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upasaka
- 文章: 547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upasaka » 2009-02-06, 14:51
為什麼經上提及生死流轉時都說「無明『覆或蓋』、愛『緣或結』繫」?
因為無明是一個超級大蓋子,大蓋子蓋小蓋子,小蓋子除了,如果大蓋子未除時,仍有生死。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
upasaka
- 文章: 547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upasaka » 2009-02-06, 15:02
Mahanama 寫:rostov 寫:又有說道,"隨眠"一詞,這是學習原始佛法者最不該用的概念,此有"種子"、"貯藏"的意義在,貯藏在哪裡!變成我見的使徒了!
凡夫和有學的聖者都或多或少仍有隨眠的煩惱,但並不是說它有種子、貯藏的意義,而是指尚未察覺或斷除的煩惱。「隨眠」近似於Subconscious
我覺得此詞菩提比丘的英譯 underlying tendency 不錯。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
emilyku
- 文章: 90
- 註冊時間: 2008-08-04, 08:00
文章
由 emilyku » 2009-02-06, 15:19
莫學淺見--
無明蓋:偏向見解、知見、理智層面
愛結繫:偏向感情、記憶、偏好、習慣層面
相對於理智,感情之事反而較難斷。
例如:有煙癮者的戒煙過程
-
upasaka
- 文章: 547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upasaka » 2009-02-06, 15:36
emilyku 寫:莫學淺見--
無明蓋:偏向見解、知見、理智層面
愛結繫:偏向感情、記憶、偏好、習慣層面
相對於理智,感情之事反而較難斷。
例如:有煙癮者的戒煙過程
你把無明小看了。
我推測其中的原因:可能你對舍利弗列舉幾項所說「不知者是無明」、「知者是名為明」的「知」小看了。
舍利弗列舉幾項的「知」、「如實知」沒有那麼簡單。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
rostov
- 文章: 349
-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由 rostov » 2009-02-06, 17:27
請問經中還有哪裡解釋"無明"?
有人問佛陀"無明",佛陀回答了。
有人問舍利弗"無明",舍利弗也回答了。
還有別處解釋無明嗎? 如果沒有,佛陀和舍利弗長老只回答了如此,我們還要做另解,而且還做成"奧義書"思維的另解。 真佩服後代"論師們"!!!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09-02-06, 17:43
rostov 寫:還有別處解釋無明嗎? 如果沒有,佛陀和舍利弗長老只回答了如此,我們還要做另解,而且還做成"奧義書"思維的另解。 真佩服後代"論師們"!!!
你從哪裡看到了奧義書思惟?是『隨眠』一詞嗎?
-
lxd127
- 文章: 297
-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由 lxd127 » 2009-02-06, 21:36
其實,這個問題在下面兩個貼子貼出裡,就應該已被澄清了。初果聖者尚未斷盡痴,而痴也被稱為無明。所以,無明於初果聖者尚未斷盡的。其實連三果聖者也未斷盡,只有阿羅漢聖者才完全斷盡無明。
lxd127 寫:drinktea、人等幾位法友,你們如果對雜阿含以外的經典沒有信心,那我就只能引用雜阿含經,雖然有時會比較麻煩些。
《雜阿含經》881或一一二九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是名須陀洹果。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是名斯陀含果。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斷,是名阿那含果。何等為阿羅漢果?若彼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阿羅漢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請問,斯陀含聖者還有薄痴,那這位聖者還不如入流聖者嗎?
housyang 寫:rostov 寫:問題就在這裡了,癡等於無明嗎?
雜(三三四)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
emilyku
- 文章: 90
- 註冊時間: 2008-08-04, 08:00
文章
由 emilyku » 2009-02-07, 08:36
upasaka 寫:emilyku 寫:莫學淺見--
無明蓋:偏向見解、知見、理智層面
愛結繫:偏向感情、記憶、偏好、習慣層面
相對於理智,感情之事反而較難斷。
例如:有煙癮者的戒煙過程
你把無明小看了。
我推測其中的原因:可能你對舍利弗列舉幾項所說「不知者是無明」、「知者是名為明」的「知」小看了。
舍利弗列舉幾項的「知」、「如實知」沒有那麼簡單。
末學不僅不會小看如實知!而是景仰如實知的聖弟子,現代的世尊弟子也當如是如實知。
經典很多地方都明示:當聖弟子有慧有明時,不見五蘊是我、是我所,如實知四聖諦、如實知緣起法,如實知即具備『法住智』。
-
emilyku
- 文章: 90
- 註冊時間: 2008-08-04, 08:00
文章
由 emilyku » 2009-02-07, 09:01
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具法住智入流後即可稱多聞聖弟子,具如是如實知住於六觸入處時,才有能力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須沱洹即有明觸的能力。
若是到阿羅漢才有明觸可言,那就不合經說: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之漸無間等,而形成為後世論師稱四聖諦為頓無間等之說。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09-02-07, 10:53
雜阿含二七○經裡,佛陀用了多個譬喻,也包括了日出喻,饒富趣味,值得再三玩索。日出是一個過程,太陽露臉並不即是天色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