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學就從內心方面來說說吧
末學認為一個人如果有心想要學習成為佛陀的弟子,可以先試著培養一些心靈特質,如果培養了這些特質,在學習上就會少很多阻力。
例如:心向於正直,保持內心的純真與誠懇,能夠對於自己或他人的苦難懷有善良悲憫,祝福隨喜一切善良美好的事物,這都很重要。
加上如果能夠時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細心觀察生活上的種種事件的起滅原因,這樣在學習法義時更將會事半功倍。
初學者要怎樣學習?
初學者學習建議
(1)理論方面:本人認為應先了解印度佛教史(基本佛史)、南傳佛教史、中國佛教史(含日本、台灣)、藏傳佛教史(南傳、漢傳、藏傳三系)(以上4本佛史不用太厚的書,100-200多頁的書已足夠;如《印度的佛教》水野弘元,是本人認為清楚又講出重點的印度佛教史書籍,有些太厚的書反而推砌資料沒重點)、佛教概要、異部宗輪論(南傳:論事。可知佛經與部派關係)、南北傳佛教差異(如明法比丘「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的差别」)、基本佛典書籍(雜阿含經等;佛經當然是讀越多越清楚不同論點,但100-200卷經論已足夠),最好多知道不同論點,討論以決疑而得正見。
建議基本佛典書籍:雜阿含經、中長增阿含經選(南傳:四部尼柯耶)、法句、經集(北傳:義足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十善業道經、異部宗輪論(南傳:論事)、清淨道論、羅睺羅化普樂《佛陀的啟示》、顧法嚴譯《原始佛典選譯》、傑克康菲爾德《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南傳內觀禪修書籍(阿姜念《身念住內觀法》孫倫《禪修者與內觀》、馬哈西《實用內觀練習》阿姜查《正確的修行》隆波田《自覺手冊》、阿姜達磨多羅《內觀禪修手冊》帕奧《觀呼吸與觀世界》毗瑪拉蘭希《定慧禪修法》)」。
(2)實踐方面:阿含經中,佛陀遇到優婆塞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進一部再說「蘊處界、締、道品」。
修行也當先布施、持戒、忍辱,先行人天善法。如要進一部,再從四預流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定資糧(戒律儀、六根之防護、於食知量、初夜後夜精進修行、正知而住)→四念處→七覺支→斷五蓋→→正定(心清淨--初、二、三、四禪)→見清淨(名色分別智,初階智慧)→疑蓋(度疑)清淨(緣攝受智,第二階智慧)→道非道智見清淨(思惟智,第三階智慧)→道跡智見(行道)清淨(生滅隨觀智至種姓智,第四階智慧)→道跡斷智(知見)清淨(道智、果智、省察智,第五階智慧、解脫)。
建議基本佛典書籍:雜阿含經、中長增阿含經選(南傳:四部尼柯耶)、法句、經集(北傳:義足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十善業道經、異部宗輪論(南傳:論事)、清淨道論、羅睺羅化普樂《佛陀的啟示》、顧法嚴譯《原始佛典選譯》、傑克康菲爾德《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南傳內觀禪修書籍(阿姜念《身念住內觀法》孫倫《禪修者與內觀》、馬哈西《實用內觀練習》阿姜查《正確的修行》隆波田《自覺手冊》、阿姜達磨多羅《內觀禪修手冊》帕奧《觀呼吸與觀世界》毗瑪拉蘭希《定慧禪修法》)」。
(2)實踐方面:阿含經中,佛陀遇到優婆塞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進一部再說「蘊處界、締、道品」。
修行也當先布施、持戒、忍辱,先行人天善法。如要進一部,再從四預流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定資糧(戒律儀、六根之防護、於食知量、初夜後夜精進修行、正知而住)→四念處→七覺支→斷五蓋→→正定(心清淨--初、二、三、四禪)→見清淨(名色分別智,初階智慧)→疑蓋(度疑)清淨(緣攝受智,第二階智慧)→道非道智見清淨(思惟智,第三階智慧)→道跡智見(行道)清淨(生滅隨觀智至種姓智,第四階智慧)→道跡斷智(知見)清淨(道智、果智、省察智,第五階智慧、解脫)。
