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希拉法友,
如果去說:世間沒有任何快樂,其實所謂快樂只是壞苦而已
這樣說是對的嗎
請教法友苦樂之原理
Re: 請教法友苦樂之原理
個人通常都用「無常即苦」來解析這樣的問題,但仔細審閱經文,多加仔細思考,我後來發現其實可以說得更直接一點也沒關係。這個問題與答案可以參考雜阿含四七三(註1)與四七四經(註2):「佛陀」與異比丘(其他宗教的出家人)、弟子「阿難」尊者間相關的問答。異比丘與「阿難」尊者,當時這兩人都生起了同樣的迷惑,因為「佛陀」曾說:「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但「佛陀」又曾經說過:「諸所有受悉皆是苦。」當時聽到這兩種說法的人都想不通是怎麼回事?因為兩者對照顯然有些矛盾,而且,「三受」是一般人的普遍經驗,此說法也為大眾所認同,但「佛陀」卻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這顯然不符合大眾經驗,但是,「佛陀」是實語者,聽法者雖然信任「佛陀」但又覺得迷惑,這就有必要向說法者詢問了。所以,「佛陀」在聽了相關的疑問後,也針對兩人的程度作出了適當且深淺有別的解答。阿姜「布拉姆」的著作「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也寫了相似的解說與表達,大意是說,在某些比較粗淺的禪定所生起的「喜樂」,但若進階比較深的禪定後,就會發現這些「喜樂」是一些比較「粗」的「覺受」,必須放下對於這些「喜樂」的執著,才能進入更深的禪定階段。lkjh 寫:請教希拉法友,
如果去說:世間沒有任何快樂,其實所謂快樂只是壞苦而已
這樣說是對的嗎
另外一種解釋則跟「內觀」(註三)有關,經文也是這麼表達,可以參考馬哈希的「內觀基礎」。很久以前讀過這本「內觀基礎」,我記得印象中的閱讀感想:「所有的感受,其實都是很強烈、不舒服的感官刺激。顯然,內觀者經過修行後,看穿感受的真正本質,但一般人則認苦為樂---起顛倒想。」其實,從過去諸多聽音樂的經驗中就可以知道了,再好聽的音樂,若聽得太久,聽得太多遍,就會覺得很不舒服。人們對於這種經驗百思不解,但若以原始佛法來看,卻會變得十分清楚,因為音樂是一種強烈的感官刺激,若聽得時間太長,就會變成「疲勞轟炸」,感官刺激終於顯現出它真正的本質:「的確是不舒服」的聲音感受,「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的感官刺激,其本質都是這樣。所以,佛陀真的沒說錯,「所有的感受刺激真的都是苦。」
「
註1:
雜阿含(四七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是比丘作是念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知諸行無常 皆是變易法
故說受悉苦 正覺之所知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諸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悉知諸受已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2:
雜阿含(四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
阿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3:
雜阿含265經
……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
感謝希拉法友 ,我的看法與法友幾乎一致
法友的通常所信的無常解釋我認為屬於認定苦樂的定義是相對性的,順境名樂,逆境名苦,不順不違名不苦不樂,第二種內觀的解釋則是屬於絕對性的認為〔根本沒有樂受〕
我也認為第一種無常的相對性的苦樂受定義才是正確,這也符合經典所說,而第二種絕對性的解釋的問題出在傾向尋找本質性或絕對性的答案,忽略苦樂受的定義本來就是相對性的,是順逆的不同。
阿姜「布拉姆」所說的粗細的不同則是屬於個人情況的變化無常,不與順境名樂,逆境名苦,不順不違名不苦不樂的苦樂定義相違,其實說只有苦樂二種相對感受也可以,印順導師著作裡也說其實不苦不樂受更深的來看也是可分為苦樂受的。
而涅槃-最高快樂的定義則不需與苦樂受有關,因為非是樂受。
順便說說苦的類別,瞋恚與心苦是一定一起的,是名心苦,身體違逆名為身苦。
法友的通常所信的無常解釋我認為屬於認定苦樂的定義是相對性的,順境名樂,逆境名苦,不順不違名不苦不樂,第二種內觀的解釋則是屬於絕對性的認為〔根本沒有樂受〕
我也認為第一種無常的相對性的苦樂受定義才是正確,這也符合經典所說,而第二種絕對性的解釋的問題出在傾向尋找本質性或絕對性的答案,忽略苦樂受的定義本來就是相對性的,是順逆的不同。
