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雜阿含經?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abc321
文章: 49
註冊時間: 2006-12-23, 08:00

只看雜阿含經?

文章 abc321 » 2008-10-15, 07:41

好像有些法友認為只看雜阿含經就可以,但我覺得雜阿含經似乎太簡略,有些只是略提名相,解釋卻很少,比如四聖諦大多提“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八正道提“正見乃至正定”,即使有解釋也沒有其他阿含詳細,如四念住法門,中阿含經裏面有很詳細的解釋

還有不知各位讀相應部看哪一種版本

頭像
swwei
文章: 86
註冊時間: 2007-03-03, 08:00

文章 swwei » 2008-10-15, 17:46

末學認為讀阿含經還是要有老師(師父)開示與導引,才能很快受用。若全靠自己研讀,則事倍功半。如同全靠旅遊導引手冊去自助旅行,不是不行,但遠遠不如有專業導遊安排時程與路程,配合手冊,才會更盡興。
佛法是經過人對人傳揚,親近持戒修行有成的師父,那種充滿信念與信心的感覺,無法從書本上得到。經典上經常記載,某人與佛陀對話幾句,即離塵垢,得法眼淨,描寫的就是這種情景。原始佛法的重點不多,但是得如實知見因緣卻不容易。

頭像
boy650623
文章: 45
註冊時間: 2006-10-10, 08:00

文章 boy650623 » 2008-10-17, 08:29

呵!!~
我想去醫院探望病人時,順便看一下裡面的環境

回來後你只要讀一句,此是苦!!
或許一切盡在不言中,就會真的由衷的發出,
世間真是苦呀!!~

修行的路就出來了,在來只要經典,點一下。
就夠了!!~

勝過千言萬語了....

頭像
rostov
文章: 349
註冊時間: 2005-01-10, 08:00

文章 rostov » 2008-10-17, 08:48

贊同
沒有體悟,讀再多都一樣。
六根追六境,生死由此轉
以戒為師,離欲樂苦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只看雜阿含經?

文章 peacecila » 2008-10-17, 15:42

好像有些法友認為只看雜阿含經就可以,但我覺得雜阿含經似乎太簡略,有些只是略提名相,解釋卻很少,比如四聖諦大多提“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八正道提“正見乃至正定

這要看一些具有實修的尊者長老解釋才會看得懂。因為「四聖諦」本身既是佛法義理,也是實際的修法,更是實相的示現,既簡單又深刻,以致於顯得平凡而難以理解。

譬如,苦聖諦指的是「五取蘊苦」,對於五蘊的無常所造成的「不如意」這個特性不自知,不自知的狀況下而執取五蘊,這就是「苦惱」的形成過程。「此」苦聖諦,意即「正觀當下」的苦惱,看穿是來自於五蘊的執取,執取五蘊則是因為對於五蘊無常的無知--這一連串的「明見」是一種深刻的「內觀法」--由於直觀苦惱所引發的「覺醒」,所以經文說:「此是苦,吾心生眼、智、明、覺,此苦聖諦,應如實知。」

頭像
abc321
文章: 49
註冊時間: 2006-12-23, 08:00

文章 abc321 » 2008-10-20, 07:47

1還是不明白為什麽更重視雜阿含經
2我覺得南傳法師的文章只能當參考,要建立正見,讀經更重要,如果有巴利文相應部對照,對進一步理解經義應該有幫助的,但我看不懂巴利文,請問你們是怎麽讀相應部的?有什麽較好的譯本?
3聽說印順法師有本雜阿含經論會編,這是什麽書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8-10-20, 10:48

1.《修多羅》《相應修多羅》《契經》原始的古義僅僅是代表王舍城最初所結集的法,其內容主要只有五陰誦﹝蘊品﹞、六入誦﹝六處品﹞、雜因誦﹝因緣品﹞與道品誦﹝大品﹞共四部分,換言之,在四部阿含中〈南傳五部〉其雜阿含〈相應部〉的部分經文也不算是《修多羅》,更何況其餘的中、長、增一或小部〈南傳〉。

要瞭解佛法最原始的、最深沈的、最核心的古義與正法,確實只需要讀《契經》,如果我們能與其「相應」,將會明白為何再也不需要去瞭解其它有的沒有的部分。如果,能有讚同這般認知的人們,當聽到SA.404經中所提:「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宣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則將發出會心的一笑。

對於不同根基的人們,去瞭解正法或去明白最深沈古義的過程時,將會有不同的因緣,以及不同的方式,譬如,在《長部注》的補述中提到,應先讀長部戒犍度品的《梵網經》,當然,還有其他許多不同的看法與學習過程,不過,最終還是會回歸於第一義悉檀。

2.要盡量能精確明白的話,個人在讀每一經時的順序為:南北對讀〈南傳元亨寺版〉→英文版→巴利版,北傳讀時則取大正版→彙編版〈印順〉→佛光版,最後,消化吸收與擇法。當然,這方式是因人而異。

為何讀讀雜阿含要搞到這麼麻煩呢?隨便舉一例:SA.1175:「使者,謂正觀」,本句依據巴利S 35:204經文、漢傳宋、元、明本及《瑜伽師地論》,應為:「使者,謂止觀」才是對的。


