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念」相應,息長,息短的界定?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安那般那念」相應,息長,息短的界定?

文章 housyang » 2008-08-25, 02:44

「安那般那念」相應,息長,息短的界定?
契經對於「息長,息短」教導了應如實知,息相內容並無說明。
請教 諸位法友們的見解。謝謝!

頭像
lxd127
文章: 297
註冊時間: 2006-12-18, 08:00

文章 lxd127 » 2008-08-25, 12:51

據我所知,這裡的“長”和“短”是指一次的出息或入息的時間長度。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8-27, 09:48

法友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應該已經摸索了很久了吧!否則不會這樣問的。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8-08-28, 00:29

過去論壇中,「摩訶男」法友曾經提起過「安那般那念」已經失傳。後學覺得很奇怪,在修行法門中「安那般那念」於傳承上,占有相當的分量,幾乎是「主流」教導的方法。許多修行有成就者,都在廣泛的教導,為何說他失傳呢?
後學個人在「靜態或半靜態」的修學中也是修「安那般那念」,前面確實是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難以入門,充其量只是在「安那般那念」的前行階段。老實說就像「摩訶男」法友所說的情況。一般教導者對於大眾或初學者,大體上與一般論書並無差別。只是在定義上的文字及概念上加以抽象的解釋而已,而且多數偏向於「禪定」的模式。
但是「安那般那念」是止、觀具修的,主要的是「正念、正知」差別的是初期止多、觀少,而漸次的趨向止、觀的平衡。
多數的說法是「息長而細」,「息短,粗而急」。或說屬於出息或入息的時間長度。
但是「息長,息短」如實知,是已經來到了「安那般那念」的第二個次第,應該不是一般的認知那樣才對,所以才請教諸位法友們提供見解。
萊特賀爾法友應該是過來人,有請法友分享您的見解,謝謝。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8-28, 11:22

「安那般那念」相應,息長,息短的界定?
個人研究認為,這種題目屬於「陷阱」題,是「障眼法」。只是浪費時間罷了。重點應該放在「念住於身」,如中阿含「念身經」所云:「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所謂的「息相」或「念住於息相」,只是「念住於身」的一種型態。若說要界定「息長、息短」,那怎麼不界定看看何謂「快動作、慢動作」?

倒是以前「摩訶男」法友提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正確適當的「收攝心念」。正確適當的作法,應該是由大至小、由粗至細,循序地收攝心念。就像踩煞車一樣,急踩煞車當然容易出事。平常心念太散亂,一開始上坐就修習「念住息相」,當然,很多人就覺得攝心不易,不然就是覺得呼吸不舒服。事實上,心念太散亂的人,就算不禪修只進行一般的事情也會覺得不舒服,甚至是很不舒服,非樂於己心之故。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8-28, 16:28

housyang 寫: 萊特賀爾法友應該是過來人,有請法友分享您的見解,謝謝。
法友想太多了!

我不是過來人,我對安那般那念完全是一個門外漢。我只是看到法友的提問,推測法友應該對這個問題苦思、摸索很久了,因為會這樣問表示法友對聽過或看過關於息長息短的說法生起疑問。所以說,我只是針對法友的問題作一番語意分析罷了。

關於息長息短,除了法友所提到的以入出息所經歷的的時間,或入出息所佔據的空間來分別,這兩種說法之外,另外有一種說法是,以一個完整呼吸的歷程來分別。入息滅盡而出息未生將生的中間這一小段微細轉換過程,稱為中間入息;相反地,出息滅盡而入息未生將生的中間這一小段微細轉換過程,稱為中間出息。如此說來,一個完整呼吸的歷程是:「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這四個過程,而其中入息、出息就是息長,中間入息及中間出息就是息短。