初學者學習佛學建議補充
佛經部分,某些人只相信雜阿含經(相應部尼柯耶)五陰、六入、雜因、道品4誦是原始佛典,某些人相信雜、中、長、增阿含經(四部尼柯耶)是原始佛典,某些人相信南傳經、論皆是佛典,某些人相信不論南北傳皆是佛典。
本人由異部論、論事,詳究上座部、大眾部不同論點,認為[原始上座部]嚴守佛說,[原始大眾部]將佛教神話,部派分裂後,說一切有部又顯現與上座部不同說法,反而有些上座部觀點與大眾部一致。有人說「分別說系是立足於上座部卻頗同情並吸收大眾部的一部分進步思想而成」,本人卻認同印順觀點,「觀念不一定每派分支都與本派一樣,且觀念是互相滲透、激盪的,不能說某些觀點分別說部同於大眾部,就說是同情大眾部。」只是比較上來說,最接近佛說者是上座部,其次說一切有部,其次正量部,其次大眾部,再者是北傳大乘。
原本部派分裂由十事、大天五事引起,明顯是嚴守戒律僧侶與開放性僧侶觀念不同造成,後代竟有依《五分律》及《大唐西域記》等,說第一次結集另有富樓那等「窟外結集」,想將大眾部合理化成「窟外結集」的說法(另種說法,窟內結集由阿難誦經,優婆離誦律,富樓那誦論。窟外結集或大眾部結集,以婆師婆為上首,結集經、律、論、雜、咒禁五藏)。更好笑的是,西藏布頓佛教史竟說,大眾部系承大迦葉,上座部系承迦旃延,反將嚴守誡律的迦葉說成開放性僧侶的始祖。
本人認為如果要知道「原始」「佛所說」,那麼不只雜阿含前4誦要看,南北傳四阿含經(四部尼柯耶)中共同部分也需注意。釋迦必有與眾多弟子共論法義的情景(在中長阿含裡),捨去中長阿含,也少了「中阿含念處經、長阿含遊行經(南傳涅槃經)」等重要資料,法句、經集、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也有許多是最原始的「佛說」(依學者考究),只要剔除掉南北傳不同部派的說法即可。要知南北傳共同部分,需比對其資料,且須找到原始版本,如四十二章經有不同版,需除去後來所加入大乘論述的部份。
本人早在十多年前即讀過北傳千卷以上佛經律論,又喜歡看詰難論辯、正反意見的文章,現在多看南傳資料,覺得佛教經論那麼多,又有外文、古文障礙,南北傳不同論述,初學者不知怎麼去看,但不看又不知法義,且覺得如果只讀經而略去論,恐怕修行會無下手處,因此,建議雜阿含(相應部尼柯耶)多看,上述中長阿含、法句等原始佛說資料看選本(如圓明、文殊版、佛光山版、莊春江版、歐陽竟無藏要版),且可看清淨道論。
本人認為原始佛說,雜阿含約90%,中阿含約80%,長阿含約70%,增阿含約55%,法句經集約60%,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約50%,南傳律不計,南傳小部、論、北傳經律論皆不足50%,但南傳論是依四部尼柯耶而作,仍比北傳經律論要接近佛說。
其他經典(南傳小部、七論、北傳大乘經、論),可不看,也可只取其重要者(如本人注重瑜伽師地論卷21-34本地分聲聞地之毗鉢舍那、卷77【即解深密經卷3】、小止觀具緣第一至善發第七【去除覺魔第八至證果第十】),這需有人指導或互相討論才能得法義。
本人由異部論、論事,詳究上座部、大眾部不同論點,認為[原始上座部]嚴守佛說,[原始大眾部]將佛教神話,部派分裂後,說一切有部又顯現與上座部不同說法,反而有些上座部觀點與大眾部一致。有人說「分別說系是立足於上座部卻頗同情並吸收大眾部的一部分進步思想而成」,本人卻認同印順觀點,「觀念不一定每派分支都與本派一樣,且觀念是互相滲透、激盪的,不能說某些觀點分別說部同於大眾部,就說是同情大眾部。」只是比較上來說,最接近佛說者是上座部,其次說一切有部,其次正量部,其次大眾部,再者是北傳大乘。
原本部派分裂由十事、大天五事引起,明顯是嚴守戒律僧侶與開放性僧侶觀念不同造成,後代竟有依《五分律》及《大唐西域記》等,說第一次結集另有富樓那等「窟外結集」,想將大眾部合理化成「窟外結集」的說法(另種說法,窟內結集由阿難誦經,優婆離誦律,富樓那誦論。窟外結集或大眾部結集,以婆師婆為上首,結集經、律、論、雜、咒禁五藏)。更好笑的是,西藏布頓佛教史竟說,大眾部系承大迦葉,上座部系承迦旃延,反將嚴守誡律的迦葉說成開放性僧侶的始祖。
