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樣子你似乎認為,當初五百結集時,結集的內容是以雜阿含經的方式呈現的。你應該去看一下佛法的歷史,印順法師的著作其實不錯。rostov 寫:應該是忘記了,這樣就說的通了。
這叫集結時,傳頌者們一起忘記"五上分結"如此重要的"共說"。
從對大乘的無限信仰到對南傳的無限崇拜
- redredkiss
- 文章: 209
- 註冊時間: 2007-03-27, 08:00
- redredkiss
- 文章: 209
- 註冊時間: 2007-03-27, 08:00
業力、業報,是透過貪愛、無明發動的身、語、意來展現的,其重要關鍵就是『無明觸』。因『無明』是緣生法,它是有因有緣而生的,也會因「因緣」滅而滅,而無明的因是不正思惟(於六觸入處不正思惟)。
而『無明』已離的「聖者」,明已升起,六根認識六境時,才會是「明觸」,也就沒有後續愛、取、有、憂悲惱苦的發展,這樣,引生苦迫與雜染的根源斷除了,苦迫與雜染自然不起,但是「聖者」還是有「有學」的聖者(包括初果、二果、三果),偶爾仍會失念,但潯即乾消,此是因為「有學」的聖者仍有『貪愛』、『我慢』未除,故當「有學」的聖者已有『法住智』之後,會再到深山林下獨一靜處修行、離貪,離貪欲者、心解脫,則能自證「生已盡、不受後有」成為『無學』。
這就是為何『無明』並不是只有到了成就阿羅漢才斷的重要原因,不然當聖者們六根認識六境時,何來「明觸」???
而『無明』已離的「聖者」,明已升起,六根認識六境時,才會是「明觸」,也就沒有後續愛、取、有、憂悲惱苦的發展,這樣,引生苦迫與雜染的根源斷除了,苦迫與雜染自然不起,但是「聖者」還是有「有學」的聖者(包括初果、二果、三果),偶爾仍會失念,但潯即乾消,此是因為「有學」的聖者仍有『貪愛』、『我慢』未除,故當「有學」的聖者已有『法住智』之後,會再到深山林下獨一靜處修行、離貪,離貪欲者、心解脫,則能自證「生已盡、不受後有」成為『無學』。
這就是為何『無明』並不是只有到了成就阿羅漢才斷的重要原因,不然當聖者們六根認識六境時,何來「明觸」???
(二七0)Mahanama 寫:長阿含、增一阿含不是北傳的經典啦?事實上,雜阿含二七○經也提到了五上分結的內容,只是沒有用『五上分結』這個名詞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樓閣,中心堅固,眾材所依,攝受不散。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一切眾生跡,象跡為大,能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閻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悉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闍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轉輪聖王,於諸小王最上、最勝。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於室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佛說是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不但沒有"五上分結一詞",也述說著"心離我慢,順得涅盤",而非"心斷無明,順得涅盤"。
另外,版主所指北傳南傳,是指傳遞方向。那也無話可說了。
但若以上座部分裂為南北上座,我只能說,在"結使"觀念上,南北上座觀念並不一致。
北上座所分列出的說一切有部,有九結之說,沒有五上分結之說,這在雜阿含中可見。
南上座分別說部,有十結之說,強調了五上分結之說,這為了迎合菩薩信仰,將修正次第更改,把無明調到最後,符合大眾部思想,導致有"頓無間等"的說法出現(見法即刻解脫)。和佛陀明言的"漸無間等,非頓無間等"明顯不符。
至於redredkiss法友所提入流者再來此世的因,是"渴愛",此為習慣,已經非單純的觀念。入流者在觀念知見上已經無有疑惑和錯誤了。
法友的討論中已經指明,無明是對"六處入處"的"不正思維",誤將"六處入處"以為有"我"。若已經確知無我者,若稱之"無明未斷",正是說明此人,於"六處入處"有時候以為有我,有時候以為無我!?這不是非常奇怪的事嗎?這樣的人稱作斷身見,沒有疑惑嗎?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