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是否可行?
- enlightened_j
- 文章: 10
- 註冊時間: 2008-02-21, 08:00
- vipassana680327
- 文章: 19
-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下文是自己之前曾在東方禪法論壇發表過的文章,如今回顧感觸頗深。
以下整理自德寶法師所著「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內容,並摻雜個人實修心得如下,筆者才疏學淺,此文實有野人獻曝之嫌,如有錯誤荒謬之處,尚請各位先進見諒,且期不吝指正是幸。
正念是什麼?正念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正念無法以言詞形容,那是一種單純的覺知,好像一種感覺,一種能力,或者說它是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德寶法師提出「正念」的描述,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什麼是正念,什麼不是正念及正念的對象是什麼,有助於培養自己的正念,避免誤解,試分述整理並分享自己修行心得如下:
壹、正念能給我們什麼
正念其實就是觀照身受心法,也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是原始佛陀教法,經典依據係南傳佛教巴利藏經長部第22經「大念處經」。
而保持正念至少可以帶給我們以下益處:
一、正念幫助我們悠遊於順境與逆境之中,我們可以繼續生活,做我們覺得該做的事情,但不用執著於順境或厭惡逆境,正念讓我們平靜觀照一切順逆之境,從容不迫地做該做的事情。
二、正念幫助我們看清楚內心的真相,了解其發生原因,讓我們觀察更加敏銳,更為專注當下。
三、正念幫助我們親自體驗佛陀教法,而不是背誦別人講的內容。開發正念可以讓我們當下親自體驗到苦、無常、無我的實相,而非只是他人的理論說法而已。
貳、內觀禪修前應有的想法及態度
一、正念不會讓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反而是要我們放下
開發正念只是為求內心平靜,跳脫貪嗔痴,擺脫痛苦纏身,並不是為我們累積財富、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或獲得名聲等等。
二、正念不是要我們放棄一切
正念不是叫我們拋棄財產、親人及世俗責任,進入深山去修行。我們還是可以吃飯、工作、與親朋相聚談話等一切日常生活,只是我們在做這些世俗事務的同時,不會執著於我們想要,也不會厭惡我們討厭的,而是平靜地生活。
三、正念不會使負面情緒不再生起
保持正念的人不是不會生氣,至少在證得阿羅漢前難免會有生氣的時候,但是保持正念的人懂得如何熟練地去處理內心負面情緒,懂得平靜觀照其起因、過程、及消滅。
四、正念不是神通
正念只是讓我們以全新的觀點來看待我們的生活,但並不會飛天盾地,也沒辦法穿梭陰陽界,或看到前世今生等神通。
五、正念不是只管打坐
打坐是一種禪定,禪定有助於保持正念,但禪定只是一種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保持正念的工具而已,真正的修行在離開坐墊的那一刻開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才是內觀禪修的重點。
參、正念的特色
一、正念是什麼
(一)是什麼就是什麼
一種鏡式反射,覺知與覺知對象之間沒有辨識、概念、思考等,是一種直接反射的能力,是什麼就是什麼的鏡式反射,例如你觀照你的手很冰冷,心裡想著「我的手好冷喔!」這個想法已經是辨識後的文字概念了,正念在這些辯識及文字概念之前已經存在,就在你發覺手很冰冷的同時,那個發覺的瞬間就是正念!!!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觀照情緒時,記得不要給情緒加上力量,也就是不要讓思考陷入其中,而是客觀發覺其起始、經過及消滅,如果陷入其中去思考只會加強其力量而已,就像在公車站牌前,看到一台公車經過,停下,又開走一樣,你只需靜靜地看著它來了又去,不用跑上車,把我們載得團團轉。情緒也是一樣,你只須看著情緒來來去去,不要跟著它跑。但也不要欺騙自己情緒不存在,不要試著轉移注意力,要勇敢面對它,聽起來有點自虐,為什麼我不可以試著去做別的事情或娛樂,讓自己忘掉痛苦,那是因為逃避只會讓它更強烈而已,只有勇敢地面對它,放下它,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因此只要觀照內心的一切,是什麼就是什麼,就算它是多麼地令人討厭!!!
