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入處觀察心得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12-24, 14:42

說到底,這些解脫聖者與我們應該是處在不同的世界之中,他們有良好的禪觀與正念,同樣的事情發生,但聖者與凡夫的「反應」則截然不同,所謂的「不受第二支箭」是也。對於「緣起法」的瞭悟是以扎實的禪觀與正念所形成,但外道的「七分法」卻只是不切實際的「空論」。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12-24, 15:04

peacecila 寫:但外道的「七分法」卻只是不切實際的「空論」。
不可小看七分法。

佛教界到處充斥著七分法的變形,並用它來解說無我。你我一不小心都有可能在宏揚變形的七分法,不可不慎。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Re: 六入處觀察心得

文章 rostov » 2008-12-24, 15:13

upasaka 寫:
peacecila 寫: 我想稍微將文句改一改以符合緣起義,譬如:
耳聞聲生耳識,非我、非我所有。

這樣應該就可以避免受到以下的追問:

某甲持刀觸殺某乙致死,某甲說:「只是殺,不是我殺。」
可否?


我認為這兩句(紅字部份)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不能等同而論,自然就不能拿第二句來質問第一句。萊特賀爾師兄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如何呢?
在第一句的型態下,第二句當然就沒有落腳處。
如是如是,多謝萊特賀爾師兄指點。
所謂的"看到",只是"眼"、"色"、"眼識",所緣生(搭建)的現象,非我、非我所有。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頭像
khema21
文章: 3
註冊時間: 2008-12-24, 08:00

文章 khema21 » 2008-12-24, 16:23

引文自希拉網友: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註:這段說明何謂「俗數法」,就是講解「苦」的「集起」、「熄滅」,「苦的集與滅」之過程,就稱做「俗數法」。 」


同意您的解釋,也感恩您的分享。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12-24, 23:28

freshman 寫: 大乘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啊!:wink:
很多菩提樹,處處明鏡臺。

警醒勤拂拭,還是染塵埃。 :lol: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08-12-25, 00:07

可請師兄敘述何為七分法嗎?
好使大家能注意此類陷阱。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8-12-25, 23:35

upasaka 寫: 佛陀什麼時候用二諦區分法義?
請教師兄,為什麼許多不同宗教都出現類似[二諦]形式的教義,這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呢?又如何才能避免走上這種道路呢? 謝謝!

p.s我知道有些佛教界的人是想用所謂[了義].[不了義]當做佛陀也說二諦的依據...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08-12-26, 08:43

以二諦取代四諦,似乎是龍樹中觀開創的。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頭像
sunrise
文章: 130
註冊時間: 2005-02-22, 08:00

文章 sunrise » 2008-12-26, 09:12

sunrise 寫:
leeyc2 寫:[有業報而無作者]又是什麼意思?
有業報而無作者:有身口意三業行所產生的報應,但並沒有一個制定報應的作者.
回答後感到內心有雜音,於是到內觀禪林網站詢問,得到回答如下,貼上連結供大家參考: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 ... umpost1291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12-26, 10:28

leeyc2 寫:
upasaka 寫: 佛陀什麼時候用二諦區分法義?
請教師兄,為什麼許多不同宗教都出現類似[二諦]形式的教義,這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呢?又如何才能避免走上這種道路呢? 謝謝!

p.s我知道有些佛教界的人是想用所謂[了義].[不了義]當做佛陀也說二諦的依據...
以「二諦說」Google一下,請參看第一篇楊○○及第二篇蔡○○的論文。可以大略了解佛教二諦說的流傳軌跡。蔡文以增一阿含某經作為原始佛教二諦說的根源;楊文以《雜阿含335經》的「有業報而無作者」隱含二諦說而且它作為中論二諦說的根據。現在隨處可見以二諦說解釋「有業報而無作者」可見後世對此經尤其對這句話的解說對佛教教義的流變之影響力有多大。

請你以你的辨識力去仔細辨識這兩篇論文內容,我不在此多說。

二諦說真正的根據在於人類對不可知世界的幻想,以康德的語言來說這是人類理性的誤用。

二諦說是佛法的墮落。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