"、"神"........等等。
但這些,又回到了"常樂我淨"的老路子去了。

對於無常的理解,最好能問問自己,"為什麼無常?"、"無常是如何發生的?"

由因緣觀所認知的無常:現實所觀察到的,一切是相互有關係,相互依靠,相互影響的現象。既然相互有關係且相互影響,受影響後的狀態就不會和受影響前的狀態一樣,受影響後的新狀態則與其周遭有新的關係,自然有不同的影響,而新的影響繼續變動該事物的狀態。如此交互影響,相依變動,無可停止。

由此觀察切入,就知事事物物沒有一時半刻有"一定的樣子和形象",又知是事物物皆為相互關聯性現況的呈現,並沒有什麼可以"得到",只有"關係的改變"。
如此,因見因緣相關的實況,破除"有所形象"的概念,喜貪自然減損;破除"能有所得"的概念,執取自然減損。喜貪的減損,使根追逐境減損,而識減損,五蘊自然減損,乃至滅盡。

這就是為什麼知曉無常後,能一路通往遠離、無欲、解脫的原因了。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07-28, 10:59

由此觀察切入,就知事事物物沒有一時半刻有"一定的樣子和形象",又知是事物物皆為相互關聯性現況的呈現,並沒有什麼可以"得到",只有"關係的改變"。如此,因見因緣相關的實況,破除"有所形象"的概念,喜貪自然減損;破除"能有所得"的概念,執取自然減損。喜貪的減損,使根追逐境減損,而識減損,五蘊自然減損,乃至滅盡。

這就是為什麼知曉無常後,能一路通往遠離、無欲、解脫的原因了。
法友的分析與理解甚好。讚嘆。
所以說,隱藏在「無常」後的「基本背景」則是「因緣法」,所以經文才說: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所從何而生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80經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9-07-28, 15:24

rostov 寫: 好,如果下一個生起和前一個生滅有關,那就不能說"滅",因為因緣關係並未斷除,但若執取滅去的概念,則引發因緣關係被切斷的危機,為了解決此問題,所以就出現了雖有生滅但必有不隨之生滅的"某種"。這個"某種"的推理和想像,變成了"生死不失法"、"勝義補特伽羅"、"有分識"、"心"、"空"、"真如"、"阿賴耶"、"神"........等等。
但這些,又回到了"常樂我淨"的老路子去了。
有分識不是你說的那樣。
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c&start=20

一般漢文學者常常誤解有分識,尤其這篇: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101_13.htm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28, 15:43

upasaka 寫:
rostov 寫: 好,如果下一個生起和前一個生滅有關,那就不能說"滅",因為因緣關係並未斷除,但若執取滅去的概念,則引發因緣關係被切斷的危機,為了解決此問題,所以就出現了雖有生滅但必有不隨之生滅的"某種"。這個"某種"的推理和想像,變成了"生死不失法"、"勝義補特伽羅"、"有分識"、"心"、"空"、"真如"、"阿賴耶"、"神"........等等。
但這些,又回到了"常樂我淨"的老路子去了。
有分識不是你說的那樣。
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c&start=20

一般漢文學者常常誤解有分識,尤其這篇: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101_13.htm
那麼應該怎樣去理解有分識呢?周遭確實有法友認為有分識差不多等同阿賴耶識,日本學者水野教授也有些看法(http://0rz.tw/2UpSH)請您指教。

頭像
dzftlbqc
文章: 91
註冊時間: 2009-07-15, 08:00

請教善知識

文章 dzftlbqc » 2009-07-29, 12:11

世尊當初親自制定戒律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目的是不是防止弟子在無明未滅的情況下繼續造業?是不是持守的戒律越多就意味著造業的可能性越小?能否請熟悉律藏的法友介紹一下比丘要持守哪些戒律?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9-07-31, 10:26

yggdrasils 寫:那麼應該怎樣去理解有分識呢?
有分可以理解為,它是心的一種狀態之一。它是在認識外物的心路歷程之外的一種心沒有主動性活動的狀態。它的存在也是生生滅滅的,不是常住不滅的。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