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念」相應,息長,息短的界定?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rsv250250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09-06-05, 08:00

文章 rsv250250 » 2009-07-27, 23:46

freshman 寫:基本贊成希拉的觀點。(還沒有讀過阿姜布拉姆"所寫的"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還不知道是不是真地像他說稱贊的那樣好)。

這裏也來拋幾塊磚頭吧:
upasaka 寫:
十幾年前,我還在北京的時候,親近過壹位密宗高人(目前他還活躍在大陸佛教界,恕不著名)。他教過我壹個密法,今天寫出來,和大家分享。(當年他也在講公開課時講過,所以我也不算泄密):

在修習安那般那念時,妳要盡量註意出、入息當中的這個轉折,並有意將之延長。


很有意思,是嗎?:lol:
你說的是所謂的停息...閉氣法
印度教~道家..佛家...都有這樣的功法...

那是比較進階的禪修法...

頭像
lnwang
文章: 63
註冊時間: 2005-12-30, 08:00

文章 lnwang » 2009-07-28, 00:04

就是吸氣或者呼氣的時間長短,是為了不至于太無聊,找點兒事情(注意每次吸氣,呼氣的長短)來讓心活躍,不去注意長短也可以,只要你的心能持續平靜,注意長短是因為在修止。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07-28, 07:03

以個人的經驗,修習安那般那,狀況良好時,都是跟「離欲惡、不善法」…「遠離塵世」…等等有關的感受。怎麼形容呢?好像整個世界都被卸卻了下來一樣,就是說平常都是背著一個「世界」在生活,因為修習「安那般那」得宜才將背在身上的重擔放下來,如釋重負。----「世界」暫時被擋在外頭無法侵入,那是真正的休息與釋放。久久耐心修習才有的經驗,因為修習得宜時的經驗與感受一向都如此,以致有時我看別人的修習經驗談,我常常看不懂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從其所描述的實質體驗看來,基本上都是遠離經典與教法,空有「安那般那」之名。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07-28, 07:11

也許是每個人所追求與強調的「焦點」不同,以致於有時外表看來似乎一模一樣的教法---不都是與「呼吸」有關的修法嗎?---結果,對照經典卻是「荒腔走板」居多。所以,初學一定要注意學好原始佛法的基本觀念與修行導向,只要觀念(正見)一直都保持正確,才不會被引誘到一些「旁門左道」的方向去。

頭像
yansong
文章: 113
註冊時間: 2005-12-16, 08:00

文章 yansong » 2009-07-28, 09:30

长和短是概念,而非实相。 修行是观实相,而非观概念。 观概念就不是修内观了。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9-07-28, 10:07

rsv250250 寫:你說的是所謂的停息...閉氣法
印度教~道家..佛家...都有這樣的功法...

那是比較進階的禪修法...
停息或閉氣的訓練存在印度瑜伽裡,梵文稱為Pranayama,中國仙道的某些流派也有類似的修法,但它們不是佛陀的教導。佛陀在剛出家修苦行時,練習過這類法門,後來捨棄了它們。Pranayama若練習得法,對健康的裨益很大,但若方法錯誤,對身心的傷害也不小。練習Pranayama功深的瑜伽士可以使呼吸與脈博變得十分緩慢,而將身心置於如同動物冬眠的狀態(無想定?)。這種訓練與佛教培育正念,循序成就正定的修行次第完全不同。換言之,這不是進階的禪修法,而是外道的禪修法 :lol:

頭像
rsv250250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09-06-05, 08:00

文章 rsv250250 » 2009-07-30, 15:20

Mahanama 寫:
rsv250250 寫:你說的是所謂的停息...閉氣法
印度教~道家..佛家...都有這樣的功法...

那是比較進階的禪修法...
停息或閉氣的訓練存在印度瑜伽裡,梵文稱為Pranayama,中國仙道的某些流派也有類似的修法,但它們不是佛陀的教導。佛陀在剛出家修苦行時,練習過這類法門,後來捨棄了它們。Pranayama若練習得法,對健康的裨益很大,但若方法錯誤,對身心的傷害也不小。練習Pranayama功深的瑜伽士可以使呼吸與脈博變得十分緩慢,而將身心置於如同動物冬眠的狀態(無想定?)。這種訓練與佛教培育正念,循序成就正定的修行次第完全不同。換言之,這不是進階的禪修法,而是外道的禪修法 :lol:

不知道大家練習安般是採用七之坐姿嗎??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9-07-30, 21:14

從「佛陀」教導的法義來說,修行的法門都是從「四念處」的總說,趣向於苦的滅除。
「安那般那念」也是如此,不過在討論「安那般那念」的時候,我們多數是從「單向」的個人喜好與見解來論述。大多數偏重於「止」業處。或者是單就於「身中之身」作為業處來敘述,延伸於「四念處」的轉折及內涵卻是極少觸及。
一年前後學提出這個問題請教的時候,有許多個人的體驗上確實有許多在轉折上的疑惑,也相對於提出的論述,有些是屬於「思維」的概念,在體驗的認知上,困惑於學術及知識上的觀點與敘述。以致於有一種在「理論上」的務實修行,但是與實際的體驗中,「銜接的過程」好像很明了,又覺得有些模糊。對於「如實知、如實見」並無法確定。
承蒙許多「法友」耐心的指導,後學自己也很用心的重新審查修學的次第及過程,還不能說真正的來到「如實知、如實見」,但是對於修學的疑惑確實是減少了許多。雖然過程有些緩慢,不過總算是可以比較穩定而真實的依循次第而修行了。在此後學對於先進「法友」不吝嗇的「法布施」,致上最誠懇的感謝。
對於「安那般那念」的修學,後學個人有這樣的感慨,在我們修學或是論述的時候,多數是從「入、出息」如實知,作為討論與修學的起點。只記得「端身正坐,系念面前」,卻刻意的忽視了「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的整體意義。
是需要有非常穩固的基礎修學,才可能真正的來到「安那般那念」善學的起點。
「息長、息短」的界定,後學是沒什麼困惑了,不過確實很難用敘述來說清楚,畢竟每個修學者對於「安那般那念」從經典上的界定義不盡相同,有人單純的就修學「安那般那念」來論述「安那般那念」,有人就「論」的業處教導來論述「安那般那念」,有人就「止業處與觀業處」的教導來論述「安那般那念」,後學個人則是比較偏向於「安那般那念」的修學,如何相應於「四念處」的過程及內涵。以上這僅是後學個人的看法而已,再次感謝諸位法友。

頭像
lnwang
文章: 63
註冊時間: 2005-12-30, 08:00

文章 lnwang » 2009-07-30, 22:58

housyang 寫: 是需要有非常穩固的基礎修學,才可能真正的來到「安那般那念」善學的起點。
是啊。多谢分享。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07-30, 23:17

housyang 寫: 後學自己也很用心的重新審查修學的次第及過程,還不能說真正的來到「如實知、如實見」,但是對於修學的疑惑確實是減少了許多。雖然過程有些緩慢,不過總算是可以比較穩定而真實的依循次第而修行了。
如果可以的話,也想看看法友的禪修體驗記述,其實用「譬喻」法是滿不錯方式。挑體悟的重點,用「比喻」或「譬喻」的方式去描繪,看的人也會比較容易理解。

譬如,法友舉出以下此點,也是挑重點式的說明,就會覺得很容易理解。
卻刻意的忽視了「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的整體意義。
是需要有非常穩固的基礎修學,才可能真正的來到「安那般那念」善學的起點。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