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八識到底存不存在 ,除非能證明中陰身有識的存在,也就是沒腦部存在,,還能有記憶思想,但這是無解的問題Mahanama 寫:你不妨具體說說你禪坐的體解,以及它如何讓你明白八識 。先提醒你,轉貼經文和大師著作的貼文,我會直接刪掉:lol:wolfgang 寫:從我開始讀唯識起,一直未真正搞懂八識的關係。
一直到近來,禪坐中得到的體解,才讓我漸漸明白八識是怎麼回事。
不以是否為"佛說"的觀點,在道理上指出般若和唯識的錯
- redredkiss
- 文章: 209
- 註冊時間: 2007-03-27, 08:00
- redredkiss
- 文章: 209
- 註冊時間: 2007-03-27, 08:00
這不是無解的問題。是你沒有讀唯識學,不懂。要了解八識到底存不存在 ,除非能證明中陰身有識的存在,也就是沒腦部存在,,還能有記憶思想,但這是無解的問題
《成唯識論》
『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
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
儲存記憶的地方有兩個:種子,以及器。
『阿賴耶識內變為種及有根身』,此部份=中陰身。
『外變為器』,則是這個肉身。腦袋就是屬於器的部份。
『阿賴耶識內變為種及有根身』這部份,等於12因緣法中的:識住,入名色。
識住,入名色,形成中陰身。
所以中陰身是種子和第七識的組合。名=第七識。色=種子
『外變為器』這部份,等於12因緣法中的第五支:六處。
名色,入六處,形成六識。
大家要知道,入名色時,六識尚未形成,所以沒有五蘊。
故說,名=第七識。而不是五蘊 - 色受想行識。
因此,名色也被稱為受精卵階段。
也就是說,受精卵裡面住的是第七識(中陰身)。
這個中陰身會隨六根成長,而一分為六。依六根發六識 - 眼耳鼻舌身意識。
《雜阿含經》
「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
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所以大家要知道,佛陀說:識住於色受想行識蘊,這是指已經有六識的時候。
六識形成之前,識尚未住於色受想行識蘊。而僅住於名色中。
原始佛教徒一直在講六識。但是從來不懂質疑:
六根形成前,有六識嗎?
既然六根形成之前,不可能有六識,
那證明六識出現之前,有另一個識在活動。
這個識,就是第七識。
原始佛教徒就是這麼思想欠周,所以才一直被大乘嘲笑 - 不懂八識。
既然知道必須入六處,才會有六識,
可以想見,12因緣法中的第三支『識』,絕對不是指六識的『識』。
所以我說,原始佛教徒,事實上也不懂12因緣法。
《雜阿含經》wolfgang 寫: 既然知道必須入六處,才會有六識,
可以想見,12因緣法中的第三支『識』,絕對不是指六識的『識』。
所以我說,原始佛教徒,事實上也不懂12因緣法。
「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
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接著我要來解釋12因緣法。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
無明=妄想
行=攀緣
識=第八識
名色=中陰身 (第七識+種子)
六入=肉身長成,能生出六識
觸、受、愛、取、有=往來
生=五蘊生
老死=後有
12因緣法中的『生』,其實是指,從六識產生觸、受、愛、取、有,因此生出五蘊。
大家都錯誤解讀12因緣法。誤以為:在名色時,就有五蘊了。
各位一定要知道,必須先要有六識,才能有五蘊。
而六識的形成,還得依賴六根(六入)的長成。
所以如果將12因緣法中的『識』解讀為六識,真是大錯特錯。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
『名色』,其實就是指我能與我所能。或簡稱能與所。
大乘佛教則稱見分和相分。
正確瞭解『名色』,是很重要的。
由此才能正確瞭解身心的確實狀態。
《雜阿含經》
「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
我能與我所能,是一種攀緣的狀態。
我能攀緣於我所能。或者見分攀緣於相分
這種攀緣狀態,首先形成的是中陰身。這是第一層攀緣。
等六根長成,中陰身再攀緣於六根,而發六識。這是第二層攀緣。
這2層攀緣,稱為:迷上加迷。
因此,首先要解除對六處的攀緣。
如果成功,得意生身。脫離肉身,不受六道輪迴。
其實中陰身與意生身,是同一屬性的。差別在於:
1. 中陰身,有欲入六處
2. 意生身,有欲離六處
所以,得意生身者,算已解除了一道攀緣。
如果再成功解除第二道攀緣,即證如來佛。
『名色』,其實就是指我能與我所能。或簡稱能與所。
大乘佛教則稱見分和相分。
正確瞭解『名色』,是很重要的。
由此才能正確瞭解身心的確實狀態。
《雜阿含經》
「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
我能與我所能,是一種攀緣的狀態。
我能攀緣於我所能。或者見分攀緣於相分
這種攀緣狀態,首先形成的是中陰身。這是第一層攀緣。
等六根長成,中陰身再攀緣於六根,而發六識。這是第二層攀緣。
這2層攀緣,稱為:迷上加迷。
因此,首先要解除對六處的攀緣。
如果成功,得意生身。脫離肉身,不受六道輪迴。
其實中陰身與意生身,是同一屬性的。差別在於:
1. 中陰身,有欲入六處
2. 意生身,有欲離六處
所以,得意生身者,算已解除了一道攀緣。
如果再成功解除第二道攀緣,即證如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