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跟所謂的一法通必定法法通沒有關係,你舉武術的例子更是失敗。freshman 寫:見法(或見道)的意思是:見道是道(見道如真),這包含了兩個涵義:
1)不會把非法非道當成是法(道)。這點大家都知道了。
2)不會把法(或道)當成是非法非道。這點大家還沒有重視起來。
其實,正是因為第二點,初果聖者不但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修;同時,當另一些人修得對時,他絕對不會說別人修的不對。也就是說:初果是知道初果的。
否則的話,一個修“安那般那念”的初果,會說另一個修“觀肚皮起伏”的初果是外道。這是不可能的。
初果聖者一定知道如何修"安那般那念"嗎?
初果聖者一定知道如何修"安那般那念"嗎?
這一個論題, 解悟 法友在見解上的敘述,後學個人覺得還不錯。
「業處」的前行道,或許不盡相同,但是在要到達渡口的,「思惟、觀察、分別、忍」的「正觀五蘊」,在次第及內容上肯定是相同的,唯有如此在預流果位上的斷三結的內容才會是一義一味的相符合。
初果聖者不一定經由修「安那般那念」而到達,但是要證初果,觀察的法義內容以及次第也肯定是相同的。
「前行道」修行的方式是有差異,不可能完全懂得每一種「禪修技術」,但是佛陀教導的「安那般那念」他的入口處所必須的「止、觀」技術與其他業處的修行是,一義一味的相通達。
至於說「安那般那念」已經失傳,這一點後學也是持保留的。一、多數的行者,依於學術、知識的理論,並沒有真正的去體驗釐清「前行道」與「入口處的差別」。二、多數的行者將「安那般那念」歸類為「止」業處而偏於世俗「禪定」。三、將次第加以分割修學,而產生混亂,誤解了入口處的起點。
初果聖者對於「安那般那念」的入口處起點前的「前行道」禪修技術,不一定知道,但是入口處的起點之後肯定是知道的,因為觀察的法義相同。
已上僅是後學個人的見解。
這一個論題, 解悟 法友在見解上的敘述,後學個人覺得還不錯。
「業處」的前行道,或許不盡相同,但是在要到達渡口的,「思惟、觀察、分別、忍」的「正觀五蘊」,在次第及內容上肯定是相同的,唯有如此在預流果位上的斷三結的內容才會是一義一味的相符合。
初果聖者不一定經由修「安那般那念」而到達,但是要證初果,觀察的法義內容以及次第也肯定是相同的。
「前行道」修行的方式是有差異,不可能完全懂得每一種「禪修技術」,但是佛陀教導的「安那般那念」他的入口處所必須的「止、觀」技術與其他業處的修行是,一義一味的相通達。
至於說「安那般那念」已經失傳,這一點後學也是持保留的。一、多數的行者,依於學術、知識的理論,並沒有真正的去體驗釐清「前行道」與「入口處的差別」。二、多數的行者將「安那般那念」歸類為「止」業處而偏於世俗「禪定」。三、將次第加以分割修學,而產生混亂,誤解了入口處的起點。
初果聖者對於「安那般那念」的入口處起點前的「前行道」禪修技術,不一定知道,但是入口處的起點之後肯定是知道的,因為觀察的法義相同。
已上僅是後學個人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