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研究阿姜布拉姆的書,在書中阿姜布拉姆針對大念處經的翻譯提到了法友關心的問題2的解答,另外針對法友關心的問題1,在此,我也會提供一些相關的個人見聞與見解。skc4211 寫:「比丘們,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年,便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當生証得阿羅漢,或者,如果還有一些餘蘊,就會証得阿那含(不還者)。姑且不說七年—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就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姑且不談一年—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就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姑且不談半個月—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一週,便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當生証得阿羅漢,或者,如果還有一些餘蘊,就會証得阿那」含(不還者)。」
由此段經文內的時間記載,後學有疑惑,為什麼大成就者稀?
1)內觀的傳承是不是已經斷了?
2)還是行者個別的修持出了問題?
首先,先來看大念處經的經文:
「
諸此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惟一道路,此即四念處。
四者何耶?於此諸比丘!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安住於受,隨觀感受,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安住於心,隨觀心識,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安住於法,隨觀諸法,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大念處經,性空法師的譯文)
阿姜布拉姆在「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116頁寫到:「參考註釋書的解釋,(去除世間的貪愛與憂愁)這句話其實是指『暫時去除五蓋』。」…「意味修習念處觀的先決條件是先去除五蓋!」…「暫時去除五蓋是禪那的功能,」
同書115頁:「許多佛教徒,無論出家或在家,雖然已完成多次禪修閉關,卻依然尚未覺悟。請別責怪佛陀!我們應重新檢視佛陀的承諾:『若人【如此】修習念處七日……』無法出現覺悟的原因是,他們並非以正確的方式修習念處。」
同書136頁:「佛陀承諾任何努力修習四念處者,都將會在七日之內達到不來果或阿羅漢果。也許現在你才了解,為何許多禪修者會感到失望,因為他們已遠遠超出七日卻依然未覺悟。如我先前所說,原因是他們並未遵照佛陀的指示修習念處。」
同書73頁:「在精進修行下,你能體驗到不動的正念,那是完全專注在一件事上、非常清晰又敏銳的正念,佛陀說這已經達到第四禪的高峰,這是正念的頂點,在此你體驗到完全的等捨,此時的你純然覺知且不動,那是最強的正念。一旦體驗到這個層次的正念,你就會知道無需禪那就能達到覺悟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因為如果缺乏這種強大的正念,你將無法達到強力的『觀』。」
---------------------------------------------------------------------------------------------------------
以下純粹個人看法:
「你就會知道無需禪那就能達到覺悟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如果不瞭解自己的修習體系,很多自認純修內觀的「乾觀行者」,看到這裏大概都會覺得有被這句話的話鋒掃到的感受。這裏個人稍微解釋一下,修習禪定有三個「時間過程」都處在「暫時去除五蓋」的狀態,這三個「時間過程」是:
1、接近禪定時。
2、禪定中。
3、剛出定不久時。
適合「修觀」的兩個時間過程是1、3,這兩個時間過程都可以稱為「近行定(接近禪定)」,但1比較不穩定,一般有能力入定者都在3才進行「修觀」。有些教導內觀的禪師解釋純修內觀所建立起的「正念」,其「剎那定」力可以達到「近行定」的程度--意謂這種「剎那定」力程度足夠的話,也有「暫時去除五蓋」的作用。有些內觀禪師表達,這種「剎那定」力隨著內觀的開展,其定力也會加深,譬如初禪到四禪都有「近行定」,「剎那定」力的開展,也會依照「內觀」的程度加深時,其「剎那定」力增強的程度與需求上也會有類似四禪近行定的開展。
對照雜阿含四六四經的說法:「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似乎不論是阿姜布拉姆或其他內觀禪師的說法,都有了合理的依據與解釋。但現實是殘酷的,修行必須親力親為且親身體驗,不管是依據何種途徑修行,若真的不行的話,其實倒也不妨嘗試其它傳承的修行途徑。
每隔一陣子,佛教界也都會掀起一陣陣的禪修流行熱潮,譬如,現代流行內觀,舉凡學習原始佛法都不免搜羅各種修習內觀的「資料、老師、同修」(這不是開玩笑的,真的是這樣),參考他們的修行經驗親試一番,但有些人真的是辛苦修行內觀後,卻有效果不若傳說如此之好的感嘆與懷疑,遇到這種狀況,不妨試試另外一種「由止修觀」的順序,而且是經文推介的「正式順序」,也是導致佛陀覺悟的「正式順序」。因此,個人強薦阿姜布拉姆的這本書給有心走這條「由止修觀」途徑的法友們閱讀,這條路徑不見得會比較困難,也許有些人還會覺得這條路徑走得比純修內觀那條還來得輕鬆愉快。
---------------------------------------------------------------------------------------------------------
由此段經文內的時間記載,後學有疑惑,為什麼大成就者稀?內觀的傳承是不是已經斷了?
大成就者以現代來說其實也不算少,譬如,以「阿姜曼」來說,如果認為「阿姜曼」真的是「阿羅漢」,以「阿姜曼」這位「阿羅漢」來說,在泰國一帶至少分出十支以上的法脈,「阿姜查」這一系被認同為其中的一支,而「阿姜查」底下分出的法脈更多,比較特別的是「西方比丘」這支法脈,在西方聞名的有「阿姜蘇美多」、「阿姜布拉姆」…等等。如果認為緬甸的「雷迪大師」、「馬哈希」是「阿羅漢」,「烏巴慶」是「大成就者」,這三者的法脈流傳也很廣,目前橫跨東西兩方,但處在「邊地」(遠離佛法的區域)者實在不容易聽到這些清晰的「法音」與「大成就者」的相關傳聞。不論是「雷迪大師」、「馬哈希」或泰緬一帶歷代高僧的諸多宣傳佛法的著作,以目前累積的作品數量來說,由於泰緬文均非強勢語言,已被翻譯成中文者,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像這樣的情況,又怎麼有機會認識到這些高僧大德的成就呢?我曾經站在泰國一些「書店」內的宗教書籍區域,看著書面上那些陌生的高僧臉孔與佛法書籍,不免望書興嘆:「這麼多的佛法著作,可惜卻不通泰文。」
由於,原始佛法西傳,目前西方的「大成就者」也已經開花結果,累積的作品數量也有一些,但翻譯成中文著作的也尚是少數,未來期望中國語文這一區有天也能像西方一樣開花結果,出現中文一系的「大成就者」並寫出中文的佛法者作以加速原始佛法在中國語文一帶在這個時代能夠盡快接續上阿羅漢的聖者傳承。