阿姜「布拉姆」所說的粗細的不同則是屬於個人情況的變化無常,不與順境名樂,逆境名苦,不順不違名不苦不樂的苦樂定義相違,其實說只有苦樂二種相對感受也可以,印順導師著作裡也說其實不苦不樂受更深的來看也是可分為苦樂受的。
而涅槃-最高快樂的定義則不需與苦樂受有關,因為非是樂受。
順便說說苦的類別,瞋恚與心苦是一定一起的,是名心苦,身體違逆名為身苦。
對此問題,我的理解是,“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基于感受而作出的分別,“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是基于對感受的正覺而作出的智慧判斷。peacecila 寫:註1:雜阿含(四七三)lkjh 寫:請教希拉法友,如果說:世間沒有任何快樂,其實所謂快樂只是壞苦而已,這樣說是對的嗎
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知諸行無常 皆是變易法
故說受悉苦 正覺之所知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諸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悉知諸受已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法友如此理解,甚是不妥啊。你說“樂受會變苦,所以才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那麽苦受也會變樂啊(俗說“苦盡甘來”),難道所以說諸所有受悉皆是樂?lkjh 寫: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這句話意義其實很簡單,就是說樂受會變苦,所以才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雜阿含》473:“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相應部》.蘊相應.無常者:“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是說無常故苦;而不是局限于說苦受故苦、樂受也會變苦故苦。
是的,是可以說得更直接一點。《相應部》.蘊相應.苦者:“諸比丘!色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受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直接就說五取蘊是苦。peacecila 寫:個人通常都用「無常即苦」來解析這樣的問題,但仔細審閱經文,多加仔細思考,我後來發現其實可以說得更直接一點也沒關係。
多謝法友指正
末學發現"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這句話的苦不是指苦受,
這句的苦已經是一個觀念,指缺陷ˋ不圓滿ˋ會變化
說這句話是很簡單是有錯誤的,那是因為我沒發現苦在此已經成為一種觀念了,而非指苦受。
直接就說五取蘊是苦,這句話是對的,因為苦這個觀念所描述的即是五取蘊。
--------------------------------------------------------------------------------------------------
以下想發掘的是苦受樂受的定義,非苦的觀念
苦受分為身苦受與心苦受,或說前五識之苦受與第六識之苦受(憂受)
前五識之苦受的定義是直覺的,第六識之苦受的定義是與嗔俱行,無嗔無心苦
身與心的樂受定義都為苦受的消逝 ,差異在於心苦受的消逝是可以瞬間消失的,與身苦受有所不同。
末學發現"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這句話的苦不是指苦受,
這句的苦已經是一個觀念,指缺陷ˋ不圓滿ˋ會變化
說這句話是很簡單是有錯誤的,那是因為我沒發現苦在此已經成為一種觀念了,而非指苦受。
直接就說五取蘊是苦,這句話是對的,因為苦這個觀念所描述的即是五取蘊。
--------------------------------------------------------------------------------------------------
以下想發掘的是苦受樂受的定義,非苦的觀念
苦受分為身苦受與心苦受,或說前五識之苦受與第六識之苦受(憂受)
前五識之苦受的定義是直覺的,第六識之苦受的定義是與嗔俱行,無嗔無心苦
身與心的樂受定義都為苦受的消逝 ,差異在於心苦受的消逝是可以瞬間消失的,與身苦受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