本人認為如果要知道「原始」「佛所說」,那麼不只雜阿含前4誦要看,南北傳四阿含經(四部尼柯耶)中共同部分也需注意。釋迦必有與眾多弟子共論法義的情景(在中長阿含裡),捨去中長阿含,也少了「中阿含念處經、長阿含遊行經(南傳涅槃經)」等重要資料,法句、經集、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也有許多是最原始的「佛說」(依學者考究),只要剔除掉南北傳不同部派的說法即可。要知南北傳共同部分,需比對其資料,且須找到原始版本,如四十二章經有不同版,需除去後來所加入大乘論述的部份。
本人早在十多年前即讀過北傳千卷以上佛經律論,又喜歡看詰難論辯、正反意見的文章,現在多看南傳資料,覺得佛教經論那麼多,又有外文、古文障礙,南北傳不同論述,初學者不知怎麼去看,但不看又不知法義,且覺得如果只讀經而略去論,恐怕修行會無下手處,因此,建議雜阿含(相應部尼柯耶)多看,上述中長阿含、法句等原始佛說資料看選本(如圓明、文殊版、佛光山版、莊春江版、歐陽竟無藏要版),且可看清淨道論。
本人認為原始佛說,雜阿含約90%,中阿含約80%,長阿含約70%,增阿含約55%,法句經集約60%,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約50%,南傳律不計,南傳小部、論、北傳經律論皆不足50%,但南傳論是依四部尼柯耶而作,仍比北傳經律論要接近佛說。
其他經典(南傳小部、七論、北傳大乘經、論),可不看,也可只取其重要者(如本人注重瑜伽師地論卷21-34本地分聲聞地之毗鉢舍那、卷77【即解深密經卷3】、小止觀具緣第一至善發第七【去除覺魔第八至證果第十】),這需有人指導或互相討論才能得法義。
- dhammachanda
- 文章: 88
- 註冊時間: 2008-09-08, 08:00
佛陀的啟示
可否推薦幾本書 以免我又看到錯的書 謝謝
相信你福報足夠讀
佛陀的啟示
多讀幾遍
再讀續集
不謝不謝
相信你福報足夠讀
佛陀的啟示
多讀幾遍
再讀續集
不謝不謝
印度聖境旅人書:可否推薦幾本書 以免我又看到錯的書 謝謝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0010394732
書評:
個人介紹一下這本書,我曾經買過「初版」,那時候只有「十大聖地」,再版時才擴編成:「十二聖地」。這本書的寫作內容,主要是以「旅遊地點」的方式介紹佛教聖地,透過這種方式來敘說「佛陀的一生」--「出生、證道、傳法、般涅槃(覺悟者的死亡)」,簡單地說,這本書就是一本「佛陀傳記」,裏頭引用了大量南傳巴利經典與北傳四部阿含有關於「佛陀」一生事蹟的記載,總之,這是一本很成功的傳記寫作,只是包裝了「旅遊」這樣的外觀,以吸引一般大眾的目光,裏頭其實隱藏了很大量的「置入性行銷」--以聖典的資料,客觀地敘述佛陀的一生並加以宣揚原始教法。
佛教徒若想要認識佛法,透過閱讀「佛陀」的傳記,瞭解「此生」的「佛陀」真實的生活與生命過程,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有些對於「佛陀」的誤解或不切實際的認識,通常,只要能夠閱讀到一本優秀的「佛陀」傳記,都能夠很容易地消除誤解。所以,個人鄭重地推薦這一本書。從另外的一個角度--透過真實的印度實地旅遊與聖典的記載--真切地認識「佛陀」。
- dhammacitta
- 文章: 6
- 註冊時間: 2008-12-01, 08:00
这本书是个佛教的大概,本人觉得很不错,朋友可以下载来参考。
书名:觉者之言
作者:三界智尊者
格式:PDF
连接:http://cid-fc635ba5a2686211.skydrive.li ... %a8%80.pdf
书名:散播慈爱
作者:瓦谢达大长老
格式:WORD
连接:http://cid-fc635ba5a2686211.skydrive.li ... %80%81.doc
书名:觉者之言
作者:三界智尊者
格式:PDF
连接:http://cid-fc635ba5a2686211.skydrive.li ... %a8%80.pdf
书名:散播慈爱
作者:瓦谢达大长老
格式:WORD
连接:http://cid-fc635ba5a2686211.skydrive.li ... %80%8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