(二)不偏不倚
沒有喜歡執著,也沒有厭惡排斥,像科學家在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一樣,只有客觀地觀察,沒有預設立場,以好奇地態度觀察它會如何發展。
(三)當下
觀照身受心法的時間點是當下。實際上,過去已經不存在,未來尚未發生,也不知道會不會發生,只有當下才是真實存在的,就算我們在回憶過去、規劃未來,也都是在當下發生的,理所當然地保持正念的時間點也是「當下」!!!
(四)持續
這大概是最難的,我們很容易在打坐或獨處的當下,客觀地觀照自己身受心法,但是很難在離開坐墊或忙碌時仍能持續保持正念,真的是太難了!我也沒有辦法做到,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總有一天可以做得到。
二、正念的對象
正念的對象是內在世界,而不是外在世界,不是去觀察別人做了什麼事或社會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觀照自己的內在。正念的對象是身受心法,這些都是內在世界,「身」就是身體對冷熱、呼吸、身體移動等內心感受,「受」是內心的情緒,苦樂貪嗔等,「心」是指內心的思緒,雖然思考不是正念,但是思考可以成為正念的對象。而一次觀照一個就夠了,不用每個都觀照到。德寶法師提出很好的建議,先從呼吸開始,你觀照吸氣、吐氣,一直不斷觀照呼吸,直到心中闖進別的念頭時,你就轉而觀照內心的念頭想法,直到它們過去後,就緊抓著下一個呼吸,如此持續不斷地在生活中保持觀照,一次一個,不用勉強自己同時要觀照全部身受心法。
三、正念不是什麼
(一)正念不是辨識、概念、思考
正念在辨識、形成文字概念、思考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單純覺知。例如你觀照呼吸,心裡想著「這是一個吸氣」,但這已是辨識及文字概念了,正念在心裡辯識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與吸氣是同步存在,之間沒有間隔,是直接與吸氣本身緊密貼近的,那才是正念!!!
(二)正念不是我
正念只有單純覺知,「我」只是文字概念而已,例如在腦海中想著「我在吸氣」之前,正念就已經存在所觀照的對象上了,從觀照的內容來看,只有「吸氣」「吐氣」,沒有「我在吸氣」「我在吐氣」,「我」只是我們創造出來妄想,正念只是純粹覺知五蘊的存在及持續。
四、結論
正念就是以上四個是,一個對象,二個不是。
然而上述都只是文字概念,正念其實只是一種單純直接的覺知、平靜的發覺能力而已,以上分析只是描述其特色,並非將上述文字時時在心中念誦。而是做為驗證自己是否有保持正念的標準。
肆、我的禪修方法
分享自己的禪修方法如下:
一、 持戒:
遵守下列事項
(一) 正業: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二) 正語:遵守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三) 正命:僅依有利於眾生的工作謀生,只作有利眾生的事。
二、 觀照內心
每一小時觀呼吸1分鐘,培養自己的正念,並試著把正念延續至觀呼吸以外的日常生活活動,在每一分每一秒中不斷去實踐它。如果因忙碌原故,實在無法在每小時中抽出1分鐘的空檔觀呼吸,則觀照吸氣吐氣各一次,並試著也把正念延續到其它非觀呼吸的時間。而所謂正念是指
(一) 如實觀照,是什麼就是什麼,觀照自己的身體(例如呼吸)、感受、心思,是生氣就是生氣、是害怕就是害怕、思考就是思考、不欺騙自己,內心的情緒及思考是什麼就是什麼。
(二) 不偏不倚地觀照,也就是對所觀照的對象不要有好惡,只是粹純的覺知它的存在,持續地觀照它的生滅,就像還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我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純粹、沒有好惡的覺知、現在也是一樣地觀照自己的身受心。
三、 結論
以上兩點就是我的禪修方法,我儘量試著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中去實踐它,期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可以藉此方便善巧的方法禪修,把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記得不久前曾看過NHK介紹佛教的紀錄片,片名好像叫尋根探源話佛教之類的,裡面曾經記錄在泰國流傳之南傳佛教,會在每年雨安居時接受在家眾短期出家3個月,而其修行方法就是全天不斷地內觀禪修,不論是打坐、經行、托缽,甚或打掃,全面性地向內觀照己心,其修行方法就是全面性地觀照內心所有執著與厭惡心的生滅,令我印象最深刻地就是,他們托缽時禁止抬頭看布施食物的人或表示感謝之意,目的係禁止對布施者生起執著的心,布施得來食物葷素不拘,僅不食用為己殺生的食物或生食,我想其目的大概也是避免對素食產生執著,且食用布施得來的食物,有放下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執著,而吃飯時僧侶被訓練只是感受食物在口中的味道之經過,不要對味道產生執著等。我相當佩服南傳佛教在滅苦的訓練中,做得如此徹底及完全!!!
