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次法向”“法次法”“次法”?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8-07-13, 13:56

接下來,先說一下我對“法次法”概念的理解:還是來看《雜》113 經,“如法說”,然後是“法次法說”;“法”就是佛陀教說的法、佛弟子修習的法,那麼“法次法”就是 一個法次第跟隨著一個法,也就是 相互之間有關聯、有次第的法與法。這就是我對“法次法”的理解。

我對“法次法”概念作這樣解釋,與 http://arts.cuhk.edu.hk/~hkshp/scholar/WenJinKe/l08.htm 其中楊郁文、陳重文兩位居士對“法次法”的解釋:“修道有一完整的次第,一個法接一個法,次序不能顛倒……一個足跡接一個足跡;臨近兩個足跡,就是‘法次法’”,或“修行是必須一個法接著一個法的累積上去,而且相接的法與法之間,又有必然的連帶關係。”--是不約而同作了同樣的解釋;兩者文字表述雖有所不同,而所說含義是一樣的,兩者是同樣的解釋。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8-07-13, 15:09

那麼,對“法次法”概念作這樣解釋,除了符合上述分析的“法次法 / 說”“法次法 / 向”的語法結構,是否還能符合原始經典的法義呢?也是符合的!參見《雜》292 經:

爾時。佛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 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 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 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 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欲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 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 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 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 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 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份齊受所覺。身份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份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雜》292 經說:“修習彼向次法”,即,修習彼法而向於後一次第的法,就是說,“取滅”“愛滅”“受滅”是法,“愛滅”是“取滅”的次法,“受滅”是“愛滅”的次法,以此類推。《雜》292 經中佛陀的教說,“修習彼向次法”,正是對“法次法”的解析式的說明,“取滅”“愛滅”“受滅”等的次第解說,正是對“法次法”的一種舉例解釋。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8-07-13, 15:54

這樣把“法次法”概念解釋清楚了,“法次法說”“法次法向”的含義就容易理解了:“法次法說”就是 以有關聯、有次第的法與法而論說,“法次法向”就是 依有關聯、有次第的法與法而向於(厭、離欲、滅盡)。

“法次法向”另有譯作“法隨法行”,這樣譯也可以,但在語法結構上如“法次法 / 向”之例一樣,應當拆為“法隨法 / 行”,“隨”即“次隨”,“行”即“行向”,所以“法隨法行”的含義與“法次法向”是一樣的。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8-07-13, 16:22

lkjh 寫:跟著解悟兄的文找到了原文的出處..《法次法向(法隨法行)詮釋的再斟酌 》http://arts.cuhk.edu.hk/~hkshp/scholar/WenJinKe/l08.htm

文章的主旨是--涅槃是法,聖道是次法,文中最後以滅盡向是法次法向的經文,作為法次法向並非簡單的[一法接著一法]的證明,很有說服力.

雜阿含.二七經:於色(等五蘊)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三六四經:若於老病死(等緣起支)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
呵呵,lkjh法友 錯解了楊郁文、陳重文兩位居士的解釋了。http://arts.cuhk.edu.hk/~hkshp/scholar/WenJinKe/l08.htm張慈田先生最近出版的新著《善知識訪問記》(圓明出版社),在對楊郁文、陳重文兩位居士的專訪中,都拆解出「法次法」這個術語,解釋為「修道有一完整的次第,一個法接一個法,次序不能顛倒……一個足跡接一個足跡;臨近兩個足跡,就是『法次法』」,或「修行是必須一個法接著一個法的累積上去,而且相接的法與法之間,又有必然的連帶關係」。

楊、陳兩位居士是把“法次法”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不是把“法次法向”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若把“法次法向”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就不符合《雜》27 經的法義了;而把“法次法”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與《雜》27 經的“法次法向”釋名並沒有什麼矛盾。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7-13, 17:45

現在就先按照你理解的(楊郁文、陳重文兩位居士的)意思來談吧:

1)將“法次法向”“法隨法行”,解釋為:
修道有一完整的次第,一個法接一個法,次序不能顛倒……一個足跡接一個足跡;臨近兩個足跡,就是『法次法』」,

2)將《雜》292 經解說成:“修習彼向次法”,即,修習彼法而向於後一次第的法,就是說,“取滅”“愛滅”“受滅”是法,“愛滅”是“取滅”的次法,“受滅”是“愛滅”的次法,以此類推。《雜》292 經中佛陀的教說,“修習彼向次法”,正是對“法次法”的解析式的說明,“取滅”“愛滅”“受滅”等的次第解說,正是對“法次法”的一種舉例解釋。

我註意到你在這裏都使用了“修習”、“修道”這樣的字眼。這和行“法次法向”“法隨法行”是吻合的。

接下來,我要問你的是:

你們所謂的--按照次第,一法一法的修習,在實際操作上,是不是要:今天(或現階段)修這個法,等這個法修好後,明天(或下一個階段)再去修下一個法?

頭像
PITI
文章: 74
註冊時間: 2008-05-17, 08:00

文章 PITI » 2008-07-13, 18:28

“法次法向”中的第一個法,是指“五受陰”,第二個法,是指“厭.離欲.滅盡”。

次是“次第”的意思,向是指“朝向”的意思。

連起來的意思是:對於五受陰能朝著“厭.離欲.滅盡”的方向次第而修。

頭像
PITI
文章: 74
註冊時間: 2008-05-17, 08:00

文章 PITI » 2008-07-13, 18:36

這裡的次第,不是方法上的次第,而是程度上的次第。

比如體育比賽中的晉級,你用什麽方法來晉級隨便,但晉級的次第基本上是固定的。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7-13, 19:36

不要僅僅為了和別人不同而故意標新立異。

請仔細讀《雜》292 經,通篇的句式都在一法一法地講:

,,,復次。比丘,,,彼所,,,。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

哪裏說了程度上的,

,,,復次。初級,,,彼所,,,。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
,,,復次。中級,,,彼所,,,。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
,,,復次。高級,,,彼所,,,。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

???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8-07-13, 20:13

更何況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
anudhamma(法次)是一個完整的(名)詞,

如何能夠讀出程度不同的東東呢?

頭像
PITI
文章: 74
註冊時間: 2008-05-17, 08:00

文章 PITI » 2008-07-13, 21:03

freshman 寫:不要僅僅為了和別人不同而故意標新立異。

請仔細讀《雜》292 經,通篇的句式都在一法一法地講:

,,,復次。比丘,,,彼所,,,。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

哪裏說了程度上的,

,,,復次。初級,,,彼所,,,。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
,,,復次。中級,,,彼所,,,。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
,,,復次。高級,,,彼所,,,。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

???
如果你看過《清淨道論》中關於七清淨十六觀智的描述,就不會對我的話感到疑惑了。

對於每一法的修行,都經歷了“厭.離欲.滅盡”法的次第。這種次第的提升就是對程度的表示。

不知道有什麽說不通的呢?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