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大乘的無限信仰到對南傳的無限崇拜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redredkiss
文章: 209
註冊時間: 2007-03-27, 08:00

文章 redredkiss » 2009-01-22, 21:12

(六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頭像
redredkiss
文章: 209
註冊時間: 2007-03-27, 08:00

文章 redredkiss » 2009-01-22, 21:18

(八一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灭出息时如灭出息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果。得无量种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者。如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09-01-22, 21:35

雜阿含經說了五下分結卻沒說五上分結是一件怪事

不會是漏經了吧,南傳大藏也沒有嗎??

drinktea你先查清楚南傳大藏再來講好不好?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09-01-22, 23:03

drinktea、人等幾位法友,你們如果對雜阿含以外的經典沒有信心,那我就只能引用雜阿含經,雖然有時會比較麻煩些。

《雜阿含經》881或一一二九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是名須陀洹果。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是名斯陀含果。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斷,是名阿那含果。何等為阿羅漢果?若彼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阿羅漢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請問,斯陀含聖者還有薄痴,那這位聖者還不如入流聖者嗎?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09-01-22, 23:26

問題就在這裡了,癡等於無明嗎?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9-01-22, 23:56

看到法友們,提出證入「初果」斷身見,必定是「斷除無明結」主張的法友,對於以下「相應部」的契經,是否能提出主張,是契經的錯誤呢?或者認為這是後人添加的呢?後學也覺得很好奇,入流斷三結,如何會加上無明結便成了斷四結?
SN45_5 道相應(五)
[一七九] 第九 下分(結)
※ 二~三三
諸比丘!有五種下分結。以何為五耶?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嗔恚是。諸比丘!以此為五種下分結他。諸比丘、為證知……偏知……偏盡……斷此五種下分結……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八0] 第十 上分(結)
※ 二
「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諸比丘!為證知……偏知……偏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
SN46_2 覺支相應(二)
[一二0] 第十 上分[結]
※ 二
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證知……偏知……偏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七覺支。何為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為證知……偏知……偏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此七覺支。
攝頌曰:瀑流與軛取;系隨眠妙欲;蓋蘊上下分。
SN47 念處相應
第十 瀑流品 ※[九三~一O三)第一~九
※ 二
「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
 諸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

諸比丘!為證知…偏知……偏盡……斷滅此五上分結,應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為證知……偏知……偏盡……斷滅此五上分結,應修習此四念處。」
  攝頌曰:瀑流與軛取;系隨眠妙欲;蓋蘊上下分。

SN49 四正勤相應
第五 瀑流品
〔四五~五三〕 第一卅十
〔五四〕 第十 上分結
※ 二
「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上分結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對此五上分結,為證知……偏知……偏盡……予斷,應修習四正勤。何為四正勤耶?
四~七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對未生之……乃至……對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諸比丘!對此五上分結,為證知……偏知……偏盡……予斷,應修習此四正勤。」
  攝頌曰:瀑流與軛取;系以及隨眠;妙欲乃至蓋;蘊與上下分。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9-01-23, 00:12

rostov 寫:問題就在這裡了,癡等於無明嗎?
雜(三三四)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9-01-23, 08:44

housyang 寫:
rostov 寫:問題就在這裡了,癡等於無明嗎?
雜(三三四)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諸果證者參考334經其差異應是在於"正觀"的連貫程度.
舉例說: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應該沒有任何初果聖者敢說他任何"眼見色"的時刻都可以"正觀如實知".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09-01-23, 08:49

不知法友有無發現。五上分結,似乎不是南北部派的共說,只有南方上座部才有。
無明,真的算是"結"嗎?
還是只是敘述為對四聖諦不如實知的代稱呢?

還有,見四聖諦算不算是破無明,是明? 經典的交代S22.126蘊相應126經、雜阿含257經,已經指出明、無明的區別。

如果破無明就是阿羅漢,那照上述經說,就是說見四聖諦時,瞬間就圓滿四聖諦成阿羅漢了??

可是佛陀有說,諸行漸次寂滅,是漸次無間等,非頓無間等(雜阿含435經)。
那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如何說呢?
不是說先見四諦,再修四諦,最後證四諦嗎?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09-01-23, 08:57

peacecila 寫:
housyang 寫: 雜(三三四)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諸果證者參考334經其差異應是在於"正觀"的連貫程度.
舉例說: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應該沒有任何初果聖者敢說他任何"眼見色"的時刻都可以"正觀如實知".
同意。所以初果聖者,有時明,有時無明嗎?
那其實真正該討論的是,"破無明"不等於"斷無明"!!。
破無明,見四諦,破除長遠以來的"身見"、"戒禁取見"、"對四諦的疑惑"。
但真正無明永斷,是在完全成就四諦,"眼見色"的時刻都可以"正觀如實知"。

這樣合理吧!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