每當我禪修遇到困境時,我都會想起這部紀錄片、想起有人正在以佛陀的方式過理想生活,我應慶幸生而為人,尚有時間及機會可以遵行佛陀的滅苦之道!!!
以下整理自德寶法師所著「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內容,並摻雜個人實修心得如下,筆者才疏學淺,此文實有野人獻曝之嫌,如有錯誤荒謬之處,尚請各位先進見諒,且期不吝指正是幸。
正念是什麼?正念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正念無法以言詞形容,那是一種單純的覺知,好像一種感覺,一種能力,或者說它是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德寶法師提出「正念」的描述,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什麼是正念,什麼不是正念及正念的對象是什麼,有助於培養自己的正念,避免誤解,試分述整理並分享自己修行心得如下:
壹、正念能給我們什麼
正念其實就是觀照身受心法,也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是原始佛陀教法,經典依據係南傳佛教巴利藏經長部第22經「大念處經」。
而保持正念至少可以帶給我們以下益處:
一、正念幫助我們悠遊於順境與逆境之中,我們可以繼續生活,做我們覺得該做的事情,但不用執著於順境或厭惡逆境,正念讓我們平靜觀照一切順逆之境,從容不迫地做該做的事情。
二、正念幫助我們看清楚內心的真相,了解其發生原因,讓我們觀察更加敏銳,更為專注當下。
三、正念幫助我們親自體驗佛陀教法,而不是背誦別人講的內容。開發正念可以讓我們當下親自體驗到苦、無常、無我的實相,而非只是他人的理論說法而已。
貳、內觀禪修前應有的想法及態度
一、正念不會讓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反而是要我們放下
開發正念只是為求內心平靜,跳脫貪嗔痴,擺脫痛苦纏身,並不是為我們累積財富、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或獲得名聲等等。
二、正念不是要我們放棄一切
正念不是叫我們拋棄財產、親人及世俗責任,進入深山去修行。我們還是可以吃飯、工作、與親朋相聚談話等一切日常生活,只是我們在做這些世俗事務的同時,不會執著於我們想要,也不會厭惡我們討厭的,而是平靜地生活。
三、正念不會使負面情緒不再生起
保持正念的人不是不會生氣,至少在證得阿羅漢前難免會有生氣的時候,但是保持正念的人懂得如何熟練地去處理內心負面情緒,懂得平靜觀照其起因、過程、及消滅。
四、正念不是神通
正念只是讓我們以全新的觀點來看待我們的生活,但並不會飛天盾地,也沒辦法穿梭陰陽界,或看到前世今生等神通。
五、正念不是只管打坐
打坐是一種禪定,禪定有助於保持正念,但禪定只是一種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保持正念的工具而已,真正的修行在離開坐墊的那一刻開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才是內觀禪修的重點。
參、正念的特色
一、正念是什麼
(一)是什麼就是什麼
一種鏡式反射,覺知與覺知對象之間沒有辨識、概念、思考等,是一種直接反射的能力,是什麼就是什麼的鏡式反射,例如你觀照你的手很冰冷,心裡想著「我的手好冷喔!」這個想法已經是辨識後的文字概念了,正念在這些辯識及文字概念之前已經存在,就在你發覺手很冰冷的同時,那個發覺的瞬間就是正念!!!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觀照情緒時,記得不要給情緒加上力量,也就是不要讓思考陷入其中,而是客觀發覺其起始、經過及消滅,如果陷入其中去思考只會加強其力量而已,就像在公車站牌前,看到一台公車經過,停下,又開走一樣,你只需靜靜地看著它來了又去,不用跑上車,把我們載得團團轉。情緒也是一樣,你只須看著情緒來來去去,不要跟著它跑。但也不要欺騙自己情緒不存在,不要試著轉移注意力,要勇敢面對它,聽起來有點自虐,為什麼我不可以試著去做別的事情或娛樂,讓自己忘掉痛苦,那是因為逃避只會讓它更強烈而已,只有勇敢地面對它,放下它,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因此只要觀照內心的一切,是什麼就是什麼,就算它是多麼地令人討厭!!!