所謂「禮失求諸野」,契經沒說的就看論書怎麼說,以上這種說法出自《瑜伽師地論》。

提供法友參考。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8-08-28, 23:36

回應 希拉法友
也說明一下,後學的提問:
1、後學個人並不喜歡爭論或是辯論法義的問題,會讓法友覺得屬於「陷阱」題,是「障眼法」的觀點,可能是後學沒有將提問的重點與內容敘述清楚,為此向法友表示歉意。
2、「身念處」的念住修學,後學個人一直是很努力,雖然離成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至少自己還是覺得有受用,也有利益的。
3、法友說的次第,後學還算清楚,感謝法友的警惕,不過後學個人覺得這樣的次第,並未到「安那般那念」的起點,只是「前行」。
4、「息長,息短」如實知,而轉入或是擴展到「身行入、出息」,這一個次第上的修學內容,「佛陀」教導「息長,息短」是在說明,它是一個次第的順序呢?還是只對於「息長,息短」的範圍作一個「範圍次第」的整體定義。是「息長」容易進入「身行入、出息」,還是「息短」容易進入「身行入、出息」,或者是並無差別?而依個人因緣不同而會有不同的進階方式。這才是後學提問的重點。
謝謝 萊特賀爾法友,提供的資料,《瑜伽師地論》的這個部份後學是有讀過,也滿有參考價值,不過後學個人並不太認同《瑜伽師地論》的敘述。對於 法友的佛學造詣,後學是佩服的,後學個人只是常看經論而已,對於佛學的研究是淺薄的。願諸位法友們 法安。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8-08-29, 07:24

拙見以為:
一、必須與緊接的身行入出息作整體地理解才是理解息長、息短之道。關鍵是身是什麼?身行是什麼?
二、息長、息短是訓練及操作的次第,先息長後息短,若息短如實知無法做到,就不必也沒辦法進入緊接的階段了!當然緊接著的身行入出息及以後的十三個階段也都是訓練及操作的次第。套句中國哲學的術語,十六個階段是功夫論而不是境界論。

就息長息短而言,我認同瑜伽論的說法。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8-08-29, 14:12

也說明一下,後學的提問:
1、後學個人並不喜歡爭論或是辯論法義的問題,會讓法友覺得屬於「陷阱」題,是「障眼法」的觀點,可能是後學沒有將提問的重點與內容敘述清楚,為此向法友表示歉意。
並非針對你而這樣說,而是我以前的經驗也是如此。浪費很多時間在這個問題上,本身並不是從論著去研究,而是去找尋近代出禪書的作者們看看那些實修者的說法,可是,大部份都不相同,即便是一師所出的學生,師生兩者禪定都有所成,但講法也不同。
4、「息長,息短」如實知,而轉入或是擴展到「身行入、出息」,這一個次第上的修學內容,「佛陀」教導「息長,息短」是在說明,它是一個次第的順序呢?還是只對於「息長,息短」的範圍作一個「範圍次第」的整體定義。是「息長」容易進入「身行入、出息」,還是「息短」容易進入「身行入、出息」,或者是並無差別?而依個人因緣不同而會有不同的進階方式。這才是後學提問的重點。
對照到「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不是也有同樣的問題嗎?是坐姿比較好?還是行比較好?還是多注意兩個姿勢之間的轉折比較好?

我以前也很認真地親身試驗過:「啊!我這次上坐先練習觀照出息就好了,下次練習觀照入息,再下次兩者合起來一起練習觀照。」事實上,本身練習觀照呼吸,最好的一次經驗,都跟上述這樣的練習無關,而且還是在這些練習之前所發生的經驗,真是學得越雜,反而離道越遠。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08-08-29, 16:04

在研讀阿姜念的身念處禪觀修法前,我覺得呼吸念這種修法真是難修,隨便修一下就胸悶而後心亂,研讀書中的詳細的無我解說,或說是種無我的文化洗禮後,發現呼吸念是很容易讓人發現自己的我執身見,即經中所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的主宰欲,或如大願法師所說『有一個我』是無法感到輕鬆的;發現呼吸念能令人發現到『錯誤觀念的作用』,由此而知其殊勝。拙見供參。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