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已經從網上定購這本書了,可到現在還沒到哇。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到真正的禪修方法,讓我走進禪修的世界。
謝謝希拉推薦。要是有問題希望能像您請教。呵呵
新書: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Mindfulness, Bliss, and Beyond
- redredkiss
- 文章: 209
- 註冊時間: 2007-03-27, 08:00
不用客氣。redredkiss 寫: 謝謝希拉推薦。要是有問題希望能像您請教。呵呵
在此真的很高興,有法友會喜歡這本書。
關於禪修,我也還在入門的地方繞,不過,不放棄的努力嘗試,遲早也會登堂入室。在這論壇上互相切蹉學習吧!
這幾年,佛教的發展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了。以我們這論壇來說,以前一些原本來這裏護教的大乘教友也都逐漸轉入學習原始佛法,甚至有了頓悟前非的感嘆,另外一些以前比我們晚接觸原始佛法的網友也逐漸建立了更為深刻的正見,這種變化會顯示在----有新網友熱心地積極參與討論而見解也符合正見的時候。所以說,佛法的學習比的是悟性,個人的積極學習與否?能否有機會遇到合適的善友提點?常常會比接觸佛法的時間長短來得更為重要。
話說這本書,以我個人來說,我並不會要求作者寫的內容一定要全部無誤,或完全符合我個人對佛法的見解,但只要內容不背離「正見」的前提下,我會擷取那些有需要的部份逐漸深入修習。譬如,像如何進入「初禪」,怎麼開始?怎麼練習?出定後要注意什麼?如何穩定禪定?禪定在解脫法中到底有何重要?為什麼必須成就禪定?…等等。
如何以原始佛法的解脫法觀點理解「禪定」的實際運作----這是阿姜布拉瑪講解禪定的一大特色,我很少讀過有佛學著作的作者用這樣的方式深入地分析、理解禪定入定的原理,他的老師阿姜查也有這種觀念,但卻沒有學生阿姜布拉瑪講解得清晰明瞭。目前手中無書,只記得作者的意思是說,從解脫法來看,能夠深入禪定是因為逐漸放下操控、離欲、遠離五蓋的緣故。
由於經驗上的缺乏,有些事人們常常無法想像。我記得以前有位認識多年的網友,在網站上常常放一首奇特的笛音,從來也不覺得有什麼好聽之處,但某天由於電腦換裝了一對比較高音質的配備,用新設備去聽那首奇特的笛音,竟然出現多層次的音效,整首笛音聽起來不論是音色或編曲都比以前豐富多了,才開始覺得這真是一首好聽的笛音。將這個新發現說給網友聽,網友聽了半信半疑。過了一些時日後,網友回覆說,他也出現同樣的感受了--自從也換了新的音響設備後。
「雜阿含四七四經」談「感受」的疑問,起因是「阿難」尊者在禪修時想到:「佛陀」說有三種「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可是,為什麼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樂受」與「不苦不樂受」為什麼也是「苦」?這是這個疑問中最令一般人覺得難以索解的問題所在,但這個問題也正顯示一般人的經驗缺乏或受限於世俗經驗的緣故。
針對疑問,「佛陀」解釋說:
「
首先,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第二,我以禪定的親身體驗--「諸行漸次寂滅」,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
由於在不同的禪定階段時,會有不同的感受生起,從最早的階段--入於初禪後--「純喜樂無苦」,但處於比較進階的禪定階段時就會覺得前一禪定的感受是苦,直到甚至連「感受」都消失的最後禪定階段,一旦「感受」徹底消失,失去了「執著感受是我」的因,解脫於「感受是我」的執著,出定後因此而明白:「諸行漸次寂滅,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即便是「樂受」與「不苦不樂受」,一旦經歷了諸種禪定階段的體驗後,最後終究會明白:「樂受」與「不苦不樂受」還是「苦」。
「雜阿含四七四經」談「感受」的疑問,起因是「阿難」尊者在禪修時想到:「佛陀」說有三種「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可是,為什麼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樂受」與「不苦不樂受」為什麼也是「苦」?這是這個疑問中最令一般人覺得難以索解的問題所在,但這個問題也正顯示一般人的經驗缺乏或受限於世俗經驗的緣故。
針對疑問,「佛陀」解釋說:
「
首先,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第二,我以禪定的親身體驗--「諸行漸次寂滅」,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
由於在不同的禪定階段時,會有不同的感受生起,從最早的階段--入於初禪後--「純喜樂無苦」,但處於比較進階的禪定階段時就會覺得前一禪定的感受是苦,直到甚至連「感受」都消失的最後禪定階段,一旦「感受」徹底消失,失去了「執著感受是我」的因,解脫於「感受是我」的執著,出定後因此而明白:「諸行漸次寂滅,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即便是「樂受」與「不苦不樂受」,一旦經歷了諸種禪定階段的體驗後,最後終究會明白:「樂受」與「不苦不樂受」還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