(二)不偏不倚
沒有喜歡執著,也沒有厭惡排斥,像科學家在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一樣,只有客觀地觀察,沒有預設立場,以好奇地態度觀察它會如何發展。
(三)當下
觀照身受心法的時間點是當下。實際上,過去已經不存在,未來尚未發生,也不知道會不會發生,只有當下才是真實存在的,就算我們在回憶過去、規劃未來,也都是在當下發生的,理所當然地保持正念的時間點也是「當下」!!!
(四)持續
這大概是最難的,我們很容易在打坐或獨處的當下,客觀地觀照自己身受心法,但是很難在離開坐墊或忙碌時仍能持續保持正念,真的是太難了!我也沒有辦法做到,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總有一天可以做得到。
二、正念的對象
正念的對象是內在世界,而不是外在世界,不是去觀察別人做了什麼事或社會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觀照自己的內在。正念的對象是身受心法,這些都是內在世界,「身」就是身體對冷熱、呼吸、身體移動等內心感受,「受」是內心的情緒,苦樂貪嗔等,「心」是指內心的思緒,雖然思考不是正念,但是思考可以成為正念的對象。而一次觀照一個就夠了,不用每個都觀照到。德寶法師提出很好的建議,先從呼吸開始,你觀照吸氣、吐氣,一直不斷觀照呼吸,直到心中闖進別的念頭時,你就轉而觀照內心的念頭想法,直到它們過去後,就緊抓著下一個呼吸,如此持續不斷地在生活中保持觀照,一次一個,不用勉強自己同時要觀照全部身受心法。
三、正念不是什麼
(一)正念不是辨識、概念、思考
正念在辨識、形成文字概念、思考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單純覺知。例如你觀照呼吸,心裡想著「這是一個吸氣」,但這已是辨識及文字概念了,正念在心裡辯識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與吸氣是同步存在,之間沒有間隔,是直接與吸氣本身緊密貼近的,那才是正念!!!