3.現存日本大正版,缺佚紊亂、誤植經文、錯別字一堆、翻譯字義不統一等等諸多問題,彙編版是民國七十一年時,印順長老繼由呂澂發現如何還原現存漢譯雜阿含〈『雜阿含經刊定記』〉之後的總整理,分全經為七誦五十一相應。另一佛光版,則是著重於巴利本、漢譯異譯本的對照為基礎,來重新勘定卷數次序整理成五誦一三五九經,此版於民國七十二年開始
出版,並於民國七十六年完成整套四部阿含。此兩版中,又對字義等問題有不同看法,這可從勘誤與標點之不同處可看出來。

雜阿含簡單?如要徹底研究雜阿含,這可是非常耗時且至今尚未完成的龐大工作。如果真的簡單,則應不會有諸多古代論書,引《契經》為自宗背書並攻擊他宗;如果簡單,現代人也不會努力去還原其面貌的;如果簡單,我們讀讀其中一句就能如當時的佛子悟道呢!

頭像
abc321
文章: 49
註冊時間: 2006-12-23, 08:00

文章 abc321 » 2008-10-21, 07:45

BBCALL 寫:1.《修多羅》《相應修多羅》《契經》原始的古義僅僅是代表王舍城最初所結集的法,其內容主要只有五陰誦﹝蘊品﹞、六入誦﹝六處品﹞、雜因誦﹝因緣品﹞與道品誦﹝大品﹞共四部分,換言之,在四部阿含中〈南傳五部〉其雜阿含〈相應部〉的部分經文也不算是《修多羅》,更何況其餘的中、長、增一或小部〈南傳〉。

要瞭解佛法最原始的、最深沈的、最核心的古義與正法,確實只需要讀《契經》,如果我們能與其「相應」,將會明白為何再也不需要去瞭解其它有的沒有的部分。如果,能有讚同這般認知的人們,當聽到SA.404經中所提:「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宣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則將發出會心的一笑。

對於不同根基的人們,去瞭解正法或去明白最深沈古義的過程時,將會有不同的因緣,以及不同的方式,譬如,在《長部注》的補述中提到,應先讀長部戒犍度品的《梵網經》,當然,還有其他許多不同的看法與學習過程,不過,最終還是會回歸於第一義悉檀。

2.要盡量能精確明白的話,個人在讀每一經時的順序為:南北對讀〈南傳元亨寺版〉→英文版→巴利版,北傳讀時則取大正版→彙編版〈印順〉→佛光版,最後,消化吸收與擇法。當然,這方式是因人而異。

為何讀讀雜阿含要搞到這麼麻煩呢?隨便舉一例:SA.1175:「使者,謂正觀」,本句依據巴利S 35:204經文、漢傳宋、元、明本及《瑜伽師地論》,應為:「使者,謂止觀」才是對的。


3.現存日本大正版,缺佚紊亂、誤植經文、錯別字一堆、翻譯字義不統一等等諸多問題,彙編版是民國七十一年時,印順長老繼由呂澂發現如何還原現存漢譯雜阿含〈『雜阿含經刊定記』〉之後的總整理,分全經為七誦五十一相應。另一佛光版,則是著重於巴利本、漢譯異譯本的對照為基礎,來重新勘定卷數次序整理成五誦一三五九經,此版於民國七十二年開始
出版,並於民國七十六年完成整套四部阿含。此兩版中,又對字義等問題有不同看法,這可從勘誤與標點之不同處可看出來。

雜阿含簡單?如要徹底研究雜阿含,這可是非常耗時且至今尚未完成的龐大工作。如果真的簡單,則應不會有諸多古代論書,引《契經》為自宗背書並攻擊他宗;如果簡單,現代人也不會努力去還原其面貌的;如果簡單,我們讀讀其中一句就能如當時的佛子悟道呢!
1那修多羅部分有些太簡略,怎麽辦?如果不看南傳法師的書,只看經,不可以嗎?
2如果不精通外語,怎麽讀相應部
3他是怎麽還原的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8-10-21, 09:36

abc321 寫: 1那修多羅部分有些太簡略,怎麽辦?如果不看南傳法師的書,只看經,不可以嗎?
要比對、多讀。經中往往一句簡單的用語,可能就與我們所知的、所定義的完全不同。譬如,「世間」我們總是當成「世俗、凡間、塵寰、塵世、人間」,不過世尊卻金口定義此句是指「謂六內入處。」

再來,「不看南傳法師的書,只看經」的問題,這是個人要如何學習的問題,能多讀是好事,但有沒有能力擇法,卻是更大的問題,這,只能看自己的努力有多少。
abc321 寫: 2如果不精通外語,怎麽讀相應部
翻字典,讀文法書,問老師。自己總要做功課,如果沒有,又如何去對老師提問呢?
abc321 寫: 3他是怎麽還原的
主要是利用古代的論書。西元一九二三年,呂澂發表「雜阿含經刊定記」,並證明了「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契經事擇攝」,實為「雜阿含經」主體的本母──摩呾理迦。因此,只要依論義對讀經文,便可還原出漢譯阿含的組織、架構及經文順序。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10-21, 10:33

BBCALL法友:
《雜233經》:「云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雜1307經》:「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

無論哪一種定義,這些定義是否會走入solipsism的困局?如果不會的話,如何證立the other的存在?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