(二)正念不是我
正念只有單純覺知,「我」只是文字概念而已,例如在腦海中想著「我在吸氣」之前,正念就已經存在所觀照的對象上了,從觀照的內容來看,只有「吸氣」「吐氣」,沒有「我在吸氣」「我在吐氣」,「我」只是我們創造出來妄想,正念只是純粹覺知五蘊的存在及持續。
四、結論
正念就是以上四個是,一個對象,二個不是。
然而上述都只是文字概念,正念其實只是一種單純直接的覺知、平靜的發覺能力而已,以上分析只是描述其特色,並非將上述文字時時在心中念誦。而是做為驗證自己是否有保持正念的標準。
肆、我的禪修方法
分享自己的禪修方法如下:
一、 持戒:
遵守下列事項
(一) 正業: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二) 正語:遵守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三) 正命:僅依有利於眾生的工作謀生,只作有利眾生的事。
二、 觀照內心
每一小時觀呼吸1分鐘,培養自己的正念,並試著把正念延續至觀呼吸以外的日常生活活動,在每一分每一秒中不斷去實踐它。如果因忙碌原故,實在無法在每小時中抽出1分鐘的空檔觀呼吸,則觀照吸氣吐氣各一次,並試著也把正念延續到其它非觀呼吸的時間。而所謂正念是指
(一) 如實觀照,是什麼就是什麼,觀照自己的身體(例如呼吸)、感受、心思,是生氣就是生氣、是害怕就是害怕、思考就是思考、不欺騙自己,內心的情緒及思考是什麼就是什麼。
(二) 不偏不倚地觀照,也就是對所觀照的對象不要有好惡,只是粹純的覺知它的存在,持續地觀照它的生滅,就像還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我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純粹、沒有好惡的覺知、現在也是一樣地觀照自己的身受心。
三、 結論
以上兩點就是我的禪修方法,我儘量試著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中去實踐它,期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可以藉此方便善巧的方法禪修,把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記得不久前曾看過NHK介紹佛教的紀錄片,片名好像叫尋根探源話佛教之類的,裡面曾經記錄在泰國流傳之南傳佛教,會在每年雨安居時接受在家眾短期出家3個月,而其修行方法就是全天不斷地內觀禪修,不論是打坐、經行、托缽,甚或打掃,全面性地向內觀照己心,其修行方法就是全面性地觀照內心所有執著與厭惡心的生滅,令我印象最深刻地就是,他們托缽時禁止抬頭看布施食物的人或表示感謝之意,目的係禁止對布施者生起執著的心,布施得來食物葷素不拘,僅不食用為己殺生的食物或生食,我想其目的大概也是避免對素食產生執著,且食用布施得來的食物,有放下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執著,而吃飯時僧侶被訓練只是感受食物在口中的味道之經過,不要對味道產生執著等。我相當佩服南傳佛教在滅苦的訓練中,做得如此徹底及完全!!!
每當我禪修遇到困境時,我都會想起這部紀錄片、想起有人正在以佛陀的方式過理想生活,我應慶幸生而為人,尚有時間及機會可以遵行佛陀的滅苦之道!!!
- vipassana680327
- 文章: 19
-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關於「肆、我的禪修方法」中的「二、觀照內心」,其中的「(二)不偏不倚的觀照」,如今有更深的感觸,就像「sati」這個字一樣,是表示覺知當下,也表示記憶的意思,也就是要記得當下的身心活動,就像內心住著一位記錄員,記錄著當下所發生的身心活動,不加評論地單純注意及記錄。
如此就會發現「苦、無常、無我」的實相活生生地展現於當下!!!
無常,每秒都在改變,每一瞬間都在變化,所有的身心活動,沒有一瞬間與上一瞬間是相同的。
苦,無法改變無常的事實,不論心中多麼不願意,一點辦法也沒有。
無我,沒有一個「我」存在,只有色、受、想、行、識相續經過而已。
過去我以為人生像一條線,其實人生只有一個「點」,那個「點」就是當下,因為過去的已不存在,未來尚未發生,唯一存在的就只有當下一剎那的五蘊和合而已!!!
如此就會發現「苦、無常、無我」的實相活生生地展現於當下!!!
無常,每秒都在改變,每一瞬間都在變化,所有的身心活動,沒有一瞬間與上一瞬間是相同的。
苦,無法改變無常的事實,不論心中多麼不願意,一點辦法也沒有。
無我,沒有一個「我」存在,只有色、受、想、行、識相續經過而已。
過去我以為人生像一條線,其實人生只有一個「點」,那個「點」就是當下,因為過去的已不存在,未來尚未發生,唯一存在的就只有當下一剎那的五蘊和合而已!!!
- vipassana680327
- 文章: 19
-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今日早上工作時,忽然一個「接下來會怎樣?」的念頭閃過腦海,突然恍然大悟,原來就是這樣!
行文至此,讀者可能會想「這傢伙到底在說什麼?」
說來話長,早在95年約7、8月間,當時的我正處在茫然不知人生方向的期間,第一次閱讀到德寶法師所著之「觀呼吸-平靜的第一堂課」,心中欣喜若狂,有如獲至寶的感覺,一口氣就把它從頭到尾讀完一篇,德寶法師對人性內心運作的深刻描寫,簡直是說到我的心坎裡,其方便善巧的內觀禪修方法,也深獲我喜愛。後來也不知道是看了多少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觸。後來德寶法師出了另一本大作「快樂來自八正道」,我也買來看,從此奠定了我對佛教的信仰。然而,我總覺得自己的內觀禪修好像少了什麼,沒有辦法「持續」地讓自己保持不偏不倚地觀照,我只能偶而保持觀照,然而一天中大多數的時間都是一頭陷入工作、家庭、日常生活的事務上,忙個不停,根本無法觀照所緣。只有在打坐或比較沒有壓力的簡單日常活動中,還能勉強提起正念觀照身體活動、感覺及心理感受。後來我買了許多其它有關禪修方面的書籍,想要從中獲得解決方法,包括馬哈希、班迪達、向智尊者、喜戒禪師、阿姜查、阿姜布拉姆、一行禪師、林崇安教授等人著作,看得時候總是覺得很有道理,心中也獲得許多法喜,然而卻因自己資質愚鈍,一直找不到解決目前禪修困境的有效方法。
直到今日早上工作時,心中閃出一個念頭「接下來會怎樣?」,突然間恍然大悟,原來讓自己持續保持觀照的方法就是這樣,「放輕鬆問自己接下來會怎樣」,以一種輕鬆好奇的態度來觀照所緣境。觀照對象只要挑當下最明顯適當的所緣來觀照,如現在我在電腦前打這篇文章,觀照的對象就是在我腦海裡的想法,這個想法就像錄音機在腦海裡發出聲音,觀照這股腦海裡的思緒聲音,此時我忽然注意到手指接觸鍵盤的觸感,則觀照就移到手指敲鍵盤的觸感,但不用刻意轉換,隨著當下注意力在那就自然地移轉到那即可。然而,不論注意力移轉到何處,都要放輕鬆及保持好奇態度,「嗯!現在是這個、再來是那個、還有這個…..」。未學認為放輕鬆及保持好奇態度,不預設立場地注意當下所緣,應是在生活中內觀禪修成敗的關鍵。然以上是我個人禪修經驗,當然有可能是錯誤的,尚請各位前輩先進不吝指教。
行文至此,讀者可能會想「這傢伙到底在說什麼?」
說來話長,早在95年約7、8月間,當時的我正處在茫然不知人生方向的期間,第一次閱讀到德寶法師所著之「觀呼吸-平靜的第一堂課」,心中欣喜若狂,有如獲至寶的感覺,一口氣就把它從頭到尾讀完一篇,德寶法師對人性內心運作的深刻描寫,簡直是說到我的心坎裡,其方便善巧的內觀禪修方法,也深獲我喜愛。後來也不知道是看了多少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觸。後來德寶法師出了另一本大作「快樂來自八正道」,我也買來看,從此奠定了我對佛教的信仰。然而,我總覺得自己的內觀禪修好像少了什麼,沒有辦法「持續」地讓自己保持不偏不倚地觀照,我只能偶而保持觀照,然而一天中大多數的時間都是一頭陷入工作、家庭、日常生活的事務上,忙個不停,根本無法觀照所緣。只有在打坐或比較沒有壓力的簡單日常活動中,還能勉強提起正念觀照身體活動、感覺及心理感受。後來我買了許多其它有關禪修方面的書籍,想要從中獲得解決方法,包括馬哈希、班迪達、向智尊者、喜戒禪師、阿姜查、阿姜布拉姆、一行禪師、林崇安教授等人著作,看得時候總是覺得很有道理,心中也獲得許多法喜,然而卻因自己資質愚鈍,一直找不到解決目前禪修困境的有效方法。
直到今日早上工作時,心中閃出一個念頭「接下來會怎樣?」,突然間恍然大悟,原來讓自己持續保持觀照的方法就是這樣,「放輕鬆問自己接下來會怎樣」,以一種輕鬆好奇的態度來觀照所緣境。觀照對象只要挑當下最明顯適當的所緣來觀照,如現在我在電腦前打這篇文章,觀照的對象就是在我腦海裡的想法,這個想法就像錄音機在腦海裡發出聲音,觀照這股腦海裡的思緒聲音,此時我忽然注意到手指接觸鍵盤的觸感,則觀照就移到手指敲鍵盤的觸感,但不用刻意轉換,隨著當下注意力在那就自然地移轉到那即可。然而,不論注意力移轉到何處,都要放輕鬆及保持好奇態度,「嗯!現在是這個、再來是那個、還有這個…..」。未學認為放輕鬆及保持好奇態度,不預設立場地注意當下所緣,應是在生活中內觀禪修成敗的關鍵。然以上是我個人禪修經驗,當然有可能是錯誤的,尚請各位前輩先進不吝指教。
- vipassana680327
- 文章: 19
-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未學最近禪修之心得,尚期各位前輩先進不吝賜教
一、 對象
(一) 一種當下身心活動的生及滅,接著再下一個身心活動的生與滅、…。Ex思緒在腦海聲音開始及結束、ex某身體的某一動作的開始及結束、ex某情緒的開始及結束等。
千萬不要剛開始注意一個身心活動都還沒有消滅,就急著注意另外一個身心活動,未學以前就是犯這種毛病,導致後來就失去正念,又陷入平常時的自動飛行狀態了!一定要注意到它消滅後,才可以再接著注意下一個身心活動!!!
(二) 觀照痛苦、悲傷等負面情緒應優先於觀照其它的身心活動(如呼吸、思想、身體動作等)。蓋佛教的核心精神就是「滅苦」,因此苦受應該優先觀照。
二、 觀照
意謂清楚注意到對象,不用將對象再予以文字化,直接注意對象即可。
三、 放輕鬆以好奇態度,不預設立場方式去注意
這裡的重點是放輕鬆。正念不能靠意志力及勉強奮鬥的態度完成,就像看一場喜劇電影,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笑點,以好奇輕鬆的態度繼續看下去!你的生命現在是什麼上場,可能是一個思緒聲音、一個身體舉動、一個呼吸、一個身體冷熱感覺等,輕鬆地看它一個接一個表演下去。
一、 對象
(一) 一種當下身心活動的生及滅,接著再下一個身心活動的生與滅、…。Ex思緒在腦海聲音開始及結束、ex某身體的某一動作的開始及結束、ex某情緒的開始及結束等。
千萬不要剛開始注意一個身心活動都還沒有消滅,就急著注意另外一個身心活動,未學以前就是犯這種毛病,導致後來就失去正念,又陷入平常時的自動飛行狀態了!一定要注意到它消滅後,才可以再接著注意下一個身心活動!!!
(二) 觀照痛苦、悲傷等負面情緒應優先於觀照其它的身心活動(如呼吸、思想、身體動作等)。蓋佛教的核心精神就是「滅苦」,因此苦受應該優先觀照。
二、 觀照
意謂清楚注意到對象,不用將對象再予以文字化,直接注意對象即可。
三、 放輕鬆以好奇態度,不預設立場方式去注意
這裡的重點是放輕鬆。正念不能靠意志力及勉強奮鬥的態度完成,就像看一場喜劇電影,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笑點,以好奇輕鬆的態度繼續看下去!你的生命現在是什麼上場,可能是一個思緒聲音、一個身體舉動、一個呼吸、一個身體冷熱感覺等,輕鬆地看它一個接一個表演下去。
- vipassana680327
- 文章: 19
- 註冊時間: 2008-01-30, 08:00
以下是未學現在於日常生活中修行方法,簡而之言就是「依戒而行、保持正念」,或著文言文一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一、依戒而行
(一)正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午後不食、不坐臥高廣大床、不歌舞觀聽。
(二)正語: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
(三)正命:依有利眾生方式謀生
二、保持正念
(一)對象:身心活動的生與滅、如不能同時觀照全部,則一次觀照一個當下最明顯的身心活動的生與滅,一個完再接下一個,持續不間斷。若生起苦受,則應優先於其它身心活動成為觀照對象,觀照其生與滅。
(二)觀照
就是不偏不倚如實注意,不用再作意標示之,也不用去思考它,純粹注意到對象存在即可。
以上就是正念的定義,然而保持正念觀照所緣處時,也可以適時搭配一些技巧來輔助。例如:
1、以慈悲態度觀照對象,例如內心的痛苦情緒,最適合以慈悲態度來觀照痛苦,即以想像自己對痛苦說話「痛苦先生,您又來了,誠摯地希望您過得快樂,請讓我照顧您!」
2、以好奇態度觀照對象,如發現自己失去正念時,則在內心想著「現在是什麼」「接下來會是什麼」,同時觀照自己內心的話語及其後續發展。
3、設置守門人,這是參考阿姜布拉姆的方法,在打坐時很有效的方法,在內心給自己下指令,同時也觀照自己所下的指令及後續發展。
一、依戒而行
(一)正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午後不食、不坐臥高廣大床、不歌舞觀聽。
(二)正語: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
(三)正命:依有利眾生方式謀生
二、保持正念
(一)對象:身心活動的生與滅、如不能同時觀照全部,則一次觀照一個當下最明顯的身心活動的生與滅,一個完再接下一個,持續不間斷。若生起苦受,則應優先於其它身心活動成為觀照對象,觀照其生與滅。
(二)觀照
就是不偏不倚如實注意,不用再作意標示之,也不用去思考它,純粹注意到對象存在即可。
以上就是正念的定義,然而保持正念觀照所緣處時,也可以適時搭配一些技巧來輔助。例如:
1、以慈悲態度觀照對象,例如內心的痛苦情緒,最適合以慈悲態度來觀照痛苦,即以想像自己對痛苦說話「痛苦先生,您又來了,誠摯地希望您過得快樂,請讓我照顧您!」
2、以好奇態度觀照對象,如發現自己失去正念時,則在內心想著「現在是什麼」「接下來會是什麼」,同時觀照自己內心的話語及其後續發展。
3、設置守門人,這是參考阿姜布拉姆的方法,在打坐時很有效的方法,在內心給自己下指令,同時也觀照自己所下的指令及後續發展。
內觀的次地
我也是內觀的初學者,
看到這裡的文章,很高興有多人為實修在努力,
我目前學習的內觀方式是從身念處下手,
身念處又分為四個階段,
每一個階段又分為動態與靜態,
這樣的好處是,在做許多工作的時候,可以用動態的觀念專注於當下,
如果養成只觀呼吸的話,在做一些工作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危險,
譬如開車、或機具性的工作,
看了師兄的方式像是結合了身念處與受念處,
如果就次地上來說,混和了兩個階段,
會比較無法專注在一個所緣,
複雜性難度較高,不容易觀察自己的進步,
有因緣可以嘗先從身念處下手,用單一所緣做觀察,
以上是我聽來的經驗,我也在嚐試中,
也是我目前正要學習的,
提供您做為參考。
看到這裡的文章,很高興有多人為實修在努力,
我目前學習的內觀方式是從身念處下手,
身念處又分為四個階段,
每一個階段又分為動態與靜態,
這樣的好處是,在做許多工作的時候,可以用動態的觀念專注於當下,
如果養成只觀呼吸的話,在做一些工作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危險,
譬如開車、或機具性的工作,
看了師兄的方式像是結合了身念處與受念處,
如果就次地上來說,混和了兩個階段,
會比較無法專注在一個所緣,
複雜性難度較高,不容易觀察自己的進步,
有因緣可以嘗先從身念處下手,用單一所緣做觀察,
以上是我聽來的經驗,我也在嚐試中,
也是我目前正要學習的,
提供您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